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官网 > 画家网 > 画家网

梁树年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梁树年(1911—2005),名豆村,堂号安樗,斋号警退斋;北京市人,童年读私孰,喜爱诗画,写生画名于乡里,拜画家祁井西为师,后又拜张大千门下,系统地研究了前代画家王石谷、石涛、郭熙及王蒙的画法,取名家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曾在北京第四女子中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北京山水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黄山旭日》、《黄山云海》、《黄山鲫鱼背》、《黄山峡谷》等;出版有《梁树年画集》、《近现代名家画集——梁树年》等。

人物关系
  • 中文名梁树年
  • 别名字豆村
  • 性别
  •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
  • 祖籍北京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2005年2月24日
  • 职业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
  • 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
  • 主要成就始终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 创造“梁氏黄山”“树年松”风格
  • 代表作品《梁树年画辑》《梁树年画稿》《荣宝斋画谱·梁树年绘画部分》等
最新新闻更多
中国画就讲笔墨,这画是靠笔墨来表达的—梁树年访谈

中国美术网 09-17 2195浏览

编者按:前不久,老一辈中国画家梁树年先生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梁先生没有参加开幕式。本刊借此机会走访了94岁高龄的梁先生,特请梅墨生先生进行了访谈。本着尊重梁先生的原则,访谈记录基本保持...
人物简介
梁树年先生

 梁树年先生,1911年生于北京东郊六里屯,字豆村,画室名安樗堂,北京人。

 

擅国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名宿,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篆刻家和诗人。

 

自幼喜绘画,1929年师从摹古和画小北宗山水著名的祁井西, 常到西山写生。1936年成立豆村画社,1945年从师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大风堂入室弟子,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在传统基础上予以创造性的发展。

 

其山水画初学王翚吴历,后上溯宋元,继而又学石涛,追求诗境;梁树年曾任北京第四女子中学美术教员二十余年。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梁树年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62年起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4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担任教授。1974年被聘为留学生导师。1979年任中国画系研究生导师。

晚年游桂林、黄山、太湖、三峡、太行,多为公共场馆作大画,画名渐显。

 

曾经为国务院办公厅、政协礼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央电视台、中国外交部及北京各大饭店作画,并被收藏。其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定为重要国礼送给部分国外最高领导人。作品有《夹谷松风》《莫谓攀登无去路》《松下观瀑》《黄山旭日》等;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山水画展。

 

出版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名家画集·梁树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梁树年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梁树年山水画稿》;由荣宝斋出版《梁树年山水画谱》;由中央美术学院编辑的美院教材《梁树年山水技法》。2005年2月2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3月3日,中央美院师生、梁树年生前亲友、学生共300余人参加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追悼会。

 

梁树年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强调"临摹与读画",通过学古达到开今的目的。在指导学院学生的同时,他也收徒传艺,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身授,因材施教。他注意启发学生的悟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登山不是一条路,山谷灵秀多云雾,毕竟高临放眼宽,好山好水今无数。"学生们当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他也把学生们当作朋友,经常与他们赏画品诗,畅谈艺术问题。

人物生平

 纵观中国绘画史,大凡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他们的成功总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师古人,二是师造化。师古人体现为继承传统,师造化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艺术创造的源泉。

 

中央美术院教授梁树年先生正是遵循这一创作规律的一位大器晚成的绘画大师。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默默的耕耘,不计名利,执着于他的绘画理想。他虚怀若谷,厚积薄发,终于在晚年达到了他事业的峰颠,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他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艺术创新要师古人、师传统、师造化,要化古出新。也证明了艺术是艺术家生命精神的升华。

 

1911年,梁树年生于北京东郊六里屯一个商人之家。但自幼聪明好学上进的梁树年却走上了与父辈截然不同的道路。

 

