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尼采和本雅明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本文力图从他们各自的悲剧观和救赎论为出发点来探讨他们各自的不同点和相通之处。
【关键词】悲剧性救赎 ;语言救赎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绝对的颠覆性,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要命题,对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全面的质疑,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则具有反叛传统的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从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我把题目定为“悲剧性的救赎”是结合了尼采和本雅明的人生际遇——都是悲剧性人物。
尼采和本雅明都是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具体论述了自己的悲剧观以及救赎论,第一次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来考察艺术,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要突破理性的樊篱,深入人类非理性状态这一沸腾喧嚣的世界去探索文学艺术的深层奥秘;本雅明也主张回到纯粹语言的境界,这是出自学者的良知地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本雅明的救赎观是在他的语言观基础上的救赎,通过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在这里我想先谈本雅明的救赎观。因为本雅明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与语言救赎”的观点来进一步达到他的艺术救赎目的,主要通过对“寓言”的论述期盼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表现在艺术作品存在而被阐释得经历也指向作品意义载现时的获救。而尼采则是直接通过论述他的悲剧理论来把艺术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艺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形而上功效。
一、还原性的语言救赎和艺术性的双重救赎
1.本雅明还原性的语言救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不幸的人生遭遇也促成了他的救赎观: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伤人家庭,当时德国许多的犹太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德国社会。在充满日尔曼文化氛围的柏林,本雅明则很难摆脱某种孤独与疏理感,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专制、压抑和惩罚,这样的环境促成了他“忧郁内向”的性格,在以后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的亲人中有被纳粹杀害的,这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遭遇以及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促成本雅明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所谓孤独是灵魂上的孤独,是与社会不相融而萌发的一种孤独,所以他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例独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他渴望天使的救赎。
本雅明的救赎观是以他的语言救赎为基点的,本雅明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强调应该还原到纯粹的语言中去,这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理论联系了起来。人类的语言是为事物命名,虽然完善但却失去了其纯粹性,为人类自己的语言所异化,我们要还原到纯粹语言美语言才能够得到救赎,他把语言分为三级:上帝创世语言、人的命名语言和物的无言语言。它们分别是纯粹的、完善的但是不纯粹和不完善的。他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文学艺术语言是非工具性的,从而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它能够使我们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本雅明的救赎观是由语言开始,以艺术结局的。语言救赎的目的是达到艺术救赎,从而使人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中,到此他的救赎观完整的体现在我们面前。可见他的救赎观是还原性的救赎,还原到事物本身去把握本质,从而达到人类的救赎。这点与尼采的救赎是由区别的。本雅明在艺术中寻找纯粹语言和神话意象,因为只有在原始的纯粹语言中,人与自然才能依旧保持和谐和感应,纯粹的语言是人类获救的天使。
2.尼采艺术性的双重救赎:《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讨论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的著作,也是他全部美学和文艺学思想的基点,论述了悲剧的诞生与衰落,“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就是他美学和文艺思想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构成了尼采的双重救赎观。尼采是以人为中心的,他的悲剧观中充满了对人的生命意志的表达。
2.1.理想化的救赎:“日神精神”是他理想化救赎观的外化。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光明之神,既具有艺术的魅力又预示着生命和希望,“日神精神”是一种“梦”的精神,它“把人带入幻想的世界,使人沉浸于世界万物的美的外观之中,忘却人生的苦难与悲剧性实质,放弃对世界和人生本来面目的探求,而只是在梦幻般的感觉中去体验审美的愉悦,并依此来品味人生。”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要给人们带来安宁、平衡、和谐的精神状态。这其实就体现了尼采的救赎观,只是这是他的思想还没有体现在他的文艺观上面。“日神精神”就是要救赎人类,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之中,从而忘却人生的悲剧性本质,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救赎。
2.2.现实性的救赎:“酒神精神”是尼采现实性救赎观的体现,是指人们不会满足于仅仅沉湎于这种虚假的梦境之中,这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人们渴望摆脱幻象把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以酒和狂欢著称,“是丰收享乐和尽情放纵的象征,是生命丰盈的化身。”它破除外观的幻觉,使个体生命和世界生命本体相融合,在悲剧性的陶醉中直视人生的痛苦,并把这种痛苦转化为审美的快乐。它是一种肯定人生的态度,其目的是在人生悲剧和超越悲剧本身,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对人生及世界本体的体验。如果说“日神精神”是理想化的救赎,那么“酒神精神”就是现实的救赎,具有现实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尼采的悲剧观体现了他双重的救赎观,悲剧是在酒神的陶醉下产生的一种日神式幻象,这种幻象是在酒神状态的日神式完成,是酒神认识和酒神作用的日神式的感性化,他们相互激荡相互作用,逐渐内化成人的精神结构,成为人的两种最本质的生命冲动,可以看出他的悲剧理论不再把艺术看作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而把它作为是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状态的观察和反思,使人类生命存在自觉自为状态的体现。最后他把这双重的救赎观运用在艺术中,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艺术是对人生的逃避,即对形象的观照使我们忘记伴随着我们的感情和情绪的痛苦。
二、殊途同归
通过对本雅明和尼采救赎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目的都是人,是为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各自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且他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都是以自己特异的思维方式提出与同时代所不容的观点,都对传统进行反叛。尼采对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进行颠覆,否定西方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并对上帝存在的合法性及基督教的道德观念提出挑战;本雅明力图摆脱传统的概念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他的好友阿多诺说本雅明:“不仅要遏制住概念思维,而且也要去冲击概念思维的谜语构造,以使思维有所进步,因为思维在其传统的概念框架里已经僵化,变的守旧而过时。”这是他们所拥有的共通的东西。
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方式所走的途径不同,尼采在考察希腊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范畴完成了对其救赎观的表述,理想性的和现实性的双重救赎观;而本雅明则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和语言救赎观,进而达到艺术救赎完成它的救赎观的表述。或许在救赎的观点上本雅明倾向于尼采,他们所表达出的对人的本质上的人文关怀都对我们有所启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品格,出自学者的良知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进行有利于人类诗意生存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单行道》王才勇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3]《西方文论史》马新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