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摄影评论

“阳羡茶人”吴纶与“紫砂文化始祖”吴仕 作者:盛畔松

 宜兴城内吴氏堪称名门望族,在明代以后一门出了近二十位进士、举人,其中明中后期杰出的吴纶、吴仕父子,还是宜兴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倡导者和创始者。父亲吴纶毕生坚持传统茶艺的煮茶法,以种茶、制茶、品茶为乐,以隐逸山林怡然自得为趣,广交江南士子文人,竭力弘扬茶艺,堪称“阳羡茶人”。儿子吴仕入仕之前,在南山福源寺读书之暇,与诸多陶工一起“澄泥制壶,研求式样,代为署款”,积极开创用紫砂壶泡茶的新法,是宜兴紫砂文化的始祖和弘扬者。
茶 人 吴 纶
  如果借用电视剧拍摄的手法,可以这样慢慢地推出一组镜头:风光潋滟的江南水乡,一叶小舟在河中缓缓摇荡,橹声吱呀,身着明代服饰的吴纶,羽扇纶巾,倜傥儒雅地屹立船头,身旁一边立着一只鹤,一边挨着一头鹿,好一派仙侣风范。
  画外音:茶人吴纶,字大本,自称心远居士。他是明代中晚期的一位“不乐仕进,雅志山水,日与骚人墨士往来唱酬”的文人代表。
  然后,由远及近慢慢摇近镜头,定格在一块墓碑上:这是明代中晚期著名文人王鏊为吴纶所撰的墓表:宜兴有逸人焉氏吴纶,讳大本, 为人风神散朗, 操履修洁,
 然自■,濯于世之滋垢,非其人虽贵弗与也;非其义虽贫弗取也。非公事,未尝一入城府。值好风日,或雨新霁,肩舆行溪山间,苍鹿一,白鹤一,夹舆驯绕,不惊不逸。乡人遥望之,辄曰吴隐君来也。扁舟往来吴越间,必载鹤鹿自随,至丛林穷壑,修篁灌木,辄憩终日,相羊吟哦,不令主人知之。或知之,辄奋绝惊去,终不言姓名,人亦不知其为谁?人曰其古韩伯休之流耶,创别墅二于溪山间,南曰樵隐,西曰渔乐,逍遥乎其间,自号心远居士,意以靖节自拟也。偏嗜茗饮,其出必阳羡顾渚,非其地者,辄能辨之,其掇之必晴,藏之必温,烹之必法。有茶经所不载。其炉灶融鬲,灰承炭■火■之属,亦皆精绝。古雅甚,自贵重,坐客四、五人,勺少许,沫饽纷馥,三四啜巳罄,必啜者有饽思,始复进,终亦不令饫也。人又曰其古陆鸿渐之流耶,喜作书,虽老矣,得书法名迹,必日临数过,其书往往为乡人取去藏之。
  间阅古书制药饵为人治疗,亦多奇效。家产不■人,至义事争先为之,岁饥,富家多闭粜以牟利。君独开廪肆粜以赈饥,或称贷,数负之,又数给之不吝。人犯之,亦不校。
  邑有蜀山,苏文忠公(轼)尝居焉。君与沈司空(晖)辈,拓地筑室,春秋飨祀,至于今,故太仆少卿李贞伯,有卜居阳羡之意。君分田宅招之。至苏必过沈石田(周)流连浃旬,乃去。余无所诣。子仕登甲戌进士,官户部主事。正德丁丑得封如仕官,仕进礼部员外郎,又以诏例加封,命下而卒,嘉靖壬午(元年)十月九日也,春秋八十有三(1440~1522),明年某月某日葬某山之原。君晚年病忘,若宋阳里华子者,一旦忽爽然悟平生履历了了。临终,区书后事,细碎不遗,巳乃瞑目。余昔过宜兴,与君邂逅荆溪间,同余游善卷还,过其家。余归吴,贻予茶炉茶灶,已又贻驯鹿一,岂以余同隐逸之志耶?君虽有封号之荣,而其履历风致,则古隐君子之流也。故余撮其隐行,以表其墓上,后之过者,其以为隐耶,其亦吏隐之间也。
  宜兴吴氏,名门望族。明清两代达到辉煌的顶端。据《宜荆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始祖吴崇亮于元至正年间由汝阴(安徽阜阳)定居宜兴,吴仕的曾祖吴以德、祖吴玉、伯父吴经、伯母徐氏(徐阁老胞妹)、父吴纶、母储氏(生母施氏)。吴氏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到吴经、吴纶兄弟之时,已经家产丰厚,财源滚滚。吴纶就拥有“田百亩,山百峰,园以畦计。泉池以泓计者称是;树株千,竹荻苇束千,牛羊蹄千,僮指千。”在宜兴,他除了在城中有房产外,在城南郊还有“南樵”与“渔隐”两处别墅。吴翁一生偏嗜茗茶,他在别墅旁自己种茶、做茶、品茶,与当时江南一带的文人逸士往来密切。常常身边带着一鹤一鹿徜徉于江南山水之间。
  吴纶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与明代中晚期文人生活的向往密不可分的。明中后期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就是狂士、山人、隐士特别多,这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文人在仕途出路较少有关,另外也表明了世俗社会对这种人格的欣赏与褒扬,才使得文人士子竞相效仿。