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艺术概论

分析20世纪中国美术探究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著述卷帙浩繁,蔚然可观。据统计,从东晋至清代(1919年以后者不计)仅画学著作,已达814种。假如再加上书法、工艺、雕塑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史论著述,数字就会更大。当然,在中国古代美术探究中,主要以书法和绘画为对象,其他门类的著述则比较零碎和少见,而且,史和论以及鉴赏、批评区分不明,往往融合为一体,再有,论述多为经验性的、感悟式的,文体近乎随笔、杂谈一类,较少理论色彩和系统性。这些,是20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美术探究的一些主要特征。
  自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美术探究受到西方艺术探究方法的影响,非凡是1949年以后,更多的学者和书画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使中国美术的探究方法有了重大突破。艺术院校培养了美术史论探究的专门人才。随着美术考古发掘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美术创作的繁荣,美术探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本世纪中国美术探究的历程和学术成果,拟对中国美术史探究、美术理论探究以及对外国美术的介绍和探究等三个方面,逐一论述之。
      一 中国美术史探究
  “美术”一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 是“五四”时期移入中国的。在此以前,中国古代的有关著作只有画史画论、书史书论等专史专论。直到本世纪中叶,这种状况没有多大改变。用现代方法探究和写作的比较系统的专史出现于20年代中期。1925年出版了潘天寿《中国绘画史》,随后,陆续出版了郑昶《中国画学全史》(1929)、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1)、滕固《唐宋绘画史》(193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1934)、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193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1937)等多部史著。50年代以后,才有所谓综合性的美术史出版,如胡蛮《中国美术史》(1952)、李浴《中国美术史纲》(1956)、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1956)、王逊《中国美术史讲义》(1956)等,同时,也有一批专史和断代史出版,如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和《中国连环图画史话》(1957)、王伯敏《中国版画史》(1961)、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196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1982)以及王伯敏主编的8卷本《中国美术 通史》(1988)、 毕克官、黄远林合著《中国漫画史》(1986)、张少侠李小山合著《中国现代绘画史》(1986)、薄松年《中国年画史》(198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1988)、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1985)、王子云《中国塑雕艺术史》(1988)、陈少丰《中国雕塑史》(1993)等。
  本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美术史探究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的初始阶段,其突出成就表现为对古代美术史料的系统化梳理,并开始对一些门类——主要是绘画发展历史的整体把握,逐渐地形成了叙述性艺术史(以绘画为代表)的现代形态。郑昶《中国画学全史》、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以及滕固《唐宋绘画史》代表了当时美术史探究的最高水平。郑昶将绘画史的发展划分成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的分期是独有创见的。俞剑华《中国绘画史》收入了历代画家,资料详尽,其师承、派别关系条理清楚。滕固《唐宋绘画史》则将以往艺术家本位的历史演变改为以艺术作品为本位的历史演变,把绘画风格的演变作为论述的主线。这一时期美术史探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美术史还基本上限于绘画史的单一范围,为以叙术性的史料为主,探究还不够深入。
  本世纪中叶,美术史探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前和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丰富了美术史资料,非凡是丰富了古代美术实物资料。一些分门别类的专史和专题探究就某一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或印证的成果。这些都促进了探究的广泛性和深化。从5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并且,展开对各门类美术发展历史的综合性探究。探究者试图或努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开始注重于精神生产和物质条件非凡是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探究方法。这既是这一阶段(乃至本世纪)中国美术探究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美术史探究的重要成就。这一时期在雕塑、工艺美术以及建筑等方面的探究成果也颇为可观,差不多可以说,三维空间造型艺术不为史家重视的历史宣告结束。李浴、阎丽川、王逊等史家著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毋庸讳言,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政治及文化环境的制约,美术史探究中的一些观点还显得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庸俗社会学等的影响。