梁家几代经商,富有收藏,尤其有四王、石涛的真迹字画作品,祖父每每欣赏之余,也鼓励梁树年临写。日久天长,梁树年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时,梁树年入本村私塾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从此对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书画更为钟情。后来,他拜本村老先生为师,开始走上绘画之路。18岁那年,他进城投奔祁昆(祁昆,字景西,号井西居士,工篆刻,擅山水)门下,学习山水画。几年后(1936年),梁树年自立门户,取名号豆村,成立豆村画社,在中山公园举办首展。尔后每年春秋两季皆举办展览,名声越来越大。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北上,在北京与梁树年相识。此前,张大千曾购藏两张梁树年豆村画社时期的作品。他十分欣赏梁树年的绘画作品,梁树年也十分崇拜张大千先生,认为他功底深、画路宽、有新意。后经友人介绍,梁树年正式拜张大千为师,成为大风堂正式入室弟子。回忆这段历史,梁树年说:"我拜大千先生为师,主要是开眼界,老师的技法我也学,但总是学不像,到头来依然故我。学画、画画,要有主见,要有个性……"梁树年是以一种自立的精神拜师学艺的。对古人的学习,对传统的研习,梁树年更是倍加用功。他学习山水画,从明清入手,直追末元。每遇佳作,从不放过,手摹心记,直至了然。在书法上,梁树年也下过极深的功夫。黄宾虹先生说,书画同源,用笔之法从书而来。作画全在笔力,方能透纸。因此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梁树年学书法先学颜,转而学苏、学欧,再学魏碑,几经演变,渐成自家风格。先生以书入画,运笔作线,骨气全生。扎实的功底,深厚的学养,使梁树年有诗书画三绝的美誉。故李可染先生说:"梁树年先生的画,笔墨功夫是很深的,他用笔把大自然的气势表现了出来。没有笔墨功夫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从梁先生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他的绘画功底的渊源。《关蒲雪图》为小帧青绿山水,拟董其昌笔意,设色、用笔颇精到。《观泉图》为淡雅大幅,设色淡雅,用笔润秀,有明人笔意。在历代山水大家中,梁先生尤偏爱王蒙、石涛,受其影响亦最深。那次展出的50年代梁老所画13开册页,均为水墨山水,多用王蒙、石涛法,笔苍墨润,元气淋漓,深为专家们钟爱。黄润华先生在画前驻足良久,赞叹不已。这帧册页,现已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丰厚的传统修养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的艺术创新是师法自然、直面生活、切中时代脉搏的创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梁树年基本摆脱早年以摹古为主的创作模式,开始面向生活,由师古人转为师造化。他的这一转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因素。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掀起的写实主义浪潮,至50、60年代已经发展到高峰,成为当时主宰中国画坛的主流。面向生活,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在山水画家中蔚然成风。老画家也纷纷转变观念,投向大自然。但梁树年的转变更是他近30年的艺术实践后的觉悟。他觉悟到"师古人莫如师造化",而且"自恨觉悟之晚"。特别是其间梁树年先后转入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执教,为他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以实现自己的创作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条件。

"由师古人转为师造化"这一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梁树年山水画创作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然而观念的转变不能替代创作面目的改观,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正如梁树年自己所说:"虽亟欲改弦,奈蜗甲难脱,深感先入为主之甚"。

 

70年代初,梁树年从干校调回北京,为国务院办公厅画画。当时,他己年过花甲,决心离京远游,踏上了艺术变革的新征程。1972年,梁树年首次登上黄山,圆了多年的黄山梦。而后他又上太行、下三峡、游漓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壮游祖国山川胜境,饱览中华秀丽风光,他心潮起伏,应物斯感,佳作跌出。

 

梁树年70年代以后的作品大都以真山真水为直接参照,所绘燕山、太行、黄山、长江、漓江景致无不来自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像《江上人家》(1983年)、《始信松风》(1981年)、《黄山黑虎松》(1983年)、《东山游艇》(1986年)、《巫峡晴岚》(1987年)、《燕山春雪》(1986年)、《长江三峡图》(1988年)等作品都是写生归来的佳作。但这些作品已经不是自然的摹写,也不是对象的写真,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熔铸了画家的情感和生命,有的甚至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化境。这时画家笔下的自然己不是现实的自然,而是心中的自然--充满了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的第二自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树年的艺术创作不同于一段时间流行的"写生--创作"的路子,而更多地脱胎于传统,贴近传统的艺术创造精神。他继承了传统山水画"饱看沃游"式的创作方法。他的写生观和许多人大相径庭。他到大自然中去,很少写生,即使画,也极简率,而主要是观察、感受、体悟山川形势、四时气象、阴阳向背、远近虚实……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体察山川树木的神韵,唤起创作的灵感。"写生要写魂,得魂胜得真,物我相向,下笔自有神"、"人谓黄山松是神,我谓黄山云是魂。黄山是我师和友,笔墨岂是来写真?"梁树年的这两首诗是对他"写生--创作"经验的高度形象的概括。所谓"写魂"就是捕捉万物造化蕴含的生命美、自然美,唯有这种生命美、自然美才能使人动心动情、生发意境、产生创作的冲动,达到物我两忘、下笔有神的境地。所以"写魂"就抓到了"写生--创作"的根本。梁树年在他创作的《长江三峡图》(1988年)跋语中这样写道:"十年前往返游长江三峡,舟行颇速,目不暇接,况身在景中,不见全景,为此返游时几度停舟,登岸尚可略观强记。归来回忆印象茫然,只作初稿,遂搁笔置之中,但此愿终未忘怀也。1988年元月岁次丁卯腊月,于小庄新居之欲静斋下复拾原稿朝夕填补,限于3日稿,更加臆造,勉成此卷,貌已全非,何必名之曰长江三峡图而自欺乎。"几分诙谐的跋语生动描绘了画家饱看沃游的全过程,也点出了画家艺术创造的特点:不是自然主义地对待生活,而是从精神上师造化,感悟生活,然后用山水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来不无受到启发。

