中国水彩画图史——西方300年与中国60年的对照[图]
1963年4月,英国水彩画300年作品展来华展出,首先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之一,使中国这个一向只是提倡向苏联学习的局面有所突破,引进西欧艺术的重大举措,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美术界的反响更大,水彩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以及千千万万的美术爱好者们把这次详尽介绍英国水彩画300年发展史和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的展览,当成学习西方优秀绘画艺术的课堂,不厌其烦地去感悟艺术的真谛,没有统计的资料,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展览共展出作品150件,基本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英国水彩画发展的300年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17世纪英国早期的水彩画作品(在英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彩画)是以钢笔线描勾画的形体辅以1~2种淡彩(淡蓝、淡褐)的形式,逐步经过军事地形图阶段而发展到18世纪以保罗·桑德比(Pau1 Sandby 1730--1809)为代表的水彩加粉的水彩风景画,使英国水彩在这位被誉为"水彩之父"的桑德比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画展中介绍了约翰·瓦利(John varley1778--1842)、约翰·罗怕特·科仁斯(John Robert Cozens l752--1799)、汤姆斯·格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 l776--1837)、彼得·德·文特(Peter De Wint l784--1849)、约瑟夫·马洛德·威廉·泰纳(Joseph Mallordwilliam Turner l775--1851)、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Richard Parkes Bonington 180l--1828)、威廉·亨利·亨特(William Herry Hunt l790--1854)、约翰·弗雷德里克·路易斯(John FrederickLewis)、阿瑟·麦尔维尔(Arthur Meluille 1855--1904)、威尔逊·斯蒂尔(Pnilip Wilson Steer l860--1942)、威廉·卢梭·弗林特(William Russell Flint 1880--1969)等著名画家的作品。
几经沿革的英国水彩画,由钢笔淡彩(1~3种极淡调不同的蓝、紫、褐灰色)变为以灰色打底然后着色,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注意到追求自然光色而大胆尝试,探索出可以与油画相媲美的色彩效果,经过了百多年陆续的发展而形成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号称繁荣时期的英国水彩画,在世界画坛上获得了极高的盛誉。我们看到了小科仁斯以极少量颜色赋予美丽大方的色调而描绘的意大利风光;我们也看到了仅仅活了27年的布宁敦短暂一生争取改变古老画法,以炽热明亮的阳光与寒冷暗淡的阴影强烈对比的效果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威廉·泰纳对光的追求和光亮朦胧的印象使你永远难以忘怀。我们从这300年的水彩画几经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批批的大师们,一生不懈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的献身精神。
中国水彩画图史——西方300年与中国60年的对照[图]
凡是参观这个展览的群众无一不被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光色和动人的情节所感动,凡是参观这个画展的画家特别是水彩画家和水彩画爱好者们,无一不在思考英国水彩画300年的历史与我们仅仅60年的历史,对比之下有所深思,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有着向上求索的精神,他们要在这具有典范性的水彩画名作前学有所获。
保罗·桑德比
早年从事军事制图工作,用单色表现地形地势,后来在研制颜料和绘制技法方面,做了大量的试验,把水彩艺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是最早给风景画题材以生命的画家,他改变了由一两种单色作画,追求对空气、阳光的表现,在同辈人中是走在前列的突出人物,成为英国水彩画的先驱,被誉为"英国水彩画之父"。