古人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风物能与人为友,可以娱情,亦能适志,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追求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且当时文人认为,茶为清静之物,只有德高趣雅之人才能通晓茶中真谛。所谓“茶如隐逸,酒如豪士”,而喜茶、懂茶、尚茶之士也就仿佛有了茶一样的清雅飘逸的文化人格。茶与爱茶之人当时都被赋予了文化意义,都成为一种“清高脱俗”人格及文化的象征符号。如果被人尊称为茶人,就具备了“和敬清廉”的茶文化内涵,参悟了“茶禅一味”的茶人境界。如当时名闻遐迩的“茶人集团”,其主要的成员有沈周唐寅仇英、屠隆、文征明、桑悦、杨循吉等名士,他们不仅都有嗜茶的癖好,而且深通茶艺,有些人还因茶事而著名。吴纶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与沈周、唐寅、文征明、王德昭、王用昭等名士谈禅品茗、吟诗作画、放情于山水,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茶不仅成为文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消闲品,有时还成为社交中的一种凭借,成为文人士子身份价值获得提高的一种尺度。
  明朝皇帝朱元璋开国后,因他转战江南一带,深知民间生产贡茶的疾苦,于洪武24年辛未(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团茶以贡”。民间老百姓实际上在宋元时早已用散茶冲泡了,然而文人士大夫却对传统茶道始终有解不开的情结,仍然保持着遗老遗少的煮茶遗风。吴纶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明代中后期茶人集团的沈周、文征明、王德昭等往来密切,他自己热衷于种茶、制作团茶,送给友人的也全是团茶。有次“茶博士”王德昭偕弟王用昭来宜兴品茶,巧遇江南才子文征明。于是同到吴家煮茶品茗,兴之所至,文征明当即画了扇面《清荫试茶图》,题诗《因宜兴王德昭为煮阳羡茶》曰:“地罐相对语离离,旋洗砂罐煮涧澌,邂逅高人自阳羡,掩留残夜品枪旗”。
  吴纶与文征明往来频繁,品茗聊天,吟诗作画,成为莫逆之交。每年新茶初采,吴纶总要给这些朋友寄上新茶。文征明有二首诗就是写收到吴大本所寄新茶后的心情的。一首曰《谢宜兴吴大本寄茶》:“小印轻囊远寄遗,故人珍重年乐题。暖含烟雨开封润,翠展枪旗出焙齐。片月分明逢谏议,春风仿佛在荆溪。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诗肠万斛泥。”还有一首为《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解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地垆残雪贫陶谷,破屋清风病玉川。莫道年末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醒然。”从这两首诗中,可窥见吴纶与文征明友谊不一般。作者目前已搜集到文征明咏阳羡茶的诗有六首,反映了文征明与吴纶往返之密切,在品茗论画上情谊之深切。
  吴纶不仅是位出名的茶人,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他研求古药方,自制药饵为百姓治病,多有奇效。碰到灾荒年成,有的人为富不仁,有米不肯卖,以求重利。而他却独开仓廪,以平价救济灾民。有时还开粥厂,救济难民。明弘治年间,蜀山东坡祠年久失修,只剩残垣断壁,还被游民搭棚占据。吴翁有心出资修复东坡祠,但他没有能力处置这些占据东坡祠的游民,于是便找到工部侍郎沈晖(当时两人尚未结成亲家),请沈晖大人出面与府、县官员交涉,让游民搬出东坡祠旧址。而他出巨资对东坡祠进行修葺,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二月终于完成,而该年七月二十八日正是苏东坡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日。此后,年年岁岁的祭祀日,他总会去拜祭苏翁。
紫砂文化始祖吴仕