  进入80年代以后,美术史探究又有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支可观的专业探究队伍,其中包括美术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美术学学科建设意识的觉醒和一个时期里人文学科中方法论更新的讨论,促使美术史探究对以往探究方法的检讨,并不断纠正此前探究中的某些失误。美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探究成果,提供了借鉴和参照,并使探究走向深化。这一阶段的美术史探究的成就和特征集中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第一,一大批有关传统绘画以外的诸门类美术的专史出版,如工艺美术史、陶瓷史、染织史、年画史、漫画史、版画史、壁画史、雕塑艺术史等。专史著述使对某一门类的材料发掘和收集得更为全面,使探究更为深入,更加系统化。从总体来看,则拓宽了美术探究范围,其中不乏镇补空白的项目。
  第二,对美术史中个案和专题的探究篷勃展开。自70年代末,先后举办过浙江和黄山画派、黄公望恽寿平、清初四画僧、八大山人石涛、扬州画派、近代四大家等相当规模的学术探究会,有的会议之后还出版了专论集。此外,还有相关的探究会成立,如石涛探究会、八大山人探究会、吴昌硕探究会、黄宾虹探究会等。
  第三,两部大型美术史编撰和出版。一部是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8卷),另一部是王朝闻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12 卷)。前者综合了自50年代的来大多作为教学之用的中国美术史诸版本的优长,并充实了大量新的资料,观点明确,体例清楚。后者突出的特征是,以历代美术作品和审美主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为论述主线,探寻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主意之新、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该书于1996年完稿,正在印制中)。这两部史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当代美术史探究的总体水平。
  以上所论述的是旨在探寻美术发展规律的中国美术史探究。这是中国美术探究的主要方面。此外,还有属于发掘、整理、鉴定、编录等史料建设性的方面。后者是前者的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作为史料建设方面的美术史探究,又有两大类别摘要:一是对文献资料和传世藏品的考据、整理、编篡、著录;二是对地下美术作品的考古发掘,即美术考古。本世纪在史料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1911年,黄宾虹、邓实开始收集编篡《美术丛书》,集历代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的著作,至1928年四集编竣(1947年增版),收入著作有285 种。 余绍宋编著《书画书录题解》(1932 )将东汉迄近代860种书画论著加以分类评述,不蹈前人,言必己出。 这一时期的史料性著述还有罗振玉《雪堂书画跋尾》、《南宗衣钵跃尾》、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王士元《麓云楼书画略》、张大千《大风堂书画录》等。50年代以后,于安澜《画史丛书》(1962)有较大影响。该书选辑自唐至清的22种画史著作,以断代、地方、别史、笔记等四类编篡,有很强的检索使用价值。俞剑华《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美术家人名工具书。《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是由敦煌探究院整理编写的,该书反映了近40年间车内外有关莫高窟壁画、雕塑探究成果,内容全面,体例统一,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还有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傅抱石《中国美术家年表》和《石涛上人年表》、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书画目录》、徐邦达编《中国书画鉴定概论》等。这一时期所编篡的主要史料有《隋唐画家史料》、《宋辽金画家史料》、《元代画家史料》、《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以及《扬州画派探究丛书》等。80年以后的大型图录资料有《中国历代名画集》、《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国雕塑史车录》、《中国工艺美术图录》、60卷本《中国美术全集》、14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以及各大博物馆收藏精品集。
  这些著作者大多继续了中国人文学科学者治学的传统,从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钩沉拨要,发掘寻绎,按照一定的宗旨和体例编篡成书。还有一部分作者是美术品鉴定家,他们有条件接触古代美术作品真迹或实物,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和相关的常识,从而往往就时具体作品的鉴别入手,著书立说。总之,他们的探究成果和著述的价值更主要地体现了作为美术史深入探究的材料和依据,其中大多成为美术史学者必备的资料或工具书。


