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湖北省美术院红楼,我见到李宝林先生。不时有来自全国的美术家向他问好,采访时断时续。因为治疗帕金森病留下的后遗症,先生说话“舌头有点硬”,语速较缓,但吐字清晰。
“我祖籍山东,老辈人闯关东到了东北,祖、父辈都是铁路工人,没有从事艺术的。”不像艺术世家,家庭给宝林先生的艺术熏陶很有限。“祖母信奉佛教,家里贴了许多佛像和古代先贤、圣人的画像;父亲喜欢京剧,是当地出了名的京剧票友,家里收藏有许多戏本和戏剧人物插图。”今天看来,这些画像算是宝林先生传统文化的启蒙。
宝林先生最惦念的还是母亲。“她是一个家庭妇女,在炕上做针线活时,就给我几片纸和一个铅笔头,让我乱写乱画,随意涂鸦。她不时回过头来看看,鼓励一下:是只鸟呀,是条鱼呀,这种赞许的眼光,让我越画越有兴致。可惜母亲在我6岁时就去世了。”
古人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为生活所迫,宝林先生上山打柴,到野草滩里捡野鸭蛋,到冰封的松花江凿洞抓鱼……滔滔江河,莽莽群山,东北自然的瑰丽与神秘,就这么悄然走进李宝林幼小的心灵。
16岁那年,看到同学的一本从《星火》上剪下的俄罗斯“巡回画派”油画集,一时“心潮澎湃,如醉如痴,竟暗下决心———我要当一名画家。”宝林先生笑着说他甚至把自己名字改成李耶宾,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像列宾一样出色的画家。
受益大师教诲
蒙师的影响对一个人的人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月弹(王绍维)先生是我中学老师,曾留学日本,他认为现代画家要中西贯通,还打了个形象比喻,说一个画家若只懂西画而不懂中国画,就等于瞎了一只眼,反之则等于瘸了一条腿。”令宝林先生铭记的是,“从月弹老师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国画大师李苦禅名字。他经常称赞苦老的人品才学,转述苦老画论:‘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苦老成了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我便执意考中央美术学院。”
“家里和学校老师都反对,他们希望我报考理工科。我的文化课成绩也非常好,考清华、北大也不害怕。但我自己想学画,可是1957年中央美院不招生,我只好等一年,参加第二年的考试。”那一年,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很大,宝林先生说他拼了命,素描、速写、国画全面练习,有时一天能画上百篇速写。
进入中央美院后,得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指教,宝林先生画艺精进。顺风顺水,一直是学生领袖,位列北京市学联副主席。“1962年被邀请参加国庆节天安门观礼。”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临毕业了,宝林先生又一次面临选择。“我是学生会主席,参与制定了分配方案。留北京还是下基层?”最终,宝林先生选择了最艰苦的南海舰队。
搞艺术要诚实
宝林先生比较内向,大概和他的病有关系。“我的病史有几十年了,手抖得厉害,连笔都拿不住。”
抖和控制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宝林先生从控制手抖中悟笔法,因病,“我的线条即使追求流畅,它也不会太流。”“深于思,精于勤”,不像可染先生画得细,宝林山水却与先师神通。
中国画一根毛笔,主观成分比较多。“你的修养、人品、追求、气质等,都会在毛笔里体现出来。西北的山水雄浑、厚实而苍凉,祁连山、河西走廊,一片戈壁,像西北汉子光着膀子那样,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宝林先生坚信,“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画出大气魄的山水。”
如今,有的画家的夫人把丈夫当作制造钞票的机器,所谓女人当家,宝林先生夫妇却是例外。“我和陈雅丹都搞艺术,不存在谁为谁牺牲事业的问题。只有用一切生活从简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性格差别很大,她开朗,我内向,我们在谈恋爱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们处得很好,在艺术上也有些互补。”
屈从市场,目前的山水画,“不少画得软绵绵的,很轻很薄,好像充满了媚气。”如此这般,宝林先生自然不愿与之为伍,“我以为搞艺术要诚实,正如可染先生所说:‘实者慧’。”
李宝林,1936年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国家一级画家,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河山画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
曾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大师。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及英、美、日等国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李宝林画集》、《李宝林画选》、《当代画家系列———李宝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