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苏女士从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拍得吴冠中先生的一幅油画,后被吴老亲自证实为赝品,由此引起了诉讼。一审居然驳回苏女士的诉讼请求,原因是拍卖行事先有免责条约,一切由买主自己判断。
一般人对拍卖行的信任要远远大于对画廊和个人私下交易的信任,这源自于习惯上对“公家”的信任。现在,拍卖行已经不负责拍品的真伪了,说明艺术品交易市场建立了新的商业伦理。收藏界都在关注着上诉到高院后的裁判结果,如果继续驳回的话,将对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几年,文物市场有一个现象,专家判断文物为假的比例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假货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专家们也遇到了自身的问题。许多专家宁愿将东西说成是假的,因为即使是“打眼儿”,也给人一种严格的感觉;相对来说,肯定一件作品是真迹、真品的风险更大。假如别人从其他专家那儿听说同一件东西是假的,鉴定为真的那个专家就会很难堪。所以,专家们现在也学精了,在两可的时候,宁愿说是赝品。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紫砂壶,存世的一些款名为已故大师遗作或健在大师旧作的,送到大师的后人或学生那儿鉴定,多数被说成是假的。有些是不在我手里就说是假,有些是掩盖大师曾经参与过的尴尬的政治活动。已故画家黄胄先生后代的做法值得欣赏:他们向全世界发出邀请,凡手里有黄胄先生作品的,将作品送到指定地点拍照登记、建立档案,因此黄胄先生的作品全貌得以保存。
拍卖行不敢保证拍品为真,跟权威专家的缺失有关系。过去时代造就的几位鉴定权威,在商品大潮到来的后期,已经乱了阵脚了。比如某已故鉴定家,收了鉴定费,往往不直接写某作品是否真迹,而只写自己对该作品的欣赏,词句模棱两可,江湖功夫非同一般。虽然有些后起鉴定家眼力学识都够,但因为没有权威地位,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一般人收藏,对专家鉴定的依赖是很普遍的。但不要忘了,不少专家也是经验主义者。某收藏家手里有一批古玉,品相之好、器形之完整、数量之多,国内外博物馆均未见收藏,古玉鉴定专家也没见过。藏家不愿意将这批东西亮出来,就是怕专家轻易下“假”的结论。
说到底,一切都是“利”字驱使,艺术品市场才显得如此混乱,也出现了拍卖行拍假画也不负责的新的商业伦理。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