  20世纪美术考古的成就更为显著。中国美术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部分,它发生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首先,起于裴文中等人对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随后,又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进行发掘,从而,对史前时期及殷商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及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探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美术考古探究中,吴金鼎对于陶器的探究,容庚、郭沫若徐中舒、唐兰对青铜器及其铭文、图案、金石及古文字的探究,陈万里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究,瞿中溶、关百益对汉画像石的探究,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探究,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还应该提到的是,岑家梧《中国艺术考古学之进展》(1941)和冯贯一《中国艺术史名论》(1940)。岑著对中国美术考古新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论述;冯著则对中国美术分类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使美术的门类突破书画的限制,扩展到包容了石窟、青铜器以及建筑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发掘成果不断出新,美术考古学者对材料进行整体化的把握并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改进探究方法,使中国美术考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原始陶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陶塑、杭州良渚文化的玉器、四川广汉青铜器,都是中国古代美术中熠熠闪光的伟大作品,也是中国美术探究的重要对象。至于闻名于世的陕西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汉墓、西安唐代皇族墓、北京明定陵等遗址中令人赞叹的美术遗存,更是极大的丰富了美术史探究的内容,甚至,有些考古新发现使原来美术史中的某些论述不得不重新改写。
      二 美术理论探究
  20世纪上半叶,美术理论一度活跃。这同美术处在从古典向现代形态转折时期有密切的关系。美术创作自身的捩转,西方现代思潮的东渐,以及一批批学子留学归国后兴办美术教育等,都是促使美术理论活跃的重要因素。美术理论探究也分两部分,即偏重于对美术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向的评论和偏重于美术美学的基础理论。
  世纪之初,评论性的美术理论是相当活跃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者人多面广,不仅有美术史论学者,还有文学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改革家等。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1917)和吕徵、陈独秀《美术革命》(1918)中都提出对中国传统文人画进行“美术革命”的主张。1919年前后,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演说著文,主张中西文化融合,采西洋所长。鲁迅发表过多篇有关美术的文章,提出艺术为人生,拿来主义等观点,对于版画创作及有关方面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1920)提出“守、改、增、融”的改革主张,认为应该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画。高剑父《我的现代画〈新国画〉观》和高奇峰《画学不是一件死物》都主张中外古今的折衷。林风眠《东西艺术家之前途》(1926)、《重新估定中国画的价值》(1927)主张调和中西艺术。民国初年,林纾《春觉斋画论》认为“法律须尊古人”,反对吸收西方绘画。金城《学画讲义》(1921)认为画无新旧,应“守古人门径”。此外,同光《国画漫谈》、倪贻德《新的国画》(1928)、胡佩衡《中国山水画写生新问题》(1921)、贺天健《我对中国画之主张》(1934)以及傅抱石《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1937)等都先后对中国画的发展发表了文章,阐述了各自的见解。这些理论大致上分为以西画取代中国画,对中国画改良和折衷,以及反对改革而独守古人门径的三种基本观点。
  作为美术学的理论探究者大多受到外来美术理论或美学的影响,有些人曾经翻译相关的著作后又才投入美术理论的探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著作体例和传统的画论已经拉开了很大距离。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1921)对文人画的界定和价值作了精辟论述,是近代文人画探究的奠基之作。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1931 )及《国画苑》(1935)在对谢赫六法论的探究中应用了西画批评的概念。 傅抱石《中国国民性和艺术思潮》(1935)以及《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1940)等著作,考察了中国画非凡是山水画的发展规律以及画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邓以蛰《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论》写于三、四十年代之交,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画探究自成体系,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分期和中国画“生动和神合而生境界”的美学结构。