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甩卖画作
在近日开幕的杭州艺术博览会上,出现了一幕“怪现象”,每一个经过该展区的人都不得不停留一下―艺术家陈洲做的是一件名叫“买卖”的观念艺术作品,而他所要卖的东西就是他事先摆放在地面上的一张张画。最让大家意外的是,这些画没有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并且售价低得超乎想像,每张只要一元钱!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玩笑,“画怎么可能卖得这么便宜”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正是因此,大多数人并没有掏钱购买。有少数几个敢于问价的人,再次得到了确切的答复:1元钱,就能挑选一张1幅自己喜欢的画!
几天下来,一共有近30个人勇敢地拿出了一元钱,而近30幅画也因此到了这些人的手中,被带离了展场。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艺术家陈洲在几天后的举动更为惊人:眼看艺术博览会的展期临近结束,他干脆来了个打包出售:两毛钱一斤!结果这让一位废品收购者乐坏了,剩下的画全部成了这位收废品者的战利品。据说,当他花了10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了近50斤的画作后,说了一句话:“就是当废纸收购也不亏啊!”
用意:反思艺考
艺术家陈洲说起此次的举动时,首先交代这些画并不是他自己画的,而是收购自广州美术学院附近小洲村艺术高考培训生们的画作。他说,其实他早就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临近广州美术学院的小洲村,早就变成了“艺考村”,每年在艺术高考来临前,这里都会汇集来自广东乃至全国各地的希望考取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高考生,在这里紧急补习。“我真没想到这种现象到现在都还存在。”陈洲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经历了多次这样的考试,从安徽省金寨县山村走出来的他,从1993年到1996年之间,考了很多次才终于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后来又到法国留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对比中西方艺术教育,他觉得中国的艺术教育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思考当下的艺术考试方式是否合理,以及如此多的人涌向艺考是否过于盲目。为此,他事先到小洲村附近的一个废品收购站,以四毛一斤的价格收购了近1000斤艺考生的画,“这些画在艺考生看来就是废品,如今用废品的方式销售,就是让人们进行思考。”陈洲表示,接下来他还会用剩余的“废品”在各地继续进行如此的“观念艺术”,促使更多的人思考。
评价:引发共鸣
深圳著名艺术家、平民艺术教育家杜应红表示:“我把这件作品的形式看成是一次行为艺术。陈洲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从法国回国后,他在广州艰难地开展着他对艺术教育的各种活动,我想,本次行为艺术应该是一次很好的观念呈现的契机。”他表示:“现场很多人对这个作品产生了共鸣,尤其是美术行业的人,来自山东的参展艺术家们说,看到那样的“垃圾”美术作业,他们很‘亲切’,因为在山东,那样的作业‘垃圾’太多了。”
链接・当代艺术天价成交品一览
1、2008年6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成交额高达7536.75万港元,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
2、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蔡国强的14幅以火药和宣纸为材料的爆破画一举拍出了7424.75万港元的高价。
3、2008年6月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于1993年创作的《轰轰》在这次拍卖中拍出高价,成交额为5408.75万港元。
4、北京保利2006年秋季拍卖会上,画家刘小东创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成交。
记者观察―浮夸的艺术
实际上,我们不妨对陈洲的作品进行逆向思考,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反讽早就暗藏其中―――这是对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和艺术品市场下滑的双重打击下,非理性的、浮夸的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大讽刺。
我们不妨先正向思考:为什么艺考如此热?早在两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市场的疯狂举动对中国公众有着极大影响。艺考热的形成,与艺术市场的天价频出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不止一两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动辄卖出上千万的价格,当不少当代艺术家的一幅画可以卖出以万为单位的高价时,还有几个人能沉得住气?
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曾说过:“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卖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到虚幻。好像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者说是另外一种符号。别人选中了我,而我却成为某个游戏格局里的另外一个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及时反思:艺术市场到底怎么了?然而遗憾的是,如张晓刚一般逆市思考的艺术家们并不多见,更多的人则与炒家“亲密配合”。我曾经接触过很多此类艺术家,在他们私下的谈话中,曾听到过一些“惊人”之语:“有那么多人买我的画,我管它(指作品)好不好,画就是了,画几年我就可以买游艇甚至私人飞机了!”
当我们看到陈洲的这个观念作品后,自当三思。我们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所有标榜为“艺术品”的东西,都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