 

李可染先生于1980年在对山水画研究班的一次谈话中说:"有些人画的很好,但从来不写生,也可能有此情况,事物有时会殊途同归。可能他观察了些东西,研究了传统。"梁树年就是殊途同归的大家,与时尚不同的是,他师造化不是靠写生,而是沿着"饱看沃游"的传统路子坚持走过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太偏重于笔墨技巧,而缺少精神上的理解,对传统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却研究的不够,甚至一度有人把它斥为不科学的东西。

本世纪初西方写实主义的引进、写实方法的推行无疑给衰微的中国画坛带来了蓬勃生机,就整体来讲是积极的,但由于这种理论本身的局限和理解的偏狭,也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回顾梁树年的创作历程,总结他饱看沃游式的观察、创作方法和成功的创作经验,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巨大生命力,证明了只有立足传统,深入传统,从精神上贴近传统,才有可能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

 

梁树年的传统功底很深。他不仅诗书画印集于一身,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他凭着多方面的修养和极高的悟性,一旦回归自然,就迸发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出大量的富有时代底蕴的作品来。他画山意本不在山,画水意本不在水,画松意本不在松,而在于状物抒情,借景咏志,表达一种崇尚自然、鄙视世俗、搏击人生、奋发向上的博大精神。梁树年一生喜欢画山画松,

 

梁树年先生85岁那年有一首以"自律"为题填写的《水调歌头》:"少儿耽涂抹,想一跳而通。学后方知非易,十载叹无从。马瘦途长人老,渴望津头指引,伯水尽山穷。赖有精诚在,不会没前途。遇困惑,莫轻弃,耳休聋。方家多似星斗,我玉借石攻。笔墨相承相继,诗境也同画理,胸次并包容。山川多丘,云过见高峰。"这首词以质朴无华的语言道出了画家一生治学从艺的艰辛历程,表达了他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的奋进精神以及做人治艺的理想与追求,读来令人激动不已。

艺术风格

 梁树年先生在长达七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梁树年先生始终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他的的山水画脱胎于传统,融北派之雄强,南宗之秀润,形成了浑朴苍健的独特画风。他以豆村为号,尤喜画松,其笔下的苍松遒劲伟岸,富有人格象征,既是他人生思想的寄托,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世人有“树年松”之誉。

梁树年先生早年拜师与张大千门下,其画传统笔墨功力深厚,重师法自然,重意境。

创作上,他积古纳今,触类旁通,博览贤作,意趣高雅一种不为艰辛和名利所使,执着地把握有限人生的无限进取,追求天人和一的艺术极境,掸落世俗的灰尘,忠于艺术真诚的失业精神,造就了他雄厚的艺术实力,形成了坦荡,雄定,浑朴,清雅的画风。

梁树年先生的画曾被人们称为“梁氏黄山”,为自然的雄伟和精神的壮阔完美结合的体现,为世人命名的“树年松”的一代力作,展现一幅幅生命的浩瀚颂歌。

他那雅俗共赏的书道,充分体现着文字创造的文明,流动着艺术综合升发的共性旋律。他的艺术造诣不仅使他在当今中国画坛享有声誉,同时被许多四方国家艺术界称之为现实与浪漫结合的范例,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极高的体现。

作品特点

 曾先后为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礼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首都国际机场等场所创作巨幅山水画。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一些机构收藏。