宗白华《中国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义》(1935)及《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1949)等论文从直观的方法揭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特征。此外,吕徵《美术概论》(1923)和《晚近美学思潮》(1924)、林文铮《何谓艺术》(193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伍蠡甫《再论中国绘画的意境》(1944)以及钱钟书《谈艺录》(1947)等在当时美术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著述,是对书法、工艺、雕塑和建筑等门类的专题探究。如摘要:黄宾虹《古印概论》(1930)、沙孟海《印学概论》、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1943)、商承祚《说篆》(1943)、权柏华《古瓷考略》(1930)、邹朱崖《刺绣源流述略》(1930),莫天一《塑述》(1930)、张充仁《雕刻的必要因素》(1941)、朱培钧《雕刻泛论》(1944)、姜丹书《中国建筑进化谈》(1929)、张俊kūn@①《建筑艺术》(1941)等。


  20世纪上半叶美术理论探究状况大致如上所述。其中学术专著较少,大部都是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这一时期,曾有许多美术期刊创办,从1911年至1949年间全国美术期刊、特刊、增刊等累计近四百种。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期刊大多持续的时间不长,不少是只出刊几期甚或一期即告终止。
  50年代以后,美术理论探究跨进一个新的阶段。美术院校史论系或史论课程的设置,逐渐造就了一支可观的美术理论队伍。美术期刊、报纸副刊的定期出版和诸多美术专业出版社的建立,都为美术理论探究提供了较前优越的条件。当然美术创作的活跃和繁荣是促使美术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理论探究又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摘要: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在前一阶段里,美术理论探究的内容比较集中,探究的范围也比较窄,主要是现实主义美术理论,以及相关的美学和美术创作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摘要: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1950)、《新艺术论集》(1952)、《面向生活》(1954)、《一以当十》(1959)、蔡仪《新艺术论》(1951)、《新美学》(1951)《现实主义艺术论》(1958)、王琦《新美术论集》(1951)、《艺术形式的探索》(1981)、温肇桐《中国绘画艺术》(1955)、《力群美术论论文集》(1958)、洪毅然《美学论辩》(1958)、吕荧《美学书怀》(1959)、朱光潜《美学批判论文集》(1958)、《谈绘画》(1958)等。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有关工艺美术探究的论著,例如摘要:吴劳《工艺美术论文选》(1963)、童书业、史学通《中国瓷器史论丛》(1956)、傅扬《青花瓷器》(1957)、沈从文《龙凤艺术》(1960)、庞薰@②《图案新问题探究》(1953)、黄考yáng@③《湘绣》(1959)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对古代及近现代画家探究的著作,它们介乎于史论之间,或可视为对美术史中的专题探究。总之,这一阶段的美术理论探究基本上限于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以及相关的美学思想。在探究方法上也比较单一。非凡是十年“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流行,艺术工具论盛行,彼时的美术理论大多流于片面和肤浅。
  进入80年代以后,经过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美术理论探究走向正常,并蓬勃地开展起来。某些所谓探究禁区逐渐打破,从而拓展了探究的范围和领域,也促进了探究的深化。美术创作思潮的空前活跃,表现手法的多向探索,使偏重于美术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向的理论探究得到充分的发展。思想理论界以及相关人文学科中的探索和争鸣对美术理论探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功能。在80年代的十年中,批评性的美术理论探究大致上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所谓热点新问题的讨论而高潮迭起。例如,在美术理论界先后展开了有关人体模特及裸体艺术(1929)、美术创作中形式和内容、抽象美新问题和自我表现新问题(1979、1980)、中国画是否“穷途末路”的新问题(1985)以及美术新潮新问题(80年代后期)。对这些新问题的理论探索,不仅同彼时美术创作思潮和实践密切相关,而且,同当时思想界、文化界集中讨论的热点新问题也具有内在联系。在上述新问题的讨论中,势必涉及到一些有关美术特征、性质等基本理论,以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等。这些讨论大都是以文章表述的,刊登文章的主要阵地是《美术》、《江苏画刊》、《美术探究》、《美术史论》、《美术思潮》、《新美术》、《朵云》以及《中国美术报》等。