  吴仕,字克学,号颐山。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十七日,卒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自幼聪明好学,智力出众,他父亲经常带他游历于江南士人吟诗作画、讲学、品茗等聚会场所,可谓见多识广。在学习上他父亲聘请了杭淮为其老师,加上他自己用心苦读,在明正德二年南京举行的乡试中,便获得了“南解元”的殊荣。那么,“南解元”是个什么样的荣耀呢?这必须了解明代科举考试的过程。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童生是指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试是指童生为考取府、州、县学的学生(即古代官方称呼为“生员”,平时人们俗称为“秀才”)所进行的考试。童试须经四道关口:第一关为县试,由知县主持;第二关是县试取中者再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合格者仍称童生;第三关为岁试,由各省专管提督学政的提学官(相当于教育厅长)主持,通过岁试取中后入学的才正式成为生员,这才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或“相公”。第四关为科考,就是在岁试中考到一、二等的秀才有资格参加,又被称作科举生员。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童试就等于是取得了高中毕业文凭。
  乡试又称乡闱(闱,指考场)。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实行两京制,南京也有六部及监察院考试院,因此乡试也是南北两宗府和各省布政使司所在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进行,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所以习惯上也称乡试为“秋试”、“秋闱”、“秋榜”、“桂榜”,称南京府的乡试为“南闱”,北京府的乡试为“北闱”。吴仕所考得的“南解元”就是在南京府“秋试”中的第一名。凡在乡试中考取的士人都称为举人,举人中的前五位被称为“五魁”,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其余都被称为“文魁”。凡是取得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举人的文凭就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士学位。
  会试是由中央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又称“礼闱”,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农历二月在京师举行,因此也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会试录取的人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元”。会试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学历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学位相等于硕士研究生学位。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明初殿试设在奉天殿或文华殿举行。参加殿试的便是会试中取得贡生资格的举子。殿试的时间原先设在春季会试后的丑、辰、未、戌年三月初一举行,从明成化八年(1472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日。殿试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即“天子亲策于廷”,故而又称“庭试”。庭试中认真挑选出来就是一甲中的三份卷子,即“状元、探花和榜眼”。凡是参加殿试的举子称为“进士”,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学历,学位就相当于博士研究生学位。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吴颐山当时获得省里面本科生的头名状元,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当时科举录取的人数非常少。比如说,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全国会试一共才录取472名举人。而明万历年间全国的生员达三四十万之众。三年一次的比拼,吴颐山能在“南闱”中取得第一名是多么的了不起。以至于当时“江南一带皆知宜兴有此才子也”。
