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书法评论

金锋:怎样理解上海的艺术生态

严格来说,对艺术生态的关注是非常理想与学究化的课题,在现实的境遇中,现实是无视生态的。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在中国今天的泡沫文化中,究竟需要多少艺术家、多少画廊、多少非营利美术馆与艺术中心算是合适的?这始终将是一个一直可以去追问的问题,但答案也将始终是一个变数。生态这个概念是需要制度来协调控制的,由于今天这个制度的建设还遥不可及,学者的研究也许就只是在纸上谈兵了。

  当然,作为一种期待式的纸上谈兵也未尝不可,但这也要看我们在怎样的格局中来期待。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其实一直是自主式的,艺术家的流动与艺术空间的泡沫性建设其背后的动力是艺术市场,就这一点而言,上海一直是无法抗衡于北京的。五年前,要谈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格局,肯定是说北京、上海与广州。而今天的情形,广州已经被很少提及了,广州的艺术家也在北漂。假如没有广州三年展在支撑,广州的出局是在所难免的事情。眼前,北京毫无疑问实际地占有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这是这个时代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也许我们一直会纳闷,作为经济大都市的上海,艺术市场的风头为什么始终不东移呢?我觉得,问题还是与艺术家人数的流动有关。有人曾经粗略地统计过,上海艺术家人数在今天是北京的1%。一个小小的宋庄,被登记的居住艺术家人数为3000人,据说没有登记还有1000人左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侧面也在说明一些问题,许多在北京居住的艺术家曾经也在上海生活与工作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我刚参加的一个在798的展览,开幕式大致来了7、8百人,而这个观众人数在上海是非常难得的。所有这些数据无不在说明,北京在今天依然是艺术家发展的首选之地。

  所以在上海谈艺术生态有些过于自恋。上海寸土寸金的地价无疑限制了艺术家在上海的发展与投资。年轻的或刚起步的艺术家要想在上海求发展,实际的境况是非常艰难的。稍许有些实力的上海艺术家,也正悄然地在北京租赁工作室,以图双向发展。而在我看来,这个发展更多依然是偏向于市场的。好像存在着一个潜规则,艺术市场在哪里,艺术生态就在哪里。这个生态是自然的,市场的,甚至于是投机的。学术对于生态的合理建设在今天只是一种书面想象。

  市场生态之外,在上海是否存在着一种学术生态?这个问题也是幼稚的。因为上海艺术家人数有限,爱好学术的艺术家就更是少而又少了。北京艺术家多,爱好学术的艺术家也不见得就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学术终究只是一种小范围的“爱好者”的归类,现在上海很少会去营造一种所谓的上海符号或上海形式,过去有过所谓的“上海抽象”,现在更年轻的艺术家在思考的视野上并没有像前辈那样在乎“海派”,因为历史证明这样的形式,强行制造是非常虚弱的。中国的当代艺术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这是个心知肚明的问题,不要说上海,就是中国,真正深入在这个问题之中的艺术家为数不多,而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的艺术家就更加少见了。

  上海以比翼为中心的艺术家群体,基本反映着上海当代艺术在学术上的气质与品位。它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民主讨论与交流,同时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交流的话题很少是上海的,讨论与逼迫的方式是问题性的,所以,群体交流或私下讨论经常带有自我批判的性质。这点,在今天的中国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讨论上海的艺术生态可能不是一个实在而急迫的问题。生态不是做个艺术地图就生态化了。市场生态与学术生态在今天都在糊弄这个现实,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务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比什么都要实在。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2/2019-09-17/49277.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