桑德比在当时是绘画技术的权威,并以教学为主,在绘画上更是孜孜以求,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乡村风景,并有人物活动于幽美环境之中,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牧歌式的情调,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实的光色效果,虽然在他的画面上还保留着英国早期水彩的痕迹,但在表现树木、天空赋予时间特点的光色变化上,前无古人。来我国展出的作品有:《林区风景》、《橡树下小憩》和《河滩的树》(钢笔画加水彩、水粉)。
格尔丁与泰纳
在英国水彩画历史上,格尔丁和泰纳是最有影响的画家,格尔丁和泰纳同是门罗门下学画的青年。格尔丁在其同辈人中,才华出众,艺术创见惊人,善于在自然景色中寻求诗意,对景色空间距离的处理有非凡的才能。泰纳是格尔丁的同龄画家,14岁进皇家美术学院学习,23岁时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油画和水彩画,就充分展示了其奇特的绘画天才。两个有才华的画家,青年时期就为英国水彩画作出巨大的贡献。格尔丁27岁时夭折,泰纳沿着格尔丁的启示走向辉煌。受格尔丁影响的画家还有彼得·德·文特、布宁敦等。
格尔丁来中国展出的作品是《德文郡埃克塞河上的虹》、《约克城看乌斯河》和《北威尔斯多尔格勒附近的瀑布》等。
泰纳27岁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一生艰苦探索表现光和自然,《温莎滩上的日出》和《派特任兹公园的写生》非常典型地表明了他在世界艺术发展先驱中的预见,画中表现的是流动时刻的景象,表现了仅属一天中顷刻即逝光影弥漫的效果。画中有大气和沐浴在空气里的景物,在抖动的笔触下,在薄雾般屏幕的笼罩中,物体的形消失了,但给人的联想是用瞥见的微弱闪光去推想其余。这是从景物印象的要素中抽出来的精笔"(引自英国汉密顿·伍德著《英国水彩画家》)。
泰纳60岁以后的作品更显示出了独特的风格,物象结构融于光色之中,如创作于瑞士的《紫里吉山》和《云与温莎》(1982年曾在中国展出),前者是描写琉森湖景色的系列作品之一,他为了研究光色变幻的里吉山脉,画过红里吉、蓝里吉、阴暗里吉等等,这些作品成为后来印象主义的先驱。泰纳来中国展出的作品有《意大利米纳湖》、《廷尼湖风景》、《莫赛尔河上的桥》、《达得利堡和河上的货船》等,这些光色烁动、明亮而又朦胧的名作,不仅在中国画家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水彩画典范,而且这些作品不只属于英国,早已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照人的明珠。
中国水彩画图史——西方300年与中国60年的对照[图]
彼得·德·文特
彼得·德·文特是我国水彩画界比较熟悉的英国著名水彩画家,1963年他的作品有《雨后的阳光》、《公园通道》和《乡间红色的砂砾路》等,在来华展出的《乡间红色的砂砾路》在150件作品中独树一帜,以他独具的沉稳凝重的红褐调把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景物描绘得坚实有力,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他喜用多次重叠方法画出深厚而鲜明的色调。他的一生志在描绘祖国大好山河,并为培养青年学习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经常聚会在门罗医生家中切磋水彩艺术的青年之一,后来成为英国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并被誉为是现代水彩画的奠基人。
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
理查德·帕克斯·布宁敦是英国水彩画19世纪繁荣时期的一位年轻有为的画家。他仅仅活了27个年头,在自己的祖国总共展出过9幅作品,但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英、法两国一流艺术家的行列中取得了光荣的一席。
布宁敦自幼受其父的教导学习绘画,后全家迁往法国加米谋生。在加米布宁敦从师弗朗瑟·路易·汤姆斯·弗朗萨学习水彩画,15岁时移居巴黎,卢浮宫便成了布宁敦的学习殿堂,在此结识了德拉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画家),1820年至1822年在美术学院学习,1822年首次参加"沙龙"画展,1824年获"沙龙"画展金质奖章。