  吴颐山明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九月成为“南解元”后,为何没有去参加第二年北京礼部的“春试”呢?因为不幸他母亲过世,必须遵从礼教,为母守孝三年。他于是去大潮山福源寺香房内读书,并为母亲守丧。大潮山原名南山,明永乐年间称大潮山。是明代宜兴陶瓷生产的集中地,当地陶工在山边筑窑做坯,就近利用泥料和柴火等燃料烧造陶器。均陶和紫砂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从日用陶生产过程中进化而成为艺术陶的。大潮山的福源寺后来毁于战火,明代永乐年间僧人雪庵重建,雪庵原名吴成学,是明初朝廷修撰,燕王朱棣称帝时,他认为这是篡位,不肯附降,后逃至宜兴,由明工部侍郎沈晖(1439年~1518年)的父亲沈荣留其在家中,吴成学为逃避朝廷追捕,后来就削发为僧,号雪庵。沈荣为其筑庙于大潮山之颠,称为大潮庵。明正统十二年,僧人道性扩建寺庙时,以“福源”旧额名之。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沈晖又出钱进一步兴建扩大规模,使之成为当时南山十景之首。沈晖有诗描述大潮寺曰:“太湖西拥大潮山,万丈青莲一水环。佛殿高凌银汉表,禅房多住白云间。散花龙女乘风去,乞食山僧带雨还。记得攀萝登绝顶,仰探月窟俯尘寰。”
  吴仕为何选择在福源寺守丧读书呢?因为吴仕的父亲吴纶与沈晖(明礼部侍郎)的父亲沈荣是莫逆之交(沈荣原藉湖州,后迁宜兴定居,他与沈万三是同宗)。因大家喜欢种茶、做茶、品茶,因此沈家在南山下建有自己的别墅,有次茶人集团的主要骨干沈周应吴纶之邀来宜兴,便同去大潮山一游,高兴之余,沈周赋诗一首:“侍郎不到十年余,拉我松行喜并舆。客子初疑穿虎豹,僧伽高住自钟鱼。龙蛇起陆香山近,怗鹗摩天震泽卢。把酒直从峰绝处,眼空错认是匡庐。”不光沈吴两家是朋友,后来吴仕的胞弟吴佶还成为沈晖的女婿,结成通家之好后,更是亲上加亲,所以难怪吴仕要选在福源寺了。
  吴仕带著书僮朱昌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读书,加上他又是绝顶聪明之人,所以后来在明正德九年三月考取贡生,获得“研究生学历”也就不足为怪。他闲暇之际兴趣也很广泛,常常跑到山脚下窑场中看陶工做陶,当时均陶的花插、画缸、水盂等文房用品已经进入了文人的书房,于是他从“澄泥做砚”开始,萌发起“澄泥做壶”的念头,开创了他“壶供春茶”的伟大贡献。因为大部分陶工没有文化,他便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设计壶的造型样式,让陶工们照样制作,一点点完善。陶工们大都不识字,他便代陶工们署上制作者的名字。这便是“研求样式,代为署款”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紫砂壶一开始便有文人参与,使日用陶开始进入艺术陶的开端。
  为何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要把吴颐山写成读书金沙寺呢?其实周高起曾经多次到过“朱萼堂”,(吴仕为父翁八十大寿所建的“楠木厅”,在后来成为第一座紫砂陈列馆,先后由徐友泉、许龙文等当时的大师坐艺,曾陈列过一百多件紫砂壶及文房雅玩。号称“朱萼堂”。)他写《阳羡茗壶系》时,一种情况是不知情,以讹传讹;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吴家有意让他这样写的。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也是有难言之隐的。这里面有二桩事情使他们要故意回避的,也是宜兴人惯用的“推头话”。一桩事情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大潮山福源寺主持雪庵的身世不能让世人知道,雪庵吴成学是朝廷命犯,让世人晓得后不光是影响吴颐山的功名,恐怕连杀头的可能都有。第二桩事情是与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有关,因为朱允■的生死至今还是个谜。建文帝朱允■被叔叔燕王朱棣篡位后,火烧明故宫,朱允■从皇宫地下水道逃出来,即循东南抵宜兴,据说由沈荣迎驾于“南山”。此南山即大潮山,明诗人卞荣咏大潮山有“坤舆秀气钟”、“此处有人龙”、“阳羡谁为镇,东南第一峰”。诗人王亻与《南山十景诗序》曰:“南山即大潮山‘秀拔奇伟,必有魁奇之士出其间。而吾乡沈氏实居于兹山之麓’”。因为明王朝的皇帝个个猜疑成性,搞特务恐怖,东厂的耳目遍布全国,如果这种事情有一点点风声透露,凡牵连到的人,不管你多么聪明,别说考功名,恐怕还要满门抄斩呢。