  美术基础理论探究在此阶段非凡是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高潮、进入80年代以后,美术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探究生陆续毕业,成为美术基础理论探究的基本力量。在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空间的同时,文艺理论界有关方法论的讨论也充实、更新和改进了美术理论探究的方法。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探究是多维向的;有审美心理方面的探究,如王朝闻《审美谈》(1986)、《审美心态》(1989)、翟墨《艺术家的美学》(1989)、丁宁《美术心理学》(1994)等;有对艺术发生学方面的探索,如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1986)、刘骁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1986)、张晓凌《原始艺术的精神》(1992)等;有探索传统书画基本原理的探究,如徐书城《中国画之美》(1989)、董欣宾《中国画对偶范畴论》(1990)、韩玉涛《中国书学》(1991)等;有探究民间美术的著作,如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1992)、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1992)、《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1995)等;有探索美术基本范畴和原理的著作,如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1991)、王宏建、袁林编《美术概论》(1995),有美术比较探究的著作,如邓福星《绘画的抽象和抽象绘画》(1990)、陈建初《智巧和美的形观——中西建筑文化比较》(1991 )等以及《中国图案比较》(1996)等;专题方面的探究有陈醉《裸体艺术论》(1988)、 徐建融《心境和表现》(1993)、李广元《东方色彩探究》(1992)等。


      三 外国美术探究
  中国学者对外国美术的探究,是从翻译和介绍开始的,而且,对外来美术史论的翻译和介绍一直同对外国美术的探究并行。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介绍外国美术以及有一定代表性的外国美术史论著述,是对其进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非凡是在20年代和40年代的20年间,是介绍和探究西方美术的一个相对高潮时期。一大批学子纷纷出国留学,他们在引进西方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著述,对外国美术的传播者和探究者中,不仅有美术家和一般的美术史论探究者,而且还有作家和人文学科学者。对外国美术及其理论引进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发表在当时为数众多的美术报刊上的文章。有些期刊还非凡侧重于对西方美术的介绍和传播,如上海出版的《中华美术报》、《美术》、《艺术界》、《美育杂志》、《亚波罗》、《艺苑朝花》、《上海艺术旬刊》(后改名《艺术》)、《美术杂志》、杭州的《中心画报》、《艺风》,南京的《中国美术学会季刊》等都登载过在当时产生过相当影响的评介西方美术的史论文章,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摘要:丰子恺《西洋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纲》、《西画论丛》(1937)、陈之佛《西洋美术概论》(1934)、《西洋绘画史话》(和陈影栋合著,1940),李金发《意大利艺术概要》、《十九世纪法国三大雕刻家》、李鸿梁《西洋最新的画派》、汪亚尘《国画和洋画》、岑家梧《史画艺术史》(1937)、《图腾艺术史》(1938)等。当时的一批翻译过来的著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板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鲁迅译)、顿拉克《阿波罗美术史》(李朴园译)、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阿美其里斯《美术考占一世纪》(郭沫若译)、里德《今日之艺术》(施蛰存译)等。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引进中国的外国美术主要是苏联美术和一部分欧洲古典美术。在理论上,则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论著和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理论,除此以外的内容,基本上被拒之于国门之外。50年代,中苏友好合作,文化艺术交流频繁,苏联美术及美术史论著述的中译本蜂涌而入。实际上,这种文化交流并不对等,苏联的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示范,所以,中国美术界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而缺乏批判性的探究。中国学者对苏联美术的探究著述是不多见的。对于欧洲古典美术的探究著述大多为编著,而且也比较简略。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西方美学和一些东方国家的艺术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究。可以例举的著作有摘要:倪焕之《苏联美术》(1951)、唐德鉴编著《希腊雕刻简史》(1955)、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1955)、《东方艺术丛谈》(1956)、江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1952)、朱龙华《希腊艺术》(1962)、丁文光《犍陀罗式雕刻艺术》(1963)、丰子恺《雪舟的生涯和艺术》(1956 )、王文秋《匈牙利的造型艺术》(1957)等。此外,还有有关乔托、提香、达%26#8226;芬奇、米开兰琪罗、 拉斐尔、戈雅、德拉克罗瓦、米叶等西方美术家和列宾、苏里抖夫、希施金列维坦等苏联美术家介绍的著作。朱光潜《西方美术史(上、下)》(1961—1964)、汝信、杨宇《西方美学史论丛》(1963)也成书于这一时期。还应该提到的这一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批译著,如涅陀希文《论艺术中的典型新问题》(杨成寅译.1954)、《艺术概论》(1985)、梁斯柯芙丝卡娅《列宾评传》(严摩罕译.1958)、约翰%26#8226;雷华德《印象派画史》(平野、殷鉴、甲丰译,1959)、锡德尼%26#8226;芬克斯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赵沣译.1964)等。