主要著作

 梁树年先生主要著作有:《梁树年画辑》、《水墨山水技法》、《梁树年山水画稿》、《中国山水画技法》、《荣宝斋画谱·梁树年绘画部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且朴集》、《豆村梁树年》。

人物轶事

 生前极爱金橘

师从梁树年30余年的程振国回忆说:"因为年事已高,仍坚持创新、超越自我。

 

还专门为它搭了一个玻璃房,时不时地对着它作画。老师指着金橘说,振国你看,又结了多少果呀。可是大年三十他就昏迷了。老师一生为人低调,不争名利,有时候我们都觉得他不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折叠笔墨功难再现

据悉,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梁树年画展是梁树年生前最后一次个展。谈起这次展览的观后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至今仍然颇为激动:"以前人们常认为梁树年擅长画松树,这次展览却让观众看到了梁树年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的笔墨功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在今天几乎难以再现。"

 

程振国认为,老师的成就和他对传统的研究以及自我的不断探索分不开。他说:"梁老师重视深师古人,遍临历代山水,继承了前人饱看卧游的绘画方式,登黄山、临三峡,上太行、下漓江,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常自撰古体诗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梁树年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62年进入北京艺术学院任教,1964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一些机构收藏。

 

梁树年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画语、画论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画家,梁树年同样酷爱文学特别是诗歌,经常自撰古体诗,以诗入画,并时有诗集问世。有鉴于此,程振国等梁树年的八个弟子目前正在回忆、整理老师生前有关绘画的论述,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出版《梁树年画语录》,以飨后人。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Mr. Liang Shunian was born in 1911 in Zidou Village, Liulitun, the eastern suburb of Beijing. His studio is named An Miaotang, a Beijinger.

 

 

 

He is good at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has been a professor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e is a famous residen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circle. He is also a famous art educator, theorist, seal engraver and poet.

 

 

 

From childhood, he liked painting. In 1929, he imitated ancient times and painted Xiaobeizong's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Qijingxi, and often went to Xishan to sketch. In 1936, the Doucun Painting Society was founded. In 1945, Zhang Daqian, 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laid a solid tradi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disciples who entered Dafeng Hall.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e traveled all over the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his motherland and made creat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began with Wang Jian and Wu Li, then went back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then to Shi Tao in pursuit of poetry. Liang Shunian was an art teacher in Beijing No. 4 Women's Middle School for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the 1930s, Liang Shunian has been engaged in art education. Since 1962, he has been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Art.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ce 1964. In 1974, he was employed as a tutor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1979, he served as a tutor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In his later years, he visited Guilin, Huangshan, Taihu, the Three Gorges and Taihang. Most of them painted big pictures for public venues, and their names beca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He has painted and collected for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CPPCC Auditorium,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 CCTV,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 and major hotels in Beijing. Some of his works have been designated as important gifts by national leaders to some top foreign leaders. His works include Pine Wind in Jiagu, No Way to Climb, Waterfall in Panasonic, Rising Sun in Huangshan, etc. He has held many personal landscape painting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Published by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Liang Shunian, a Col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rtists, Liang Shunian by the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Liang Shunian Landscape Paintings by 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Liang Shunian Landscape Paintings by Rong Baozhai, and Liang Shunian Landscape Techniques, a textbook edited by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n February 24, 2005, he died in Beijing at the age of 94. On March 3, more than 3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former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Liang Shunian and students attended the memorial service held at the 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 in Beijing.

 

 

 

Liang Shunian has been engaged in education all his life and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the cause of Chinese fine art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students, he emphasized "copying and reading pictures", and achieved the goal of opening up the present through learning the past. While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he also receives apprenticeships and teaches according to his aptitude 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ers and apprentices. He paid attention to enlightening students'understanding and 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Mountaineering is not a road, the valleys are beautiful and cloudy, after all, they are lofty and broad-minded, and there are countless good mountains and waters today. "When students regard him as both a strict teacher and a kind father, he also regards students as friends and often appreciates poems and talks about art with them.

  • 1

艺术官网信息声明

1、本站美术网信息均来自于美术家自己或其朋友、网络等方式,本站无法确定每条信息或事件的真伪,仅做浏览者参考。

2、只要用户使用本站则意味着该用户以同意《本站注册及使用协议》,否则请勿使用本站任何服务。

3、信息删除不收任何费用,VIP会员修改信息终身免费(VIP会员点此了解)

4、未经本站书面同意,请勿转载本站信息,谢谢配合!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