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雨
中国舞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途有隋唐的兴盛,也有宋元时期的衰微,也有满清时期宫墙的禁锢,但是,最后中国本民族舞蹈还是在民间完整的流传了下来。自从容龄格格在清朝走向覆灭的时候将芭蕾第一次带进了紫禁城后,西方舞蹈便真正的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西方进入中国的舞蹈,我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芭蕾吧,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芭蕾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当时的中苏关系又处于蜜月期,照搬苏联的许多模式,舞蹈也不例外,芭蕾便以革命化的形式在中国开始发展。
故本文通篇便以芭蕾作为例证。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笔者有幸都有观看,我觉得这一时期的所有艺术作品仍然沿着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的路线在前进。这条路自然是不能丢的,中国人不能失去居安思危的革命性,但是,新时期下,也不能完全将艺术革命化,毕竟战火洗礼后的新中国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所以笔者十分赞颂芭蕾舞剧《草原儿女》,歌颂了新中国美好的生活,和积极工作学雷锋的风潮。
而当时间进入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夹杂,冲击着我们的国民精神。笔者大胆说一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芭蕾舞作品,笔者还没找到能突显一种引领时代的精神的作品。
上面我简单说道当代中国缺乏能反映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是一个问题,下面我想说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芭蕾的本土化问题。我觉得芭蕾进入中国后,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本土化,也许我们有一系列的红色作品,但是,我觉得仅仅是把芭蕾和中国民族舞杂糅了。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能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芭蕾舞学派,我想就是因为本土化的不成功,丹麦的布农维尔学派,阿根廷学派,俄罗斯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意学派,都是成功的范例,他们的本土化并不仅仅是把本民族舞蹈和芭蕾进行了混合,更重要的是,结合了本名族的精神特质。如布农维尔学派展现了欧洲北方民族的强悍和对生活的热情;阿根廷学派则加以探戈,展现阿根廷人的热情奔放;俄罗斯的芭蕾则从其配乐和编排完全本土化,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伊凡诺夫的编排让人感受到俄罗斯民族的忧郁和改革中的怅惘。
笔者前不久观看了中国最新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我觉得除了演员那浓浓的猪油味和刻意显现的中国元素外,并无新意。完全就是一盘大杂烩。将杂技,京剧硬生生的搬进去,中间穿插以芭蕾,就简简单单的算把芭蕾本土化了吗?
我觉得,要能够搞出代表中国新时代精神的本土化作品,除了加入武术,京剧,杂技,民族舞等传统元素,要从编排上下功夫外,还要就是展现中国目前处于新世纪发展中的民族思想,并且能够在改革芭蕾的技巧中融合东方的特色,能够通过舞蹈展现东方名族的内敛美,含蓄美。在迷茫,失望,悲观充冲击着民族精神的今天,如果能出一部以向上乐观的作品一扫民族的阴霾,我觉得这将是部不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