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主席,享誉中外的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在寓所接受我的来访时说:“湖北的美术事业发展很快,且人才辈出,这是令人高兴的……"这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参加全国美术理论干部进修班时,沈老说的一番话。
沈鹏先生太忙了,一个会接着一个会,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我第一次拜访时,沈老出远门了。门口写了一留言条,大意是到××地方,××时才能归来,请来访者原谅。看毕,我油然升起对沈老的一片敬意。好在离开北京还有一段时间,还能有机会前往拜访。
时近仲秋,该是凉爽的时候了,但北京与往年不同,气候显得特别闷热。趁学习还有几天的机会,我又前去拜访沈鹏先生。
从车公庄坐车往东城方向驰去,坐在车上,汗淋淋的。人碰人肉碰肉,相互感觉到的是“滚烫”和“火热”,那气味让人窒息。好在乘车时间不算长,不到20分钟就到了。
北京的胡同特多,要想找一个胡同极难,东堂子胡同是个很一般的胡同,但沈老即住在这里。
我轻轻地、忐忑不安地敲着门,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开了门。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近视眼镜内透露出睿智的光芒。他,就是一代书家—沈鹏先生。
听说我是从襄樊来的,沈老格外热情地把我迎进客厅。沈老很健谈、热情、平易近人。谈得是那么随和、融洽,仿佛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那颗拘谨的心也慢慢地松弛下来,静静地听老人谈。
沈老谈到湖北美术事业的发展,谈到最近出版的《中国书画》有湖北画家的一个专辑,并高度评价了其作品的水平……
谈到襄樊的涂廷多、陈文芬等,沈老说:“涂廷多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很刻苦,也很勤奋、也有成就……。”言谈之中,流露出奖掖之意。
沈老还关心地询问我,在北京习惯否,讲课的是哪几位老师。当我说在北京挺习惯的,并说给我们讲课的有靳尚谊、邵大箴、水天中、陈绶祥、薛永年、杨力舟等时,沈老说,这几位老师水平不错,都是全国知名的画家、评论家、学者,确实太好了。
接着,沈老把笔者引进书房内。书房内有三壁书柜,里面尽是大部头的书籍;另一面有窗台的墙,置放着一张书案。沈老说:给你留幅字吧,做个纪念。说着站在书案前,握着饱蘸浓墨的长锋毛笔,迅疾如骤,顿挫跌宕,一气呵成。他字里行间得宽绰之味,宽而不松散,宽而不凋疏,清爽潇洒入章法。兔起鹘落,若行云流水,妙得自然之趣。看着沈老写字,真是一种享受,让人如浴春风,心中爽朗极了。
沈老擅长行草,给笔者书写的这幅书法既有其气势又有神韵,实为难得的佳构。
沈老5岁时即从师学书法,十多岁时又攻诗、画,家乡唯一那位能书会画的前清举人—章老先生,就曾指点过沈鹏。章老先生从来都是站着写,以至影响后来的沈老也一直是站着写。沈老觉得站着写字视野才更开阔,更容易调动全身的力气运用到中锋。
严格的幼时训练加以年轻时入大学攻读文学和新闻,给沈老后来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沈老来到北京,当时新华社第一期训练班的学员,尔后一直从美术编辑工作。写了大量的美术评论和诗词,尤其是他那纵横起伏,流转跌宕的书法艺术,更是名扬海外。1993年春,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书写了一幅长5.4米、高2.2米的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整幅作品笔墨酣畅,气势雄浑,真可谓是名篇配名墨的珠联璧合之作。此外,国内的名山古刹、著名旅游景点、碑林,能见到沈老先生书法珍品的有数百处之多。沈老的书法珍品还飘扬过海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
到目前为止,沈老出版的著作达10种以上,其中,《美术评论》、《沈鹏书法选》、《行草长恨歌》、《琵琶行》、《楷书千字文》等,都有着众多的读者。1997年初出版的《三余呤草》,则收集了沈先生自1973年至1995年间创作的300首诗词。他在《返故里之一》中写道:“浩荡长江入海奔,奔流到此磕掀翻。髫龄爱听乡贤事,白发今犹问险滩。”表达了沈老对家乡的柔情。经他手编辑出版的各类书籍、杂志则超过400种。做编辑工作之余,沈先生更多的精力则是放在书法艺术上,他为社会各界书写的书法作品已逾1.5万件,这些书法作品将成为影响当今和后世的宝贵艺术品。
拜访的时间不短了,笔者不忍心再耽误沈老宝贵的时间,逐起身向老人告辞。沈老要笔者回襄樊后,转达对涂廷多、陈文芬的问候。
出来后,脑际间浮现出沈鹏的一句格言“真水无香”。换言之,真正的艺术家是没有架子的,尤其是沈鹏这样的大家。
作者:周解民 来源:汉江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