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伊虹人物画最大的突破在于从对象的真实性中解放出来,把对“形”的塑造变为“神”的表现,贵有情之所动,趣之所生,即是“真情”与“真爱”推出的“变异了的真实”。在她的作品中凸显了强烈的写意精神和直率的笔墨表现,在近于夸张、变形的动态之中,焕发着笔墨自身的美感魅力,她的艺术品位由此得到了提升,而获得水墨语言的现代转换。汪伊虹的这种“变异”源于她的才情、智慧的顿悟,取决于个人的艺术思考状态和内在情感表现的需要。当她走上了这条路时,她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愉悦,作画时她可以尽情渲染一种情愫,随着情感的不同,她可以将现实中的某些元素抽取出来,重新组装,从而强调一种精神意念的表现,而不是对物象的直接刻画与描绘。其中隐喻着个人的生存态度与审美偏好,把沉重深陷于传统纠结之中的水墨转化为切入当代文化的意识之中。由此大千世界给了她变幻无穷的新气象,依然是骨法用笔,依然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依然是干湿浓淡与意到笔不到,呈现水墨本体的多变与丰富的特点。她的人物以独特的形态与意象表现共同产生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式,显示了鲜活的当代特征。汪伊虹虽然善于变化,她的画笔无时不在挣脱千余年所积淀的中国画的羁绊,并在这种挣脱的过程中,独自享受虽然茕茕孑立,似天马行空的愉悦。但是,天马行空并非信马由缰,汪伊虹手中握的,始终是一条连接着中国传统笔墨的缰绳。这条缰绳更像一条弹性极强的皮筋,走得愈远,变数愈大,拉力就愈强。而这种拉力,正是她对现代艺术精神的探寻与对中国传统笔墨皈依后所产生的文化张力,同时也是汪伊虹艺术的文化内质。
艺术是靠感觉的,需要画家充分发挥想象,想象力是对真实事物所隐含延伸的内容的挖掘,让物象在心中不断地提炼升华,而不是将思维停滞在物象的表面,追求浮光掠影的迹象,汪伊虹的绘画得力于灵感和才情,她的绘画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又突破了规范的局限,所以,显得无章可寻,在这种语言的导引下,她引领人们进入到她的世界之中,极其鲜明的表达着色彩及韵律之美。这一绘画性的表现,承继了传统艺术的深沉而表现出现代的意义,独立于许多浅薄的“现代”的图像或视觉感受之中,为人们提供了审视当代艺术的参照。在视觉图像的创造中,她把个人化和本土化放置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去实验艺术当代性的审美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她的创作抛开了既定绘画程式所构筑的隔离生命直接体验的栅栏,重新找回那属于艺术原创的生命原点,她在绘画领域中的表现也说明绘画方式本身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前进而落伍,而绘画语言更是可以在新的审美观照中表现出时代的特色 .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唐人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艺术观点,充分证实了绘画源于生活和自然,根据生活原型的容貌、气质、身份可以塑造各式各样的个性之人。创作是画家造型、笔墨技能和思想、修养、情趣的集中体现。即兴的灵感勃发,来自于长期的艺术陶冶。画家要经常到生活中去悉心体察客观世界,虔诚地、长时间地学习、积累,在自己的大脑里贮藏丰富的生活体验、众多的人物形象,也就是在积蓄无数的“渐悟”,同时要在造型、笔墨等诸多方面下苦功,这样在进入创作阶段时,就能在情感不可遏制的时候积极调动心中的全部积淀,与外部事物或偶然机遇遇合,引发“灵机”,在特定的条件下升华为爆发性的“顿悟”,新的艺术构思连同生动的艺术形象就脱颖而出、跃然纸上。画家作画,一如生命之火寄情于生活之薪,使其赤赤燃烧,熊熊烈焰,让生活在生命中发出光和彩,真生活一定是源自画家生命根处,画家在生活中披沙拈金,没有心中的透悟,生命的感召,恐怕是看到金子认成石头,当然就更谈不上生活中的点石成金术,化生活于生命之艺术了。从汪伊虹的作品中看得出她是一位十分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的画家,她通过无数次深入现实生活,从中认真体验,真切感受,深刻思考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大量创作素材,并将其化为一种笔墨形式。汪伊虹艺术创作的内在趋动力,来源于黄土地的薰染和生活的体验。她心中一直保留着一方净土……民间艺术的醇厚自然、灵心悟性,早已如神附体般地进入了她的内心世界,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俗,乃至民间的传说,占据着她的笔和纸,直感印象夹着追问生命的冥想,一齐涌进画面。