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本届双年展(The 27th Bienal de Sao Paulo)是圣保罗双年展自1951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取消国家馆概念,以艺术家个体形象参展并将主题设定在一个毫无边界的概念上,完全与所谓的国家代表性无关,这种态度也表明了双年展机构的独立性—一个全然自治的概念性的项目。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有两条思维主线:一种建立在新具象实验风格的“建设型”和另一种以“告别美学”为理念的巴西艺术家Helio Oiticica (Rio de Janeiro, 1937–1980)。
本届展览中,这两条主线表现出来即“建设型工程”与“生活编程”。仍然有一种误解阻碍着建设性的含义。“艺术构造者”Helio Oiticica称这种趋势可以容纳形式繁多的各种“主义”—或是“建设性意念”引起了一种“社会性格化”。建设者可以是一个讨论生活质量的人,他的梦想可以在社会尺度上对政治产生一个大众的反应。
这种趋势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家开始投身到每日生活中以才能代表环境了呢? 艺术和生活,代表性和真实性之间最终的区别是什么呢?
本届双年展的题目“如何共存”(How to live together),是由Roland Barthes在法国大学所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得来,自然地表现出了一个建立共同空间的反映,也正引出了一个争议性的主题:在生产和合作的节奏下不同群体的共存。创造性的潜能可以产生自由吗?如何真正进入到艺术和社会之间的交换中去?
Barthes的研讨会探讨了这些问题,达到共存的民族性意义上,考虑到地点的多样性(宴会桌到妓院)、聚居模式的多样性(夫妻、群体或家庭)。Barthes提出了一个艺术展览不得不去探索的问题:“我为谁而当代?我与谁彼此共存?”
以这样的大局出发,策展人们构思了六个板块,与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和副题相互贯通:
I-建造项目
-艺术和建筑:新行为方式的建筑概念(真实或想象的),促发或形成一个新空间。
-个体节奏和生命能量:人和机器的关系,由生命力量到动力艺术的重新定义,作品之间不同的节奏。
-改造行为:对于它的探讨将暴露政治的暴虐作用力,如何研究与分辨文化革命所留下的印记?
II-生活编程
-向Marcel Broodthaers致敬:艺术家签名和艺术品流通的崇尚,除此外艺术家还为谁创作?
-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交流:包括处于创作期的非艺术家;非实质性的作品:在新构造意义上的价值和影响。
-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州,边界问题:试图构建一个集体主义者的道德观,“另类”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森林和其中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