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摄影记者金眼奖的评选,要求参赛者写出两篇论文。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摄影记者金眼奖评选传出消息:“参赛论文整体水准不高,在参赛的124篇文章中,能真正称得上论文的甚少,大部分为摄影札记或拍摄手记”。进而以为:这“说明摄影记者的理论素养有待加强”。
为什么金眼奖的参赛者写不出摄影理论文章?答案不外乎两个:要么是没有理论研究成果;要么就是没有写作能力。但就金眼奖的情况而言,大体上是没有理论研究成果所致。
从社会理论、分工上看,摄影理论与摄影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但是在今天,而且在今后,我们还将一直强调、坚持下去。但这并不是要实践者去做理论工作,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是强调一种人的结合,而是强调这两个领域的相对关注、同步。
世界上众多有成就的经济学家(理论家),都没有成功经营企业的历史;反过来,成功的企业家同样也做不出经济学理论。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实践者的“拍摄手记”,可能就是理论家创造理论的素材。但这个素材在实践者手中就只是一个感性“札记”或者“拍摄手记”,而这些东西要形成理论,必须是在另外一个领域,由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来完成升华、形成理论。而这个“升华”的过程,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
从事摄影理论研究,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想象得出它的艰辛。它需要研究者有相当的“阅读量”,这个“阅读量”,决不是一些报纸上或人们想象的“花一点点时间”或“挤一点时间”之类能够达到的,它要的是全部的时间。不仅如此,它还要你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或者称之为:有足够的“思考量”,就这两个“量”,就足以让你别想做任何事情。如果一个摄影记者能够在拍摄上领先与同仁,那么创造摄影理论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因为,如果他能够制造摄影理论,他就必须保证“阅读量”和“思考量”,他也就不大可能有时间生产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来。
当然,熊掌兼得的天才在世界上还是有的,但是否会产生于摄影界?不得而知。但至少是今天,经济界或其它行业,还没有出现这种天才。
如果说金眼奖的评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或代表着一个较高水平的话,那么它也反映出我们摄影界在宏观上对摄影理论的生产所作出的错误理解、判断。
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理论界生产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整个摄影界对摄影理论的生产没有足够的把握,在这种的背景下,理论的生存都是一个问题,发展就更困难了。
摄影记者是否具有理论修养,并不是看它能否创造摄影理论,而是考察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运用别人的理论为自己所用,这些在摄影作品里都能够有所体现。故而我们是不是不要勉强参加比赛的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