新的对象、 新的视点和既往的记忆、既往的符号系统交织在一起…… 勤劳善良的铁匠、洋溢着幸福的新娘、骑着毛驴回家媳妇、和谐相处的街民都激发起她的创作冲动,牵引着她的艺术触角。于是,一幅幅散发着泥土气息、洋溢着黄土风情的画作,便从她的笔下流泻而出。她的作品让我们的感觉和体验上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平凡而真实,独到而生动,它们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每一幅作品里面荡漾着一种鲜活的东西,一种难以抗拒的元素,而且有一种久违的印象。她所表现的不仅是风土人情,而是一种文化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她的人物画中浑厚的背景和质朴的人物交融和谐,富有灵性地协调在一起,贯穿着一条民族的根绪,成为前后承接历史沿革中的一个交汇点。透过她大量的人物画作品,我们便能发现她作品中的本质是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注,她用她的睿智和真诚发现并进行深入的探索.民族的风尚在她的画下不再沉闷,黄土地的色彩虽然单一,但特有的厚重却是灵魂的最终的栖息,民族的气息静悄悄的流动,如一种新的秩序弥漫、延伸,黄土地的色彩在单一中幻化出云彩,折射着人的灵魂。
纵观汪伊虹的绘画,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线索,即她总是追逐新目标,不满足于定型的程式和风格。而这种追求变异,总与她的生命历程和内在世界的动荡起伏相表里。如果说她的生命是一团火和一条船,她的画就是那火光和帆影。她用中国的材料工具,但有一颗现代的心,她变幻视觉符号和语言,所诉说的始终是个性灵魂中的一切。她的作品形象有几分稚拙,几分模糊,几分怪异。时空自由,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线描不求书法味,但又有一种韵味在其中,风格更富个性,这风格不属于典雅也不属于雄壮,而是奇幻。
汪伊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将西方文化之精髓融入其中,仔细分析她的作品,题材和精神是东方的,而表现技法却是古今中外的综合。她精于取舍, 善于融汇贯通。线与型的整合及纯朴色彩的表现力形成了汪伊虹的艺术符号,她广泛借用与改造东、西方艺术的造型语言,从她一幅幅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清楚的看出民间艺术的装饰性与鲜艳色彩,壁画的人物造型与色彩剥落感;儿童画的拙稚与天真;梁楷、陈老莲、任伯年等人的传统笔墨;又能感觉到塞尚那严谨的结构与体面、毕加索分解与组合、克里姆特浓艳色调、马啼斯的东方绘画意味、凡高型与色的灵动及米罗与克利的超现实主义梦境,……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微妙的呼应。最重要的是,作品完整,统一,符号之间并不分裂对抗。这表明汪伊虹有很强的整合力。任何艺术家都只能在前人符号图式的基础上建筑自己的风格,所不同的,是有人只敏于承借,有人既敏于借鉴又能整合创造。艺术史上,只有后者才是开拓新天,对色彩的敏感与创造性把握,在汪伊虹的作品中得到充分证实。汪伊虹的创作显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与西方绘画的碰撞开始由一方向另一方的冲击、改造、变化成为自然自律的变异、演化、融合。如果说西方现实主义在20世纪打破了传统笔墨与造型素朴和谐的古典绘画形态,那么她的水墨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又展示了对另一种和谐的追求。重视传统,重新展示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融汇中西绘画的各种观念手法,在个性语言的基础上,把传统水墨的意味与气韵进行现代化的转换,是她的人物画创作的成就,也是她对推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的贡献,汪伊虹真正找到了中西绘画的黄金坐标点.
对于艺术家而言,在抒发其审美感的同时,扫除心中既成的概念和形式,以及各种杂念,内心达到至形上的虚静,外界的种种干扰无法进入内心,如此方能从大无到大有,使之得以超越前人并摆脱自然的自然主义描摩。艺术的生命是创新,只有个性于自我,有别于众才是艺术的本源,汪伊虹总能在喧嚣的世界里静下心来,,把自己和物欲横流的的社会分隔开来,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向人们显露着功夫,流露着文化,坦露着心灵,描述着一种真实,一种内在而别样的真实!汪伊虹在感动着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无数的赏画者!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杂志:杨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