  另外,吴颐山为什么不肯暴露自己设计茶壶、指导陶工制壶的真实面目,而要推出自己的书僮作为做壶者也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在清以前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百工技艺”是被人看不起的。作为一个已经取得“南解元”殊荣的文人,如果让人知道他与“下九流”的陶工混在一起,岂不是作践自己吗?所以当时文人惯用隐晦手法,造出了一个书僮做壶的故事,让后人弄不清历史的真实面目。其实吴氏父子是我国茶文化、壶文化的突出代表,父亲吴纶终身坚持以老法煮茶,儿子吴仕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壶供真春”,开创了用紫砂壶泡茶的先河。
  吴仕是历史上文人与艺人结合制陶的典范,所以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文人趣味,并且使其实用功能与艺术品位相得益彰。到后来,许多文人更是纷纷效仿,将紫砂艺人揽请至家中,如当时著名的三大隐士之一陈继儒,就将时大彬请到家中,由一帮文人共同研求式样或自撰壶铭,形成一股壶与文、艺人与文人结合的清新之风。
  话再回过头来讲,吴仕在大潮山福源寺三年守孝期满之后,便准备赴京赶考,终于在正德九年三月的“春闱”考中进士,时年33岁,开始走上仕途。他先授户部主事,后任礼部员外郎。在部里经过考察锻炼,当了一段时间京官后,再外放到省里任实职。明代官员任职一般要远离原籍五百里之外,实行籍贯回避制。他先后担任过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又是皇帝钦命的省主考官)。为朝廷负责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工作,(明代在南京建有国子监,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学生分别由县学每年推一名,府学推二名,礼部推三名。)并且负责各个县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宜兴县衙既为他感到自豪,又为了激励后人奋发求学、考取功名,因此在吴仕家门前的大街上为他立了“四省文宗”牌坊,因此“楠木厅”门前街道也一度称为四省文宗街。宜兴城里另外两座“状元及第”牌坊其实更加辉煌,如徐阁老、周延儒就是因为在殿试时中状元,因此立了“状元及第”的牌坊。因吴仕为官清正,工作有成就,“中州八闽,人才地也,预决魁元,十不失一,人服其藻鉴。”比如吴仕在河南提学副使任上时,学子尚维持参加乡试,维的父亲因事入狱,身陷囹圄,受到牵连不得就试,负责录取的官员来问吴仕:“今科举子何人是也?”颐山答曰:“无出尚维持之右”。这位官员查阅乡试人员的名册,见没有尚的名字,“即行牌提取应试”,同意尚参加考试,考完之后发榜时,尚维持果然第一,获解元殊荣。因此,朝廷于1535年,他55岁时提升其为四川参政(相当于现在省部级官员,官至四五品)。但吴仕却没有去赴任,因为严嵩当道,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回老家宜兴退养。这种见好就收的明智之举,在明代官场自然会被批准,因为这样可以空出位置安排其它官员。其间,因为他将年近花甲,尚未有嫡亲子嗣,吴仕与原配赵氏原有一子,儿子四岁时,嘉靖十年吴仕在福建提学副使任上时,突然夭折,伤痛之余乃以胞弟吴佶(1482年~1534年)之子■为嗣子。他告病还乡之后,有人劝他“以家财之半,行种德十二事。”就是广散钱财为地方百姓做好事、做善事。于是,“仕欣然,次第行之。”在他还乡后的十年时间内积极参与赈灾救济,扶助穷苦百姓,修桥铺路便利百姓生活,等等。据说,张泽茅圻一带地势低洼,常受水患。他于明嘉靖二十年出巨资开凿通泽河,使茅圻等村解除了水患,而变成水利。
  吴仕的善举,果然应验“善有善报”的因果缘说,他于六十岁后喜得二子,六十岁时生大儿子吴■,六十三岁时生二儿子吴敦复。后来,他的二个儿子均学业有成,中过举人。并且后来吴仕家属人丁兴旺,大房吴■系下有孙辈吴晋剡、吴晋钧、吴晋明,二房吴敦复系下有孙辈吴彦淳、吴彦桢、吴彦恒、吴彦良、吴彦栋;至曾孙辈,长房孙吴晋明之子吴炳登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至南明户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因护送南明王太子被清兵俘获,至死不降,壮烈捐躯。二房曾孙中有吴贞毓,也官至南明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组织力量反对孙可望谋反以身殉国。后人曾设吴氏二节忠祠祭祀。吴仕后人除满门忠烈外,而且是人才济济,吴仕孙辈后,五代中出了六个进士、二个举人,有吴达可、吴正志、吴洪亮、吴洪昌、吴贞度、吴元臣中过进士,吴洪裕、吴贞吉中过举人。
