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时代思潮影响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了蒋兆和的《流民图》这一在西洋画法与中国笔墨的结合上的第一个成功的范例;五十年代后,又出现了叶浅予和黄冑的在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之间达到了芙蓉出水般境界的自然结合的舞蹈人物画和新疆人物画。蒋、叶、黄三位大师的出现,无疑为中国画人物画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奠定了技术和经验上的基础。
此后,中国画坛又出现了一大批在中西结合上达到惊人成就的画家。比如天津的杜滋龄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杜滋龄先生,1941年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普通人家。自幼资质聪颖的他,对美术就怀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他就开始跟随一位学院派出身的老师接触正规的学院派美术训练,从而掌握了坚实的写生基础。二十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当时极左路线不仅把研究和学习外国文化者视为“里通外国”,而且,也把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视为“牛鬼蛇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杜滋龄并没有被“时代潮流”所推动,而是远离开人群是非,每天偷偷地骑着自行车,跑到郊外农村画自己喜爱的速写。1979年,当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第一次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后,杜滋龄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跟随李震坚、方增先二位先生学习中国人物画,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天津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然而,他编辑之余勤奋作画的态度,赢得了时任出版社社长的郭钧先生的赏识。很快,郭先生就把杜滋龄介绍给了绘画大师叶浅予先生。与叶浅予先生的相识,可谓是杜滋龄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在老先生那里学到了尊重生活的艺术创作态度,而且,也受到老先生笔墨风格的感染;从此,杜滋龄画风大变。
现在从总体上看,杜滋龄的创作继承了叶浅予先生以速写入画的创作方法,笔墨注重率真潇洒,淋漓生动,每于疾笔迅行、经意不经意间,让笔墨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或枯中有润,或润中有干,浓淡变化,尽其自然。比如《帕米尔初雪》、《大漠行》、《塞纳尔之秋》、《卡拉奇妇女》、《雪域风情》等作品在笔墨的处理上,就能说明问题。
除了在一般处追求笔墨的变化外,杜滋龄先生还特别着意于人物眼睛的描写。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是他的心灵的窗户,画家对眼睛描写的如何,常常关乎他对对象之神传达得如何。《卡拉奇妇女》一画在对画面主人公眼睛的处理上,就是特别讲究的,他不仅精细地抓住了牟子的神情,而且,在笔墨上,也利用三皴九染,给人创造出层层叠叠,耐人寻味的效果。
为了丰富他的创作,多年来,杜滋龄先后深入到藏、蒙、泰、苗、侗、瑶、彝、壮、朝鲜、哈尼、佈依、塔吉克、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速写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先后出版了《杜滋龄写生作品集》、《速写基础训练》、《杜滋龄画集》等多部作品集,在当代画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他1996年被调往南开大学,任东方艺术系教授。又几度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理事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