  从以上所引著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外国美术的介绍和探究摘要:主要集中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同时,这期间的介绍和探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只介绍苏联和东欧少数国家的当代美术,引进有限的艺术流派、艺术理论和艺术思想,阻隔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美术及其理论的引进,非凡是西方正在盛行的印象派之后的美术。并且,由于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适当介入,对于欧美艺术非凡是欧美流行的现代艺术及思潮,缺乏实事术是的分析和评价,在熟悉中带有主观片面性。以至在始于60年代中期的文革十年中,对外国美术的介绍和探究告于中断。


  70年代末,外国美术探究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假如说,此前两个阶段对于外国美术更偏重于介绍,所及范围还比较狭窄,所及内容还比较浅显和零碎的话,那么,在这新的探究高潮中,探究的成分则大大加深了,所及范围也大大的拓宽,所及内容也比较深入和系统化了,仅在80年代的十年当中,翻译过来外国美术史论著作就有七十余部。这些译著对于外国美术的探究产生了积极的功能。和此同时,国外艺术家的展览,频频来中国展出,和之相关的美学、哲学、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外国学术名著也纷纷移译入境,中外非凡是中国同欧美国家的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交流。这为外国美术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里,探究外国美术的中国学者也比以前增多了。美术专业期刊几乎都辟有外国美术介绍和探究的专门栏目。从下面所列举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中,也略约地反映了在这一阶段里探究的深化和系统化。如摘要:李浴《西方美术史纲》(1980)、吴甲丰《印象派的再熟悉》(1980)、常任侠《印度和东南亚美术发展史》(1980)、迟轲《西方美术史话》(1983)、刘汝醴《古代埃及艺术》(1985)、张少侠《欧洲工艺美术史纲》(1986)、穆永麟《西方美术史略》(1986)、朱铭《外国美术史》(1986)、邵大箴奚静之《欧洲绘画简史》(1987)、王琦《论外国画家》(1987)、吕澎《欧洲现代绘画美学》(1989)等。
  在这一阶段翻译过来的数十部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有摘要:《罗丹艺术论》(沈棋译,1978)、秋山光和《日本绘画史》(常任侠译,1978)、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等译,198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1988)、雷、Η、肯拜尔等《世界雕塑史》(钱景长译1989)、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1979)等。比较有影响的译丛有摘要:《现代美术理论翻译系列》(四川美术出版社),《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西方现代美术史美术理论翻译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
  80年代非凡是80年代后期所出现的外国美术探究热潮是空前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国民视野的大拓展,是中国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全面开放和接受。从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在美术学探究中的反映。它之所以呈现为一种热潮,还因为在经过长时期的封闭以后,人们怀有逆反的心态和好奇的心理,从而形成一种爆发性的态势,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作为美术学探究的一个领域里,中国学者和艺术家忽然面对新奇的探究对象,并接触到异域学者特有的思索方式和表述方法,这就促使他们自觉和自觉地会对中外艺术加以比较,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外国美术探究方法中的优长,这对于美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观念和思维启迪的意义上说,对外国美术介绍和探究的意义,也许并不仅仅限于美术探究自身的范围。
  字库未存字注释摘要:
    @①原字为方右加方下加土
    @②原字为王右加王下加木
    @③原字为日右加肠右半部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zhmss/13/2019-09-18/19494.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概论最新 美术史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