  吴仕告病还乡之后,与江南一带的文人隐士过往甚密,父辈的朋友与他的知己以扁舟往还在吴越之间,宜兴贡茶的盛名,他亲自倡导“壶供真春”紫砂壶的神奇,也吸引着这些文人和茶人,他们相会于吴纶建造的别墅“南樵”与“渔乐”之间,游历于大潮山福源寺,离墨山善权寺、铜官山“汉川别业”等宜兴的山水风光之间,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林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诗文吟咏,书画洒情。仇英就曾经多次逗留在吴仕堂弟吴俦的“汉川别业”,画过“汉川十景”图。吴仕还在做善事、接待朋友的闲暇时间里,整理自己在各地做官时的一些文札、诗文,结集出版了《颐山私稿》全帙十卷。书中记述了与吴仕往还的有二十多位知名文人,如杭济、杭淮、吴俨、沈晖、唐顺之、沈赦、都穆、顾元庆、顾元汴、王大用、徐问、方鹏、魏校、孙一元、顾清、王鏊、李应桢、文嘉、文征明、王慎中、费宏、靳贵、杭濂、陈于廷等等。他与这些名人亦师亦友,志同道合,诗文唱和,充分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也许是吴仕在官场上过于勤政,也许是他在四个省奔波遭受了风疾,在青年时遭受了丧子之痛,又在中年时遭受了丧妻之痛这些悲哀的打击,吴仕没有像他父亲那样,享受到八十三岁的高寿,而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65岁时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留给后人许多值得学习和纪念的精神财富。他亲自参与了紫砂文化的创始,更是紫砂界后人值得研究的宝贵财富。
附 记
  由于《宜兴紫砂》编辑催稿,又苦于可以研究的数据实在太少,匆匆草成此稿,心中甚为不安。文章乃一家之言,只是自己想把紫砂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明代中晚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来思考,由于作业花的功夫不多,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书,做过一些笔记。写稿过程也常常被杂务所打断,难免疏漏,敬请编者和读者谅解。我坚持认为“紫砂的历史是宜兴陶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文人与艺人结合的成果。”徐鳌润老先生把紫砂起源考据的人与地放到南山和福源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应该是切合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因为明代南山是宜兴古窑址集中地,是宜兴均陶和紫砂的发源地,吴颐山在取得“南解元”学位后,在那里为母守丧读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从山上寺庙到山下窑场,与陶工一起“澄泥制壶,研求式样,代为署款”也该是理所当然之事,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二○○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初稿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徐鳌润紫砂陶艺论文集》 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
  2、《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4、《明史》 中华书局
  5、《重刊宜兴县旧志》
6、《中国茶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019-09-17/42844.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