布宁敦的水彩画轻盈漫笔优美洗练,淡彩与凝重色彩交插使用,使一个不大的画面呈现出山河壮阔的景象,代表作《崖下》一画,画于1828年,所画之地是靠近策姆里其斯镇一个沿海崖下,这里历来是潮汐灾害著称之地。布宁敦这幅作品画幅不大,但充分发挥了水彩画能够迅速抓住瞬息即变的生动形象的能力,洗练简洁,微妙动人。遗憾的是他作完这幅画后不久死于过于劳累所致的肺病,年仅27岁。这位才华横溢的优秀青年画家不仅给青年画家深深的启迪,所有水彩画家都佩服他的艺术成就,和中国宋代早逝的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样,为自己祖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约翰·弗雷德里克·路易斯
路易斯早年画油画和版画,后来改画水彩,一生两大转折。19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之旅,以表现西班牙的生活和历史为题材的优美画面,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有"西班牙路易斯"之美称。到40年代他旅游东方,重点描绘阿拉伯民俗生活,以精细的手法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异国风情,达到新的境界,此期转以人物画为主。
路易斯亦是才华出众,善用宝石般的琳琅满目的色彩表达光的魅力,1827年他成为英国老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由于他声誉达到高峰,51岁时被推为会长。他的代表作《哈里姆生活》随展来华展出,受到很高的评价。
中国水彩画图史——西方300年与中国60年的对照[图]
麦尔维尔
麦尔维尔是苏格兰皇家美术院院士,皇家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他的水彩画作品色彩富丽、光影动人、构图新颖,受印象主义影响较多,开创了水彩艺术的新风格,同时在水彩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是英国近代比较优秀的水彩艺术家之一。
他的《东方海港》随英国水彩画300年展来京展出,给中国画界留下独特的极好印象,大面积的蓝海衬托着港口岸上的景象,建筑物林立,人物活动其中,表现手法是以色块组合,使视觉形象充分表现了港口喧嚣的印象。
麦尔维尔在水的运用上控制自如,技巧精到,果断用笔用色重叠有致,概括中含蓄丰富。湿画涨水,连续着色,大面积渲染中谨慎不乱,形成海水光影生动自然。在用色上色度较纯,以色彩对比造成光影动人的场面,是英国画坛上具有独创风格的伟大画家。他在水彩表现方法上的发展,对后来欧洲印象主义的形成,有着许多启示,所以英国水彩画史中把他划入印象派早期画家。
展览会上除以上几位极有影响的重要画家的作品外,还展出了19世纪风靡一时的风俗画,其细腻的手法和丰富的色彩使所有表现的人物、场景和情节,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如迈尔斯·伯基特·福斯特(Myles Birket Foster 1825--1899)的《坐在耙上捡柴的孩子》、米莱(Millais 1829--1896)的《洛伦佐和伊萨贝拉》和《巴格达的拉希德的黄金时代》等作品,无论是在构图、色彩、光线与质感上都是上乘之作,他们惯用透明水彩与不透明水彩并用的画法,将不透明水彩厚重的特点隐于透明效果之中,更显示了透明色彩的魅力。每幅画的场景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富有层次的光线的描写,完整地衬托了主题人物,使观者深刻感受到画家讲述的生活的内涵。这些写实技巧精湛的完美作品,使大多观众流连忘返。展览会还展出了早期印象主义画家斯蒂尔的《切尔西河段》、亨利·唐克斯的《农场清晨》等,以及威廉·里奇的《采石场》和英国印象主义领袖之一的哈特里克的《削棒男孩》等。
英国300年的水彩艺术从形成到繁荣直至引起世人注目的成就,的确令人折服。300年当中他们一步一步沿革和追求,先是走出了古老的形式,然后一步一步地迈向新的光色的瞬息印象的和高度写实的种种追求,每个画家都为英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贡献毕生的力量,都为自己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一切在仅仅150幅名作中反映出来,中国水彩画家们思考的是在这300年与60年的对比,中国水彩艺术刚刚走过了60个春秋,虽然由于老一辈画家的努力,也出现了一批名家名作,但这与世界荣冠"水彩画王国"相比,还是相距甚远,我们还没有像泰纳那样的风景画家,还没有像弗林特那样的人物画家,也还没有像路易斯·米莱那样的风俗画家,在当时参观的画家们,都表示要突破单一向苏联学习的框框,借鉴世界各国有成就的优良传统艺术,相信几十年过后我们会以崭新的姿态把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水彩艺术推向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