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岁末,一偶然机会,在紫竹“丛”中昆玉河畔,同佛界著名画僧慧禅法师,于“精舍”间对坐、交谈、品茶,虽然属一次普通的会面,并无任何事先的刻意安排与要求,却仿佛早有了空间与思维的相约。短短一个时辰,相互间就有了沟通、理解、认知,甚至产生了一种彼此的信任。
慧禅法师是著名的文人、学者、教授,也是当代画家中年龄轻、学历高、接受过院校科班系统教育、为数极少的留过洋并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和国家文化部双重嘉奖的中年画家;更是出道很早,年轻时便拜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名师习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中国画坛,二十几岁便功成名就,被青年艺术追求者尊崇为偶像的著名艺术家。1995年他在美国西来寺出家,法名慧禅,至此之后,长期修行与独居。其作品又以西部题材、西藏题材、佛教题材为主,尤以与佛教相关的题材为主,并获得极大成功。故而他不仅成为中国画坛写实人物画派的重要代表,也成为屈指可数的一代画僧,被人尊为中国画僧的再传人。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新颖的艺术视角、丰硕的艺术成果、大胆的艺术创新极大地吸引了读者,赢得了新闻媒体、文化界、美术界、史学界的瞩目、肯定与赞美。其独特曲折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新时代画僧的经历,广为社会关注,也引起一些人的好奇与争论。
不难想像,这种大胆的人生选择与突破、巨大的艺术成功,如果没有宏大的理想气魄,没有近乎无我的艺术献身精神,没有永不放弃、锲而不舍的求学态度,是很难实现的,尤其在经济发达而又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实属难能可贵,实属来之不易,令人肃然起敬。他使我突然想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生存。”慧禅或许就是这样的觉醒者和思考者吧。
艺术是生命的真实,更是生命的延续。中国人历来重视高尚人格,讲人格修养,讲艺格修养,故而对艺术家的人格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随即便产生出清高脱俗、豁达潇洒的文风与艺风。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即教育人应该是人使学说主张扬名,而不是学说主张使人扬名。和慧禅交谈,实实在在能感受到他提早的觉醒和思考。走中国画写实主义的路,走中国画西部题材、以西藏生活为主要创作源泉的路,走当代画僧的路,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抉择呀!这意味着,从此他将告别一切美好的过去,一切成功的以往,包括丰厚的物质享受,重新开始新的人生,走一条苦行人生、苦行艺术的长路,真正地以艺术扬名、为艺术献身,而不是以人扬名、以艺术为功利。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透彻的慧悟,何等远大的理想,何等勇敢的抛弃,何等艰难的选择呀!
美丽的青藏高原是纯净而圣洁的。那古老而悠久,神秘而粗犷,自然、宗教、人文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那淳朴浩然的民风,西藏人那真挚、善良、虔诚的性格,都深深地吸引着他。甚至那些宽袍大袖、那些色彩分明的建筑都仿佛在呼唤着他,感染着他,强烈地吸引着他。用他的话说:“有如初恋的感觉,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人们。”“是西藏人那淳朴的心灵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造就了我水墨人物画的独特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西藏的生活,西藏的文化与风情,确实使慧禅受益匪浅,确实是慧禅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那海拔五千米的恶劣生活环境,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慧禅,却也是一个严峻而旷久的考验。极度的缺氧,极度的高寒,极度的高原反应与生活的万千不适,是一个永远横亘在慧禅面前的硕大难题。苦行人生,苦行艺术,并非只是一种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佛教艺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历代画僧每每将中国绘画艺术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千百年来,画僧这盏特殊的灯一直高悬着,光辉灿烂。然而,“心如古井,老僧入定”,“历尽繁华,归返寂寞”,“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画僧要承受的,更多的是磨难、贫寒、忍耐、孤寂。有人说此乃人生境界的转换,是一次由低向高的飞跃(确也如此),然而实现这种转换、这种飞跃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做出多大的牺牲,需要度过多少艰难困苦、经历多少挫折,需要尝受多少人间的悲苦凄寒,需要拥有多少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精神呀!尤其是承受因皈依佛门而被人猜忌、攻击和谩骂所造成的心灵重创,因受戒后的重重约束造成的诸多不便而产生的痛苦与持久的折磨,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啊!古人有云:“出家乃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没有相当的宿根,没有相当的智慧,没有相当的决心,何以能斩断俗缘呀!
然而,“胸中有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之势”。慧禅不仅挺过来了,而且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大师的话:“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能够战胜艰难,从他周围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信手拈来即成画幅,而且能从人类精神的高度去挖掘令人震撼的东西,具有驾驭重大题材的才能和机智,具备获得虫龙俱雕、宏约致微的高品位艺术手段,以达到全天候、全方位的艺术境界,这便是通向大师之途的重要基因。”我想,慧禅正是走着这样一条修身之路、艺术之路、成功之路。
拜读慧禅法师的诸多作品,翻开《月色》、《越唱心里越快活》、《再看红尘》、《清泉》、《天山舞》的页面,回望《母亲的心愿》、《幸福的回忆》、《回眸》、《佛号声声》的画幅,跨进《刻经》、《祈福》、《礼佛》的高门,漫步于这些作品的蓝天、白云、高山、平川、寺庙、草场,你能领略文明、淳朴、高远、繁荣的艺术天地,也能感受洪荒、蛮野、封闭、孤独的人生绝境。作品中无论是一片肃穆的庙宇,一扇巍巍的佛门,一盏明亮的佛灯;或是一位光脚披发小女孩的祈祷,一位清秀的小尼姑的淡淡忧伤,一位饱经沧桑老人的默默许愿;或是一声犬吠,一声马嘶,一阵轻轻的笛声与热瓦甫的琴声,都显得分外圣洁,分外真挚,分外虔诚,分外动听与感人。这使人深深地感到,慧禅不是在简单地绘画与写景,而是在写人、写情,写人的灵魂;不是在简单地写一些世俗的人,而是在写那些富有真诚、富有真情、富有真实思想与较高境界的人;不是在简单地描摹与展现一个简单的场景与画面, 而是在描绘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精神、一幅宏大浩阔的历史长卷。他以此感染更多的观众,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此激发人们对生活更多的热爱和向往,引起理论家、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更深层次的审美思考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