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搞摄影的人"带像",其实也不尽然。第一次见李少白,正赶上他到别人家拍家居,只见他拎着一个简单的黑色帆布包就来了,全然不像别人大箱子、小箱子,又是灯又是架子的样子。第二次见他,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这次像机和架子他带的倒是不少,但见他用一个胶布缠着一个塑料盒盖当像机的镜头盖,总是让我感到几分惊异。 其实作为一个摄影家不应是自身外表的"带像",而是要看他出来的片子是否"带像",才能称为"像片"。李少白是拍摄故宫、长城的专家。故宫、长城是两个最典型的中国文化代表,题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何况拍的人太多了。但李少白自有他独到的角度,他拍故宫是"看不见的故宫",从局部节入,挖掘故宫内在的情调影像,他拍长城是"野味的长城",让长城回归于平凡和原生状态。 拍野长城,但片子并不是粗野的,同样是唯美精细的,就像是粗粮野菜,也可以做成大餐的味道。李少白拍的野长城不是考古学者的平面档案,也不是探险家的征服记录。作为摄影家的李少白拍野长城,是要把别人不能轻易来到的地方,更不能轻易出好片子的地方拍到位,拍到家,成为我们一般人所景仰的好片子,以解我们的渴望之愿。当然他更是要拍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片子,传达出更完美的历史信息,将来野长城越来越少的时候,或许李少白拍的片子还能筑起一道逼真的长城来。 我惊叹于李少白的片子之精细,甚至可以让长城上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在照片是凸现出来似的,让我们产生触摸的欲望,下意识地抬手拂去上面的沙尘,而整部画册构成了凝聚的史诗色彩。 他拍的河北迁安县徐流口段长城,画面中有一片秋后的玉米地,倒伏的黄色的叶子上泛着蓝色的天光,如冰霜一样,和远外的长城相映成安静冷酸的表情。我曾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对每一片叶子都进行了测光? 李少白拍长城,有意躲开了所有的旅游景点,甚至不见一个人影,让长城回归自然,退回到历史的尽头,只有冷清的环境才能让我们耽于思考。虽然李少白长城的片子中,不见人烟,但并不缺少物质生活的特征。我注意到有几张片子中,在长城墙角下,有游动的羊群,有啃食干草有毛驴,在河北崇礼县的古长城那张片子中,石块堆砌的长城倾废在高原牧草场上,有一队马群横跨其上,显得格外生动,动物的形象就会给我们产生了一种社会距离感,这种亲情是我们作为人类内心本能的暗示,它拒绝人群的进入。 同样李少白的长城片子中还有陕西的窑洞,夜行的卡车,还有大量的玉米地、麦子地、荞麦地、油菜花地等农作物植被,都同样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长城不再是往日政治符号的象征,而是溶于历史进程、溶于自然环境、溶于人们生活之中的真实写照,朴实无华,真真切切。 李少白长城片子不仅提供美的享受、历史的印证,还有地理信息的外露,特别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如:云冈石窟我曾去了两次,都没有发现在巨佛雕塑的石窟顶上,就存有一座长城烽火台。两个伟大古迹上下相映,很有意思,想不到这个镜头被李少白"发现"了。还有潘家口水库由于枯水季节,淹没于水库之中的部分长城浮出水面;河北万全县早于明代的锥形土墩;甘肃安西县六工古城墙上的成排孔洞等等。 做为一个摄影家,不光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曝光准确,构图完美,景致漂亮的风光片,还要为我们提供认识历史,认识自然,包括认识人生的入孔和显微途径。 长城不仅对中国来说具有强大的和固有的历史文化符号和象征,也是一道具体的普通的中国院墙,它不仅长,而且所占域也大,但它也是一座残败的古建筑,早已溶入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之中,有一些东西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我以为李少白的野长城摄影能够存世的理由,正是因为他让我们看见了一些不易看见的长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