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展览评论

不对应的应对:评2007中美艺术家作品交流展览 (作者:程美信)

来源:网络

 本次中美交流展,中方由刘骁纯先生主持,他共邀了12位中国画家参加画展;美方由詹姆斯-苏尔斯带领,有八位画家作品参加了画展,7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展出,次日下午召开学术讨论话。

  中美双方画家参展作品的总体比较判断:美方相对较随意性,基本没刻意强调主题性和团队性倾向;中方画家作品都明显具有主题性和文化身份的对话姿态,而且阵营级别特别高,相比之下,美方不过是来自小城镇的艺术家,从他们作品材料以及手法可以判断出他们有的从事实用美术工作,甚至有非专业出身的画家。恰是美方画家这种随意性多种组成,他们的作品使人领略了画家主体性的重要地位,无论画家处于何种地位和身份,以及作品艺术水平如何,作者的独立主体是极为自由充分的。因此,美方作品各显特色,中方画家作品则呈现出一个主题和一个面目。本人在发言中指出:中方有八位画家作品围绕着一个玄学主题展开创作,作品表现手法也大同小异,全然不约而同地走到“统一战线”上来了。换言之,中方画家具有很强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无意识贯穿了他们的作品。这可能是刘骁纯先生有意识的选择结果,从中说明了中国当代本土美术仍围绕一个古老玄学命题所展开,无论他们是从事油画或国画创作,均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文化情结之中,在极多主义或极少主义的意象中徘徊。

  在中方强大的画家阵营中,一些竟是国内元老级当代油画家,如隐居山野多年的于振立先生,还有苏笑柏、王怀庆江大海先生,其中张元、江大海、曹吉冈、萧兵和张晋均是很有影响力的画家,可见刘骁纯先生对本次画展投入一定心血,并有着强烈的“对应/应对”之对话欲望,学术主题性自然非常明显。如果撇开中方林延和王南飞两位女画家,那么,中方画家作品是一次“东方神韵”油画秀。刘骁纯先生在《为“2007中美艺术家作品交流展”而作》一文,旗帜鲜明的打出“东方神韵”和“民族文化的‘根性’”。因此,本次画展正如中方主持人意愿那样,通过油画材料去绘制中国画的水墨意象,并反映了当代本土绘画艺术普遍的玄学主体。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学术界重视,因为中国文艺思想在长达两千年历史中没有超越玄理范畴,它如同一个难以穷尽而又经久不衰的艺术主题,并上升为一种历史无意识的民族文化特征。

 众所周知,于振立先生是中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本次参展的作品,明显转向一种“回归”,有点从那里来的回到那里去的味道,无论绘画语言和内在意味都表现出了远古意象;只是转化了一种“极多主义”形式丰富性。此外,具有旅外生活背景的苏笑柏、江大海、张元和韦佳先生,他们绘画则几乎回到了东方母亲子宫,虽同样使用了油画材料,可令人看去如同一幅幅中国绘画。江大海的《微茫气象》两幅巨作,用美方主持人詹姆斯先生话说是“一种傲气”。其实,这种玄默绘画的空大语言早被赵无极介绍到西方,只是詹姆斯先生这位地道美术家颇为费解而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缺乏必要的认知,觉得这种黑白玄妙的绘画艺术有一种“傲慢”是不足为奇。“空大无物为大象”,所以这次画展要实现中西对话可能目的不大,通过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倒是实在的。

  虽然中美双方的作品找不到一种“对应/应对”关系。恰恰在讨论会中展开了一些实在对话。上半场,大家保持礼节性的客套话,下半场话题显得激烈而富有建设性意义,尤其美方画家和中方评论家的对话。主要限于民族文化背景与创作过程的关系,开始美方画家认为创作是完全个人的自由,很少去考虑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但通过对话讨论发现,这种无拘束的创作自由也是建立在一个文化理念之上,它代表了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一种杂乱的多样化美术体系。本次参展的中国男性画家不约而同走到一起,呈现出一致主题与风格,这些显然离不开刘骁纯先生选择性因素,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本土绘画艺术的确面对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使命主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所面临极为棘手的课题,即超越了历史便打破了民族性界限,文化的身份主体便不复存在;如果陷入一个无法穷尽的传统艺术思想体系内,它可能永远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玄境,即一种艺术在民族特殊的审美范畴和思想体系内恒久循环。

  显而易见的是,本次中美交流展,中方画家作品一旦丧失了本土的文化语境,它如同一种无法解读的“天书”。或者说,领略这种绘画艺术需要具备一种专门的哲学与审美的驯化,它们能不能作为全球化时代普遍艺术便成为一大难题,而且那种虚无缥缈的空大意象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不是值得一味儿赞同和鼓励。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绝对化主体倾向对于开拓新艺术经验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形式体系上应该开放多样,在内容主题上应该更加包罗万象,完全沉迷于单向的神乎其神的玄默意象,它已是中国传统艺术本身的一大审美局限,其现实意义和公共价值已受质疑。总之,我们不能完全陷入一种永远无法穷尽的终极领域,它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的命题。此外,中国艺术家对玄理精神追求是那么执著,或者说中国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忠诚和痴迷,令人极为佩服,但它几乎耗尽了中国艺术内在活力。兴许,这些玄学绘画对于民族文化意识觉醒具有一种暂在现实意义,但绝不是艺术的最终出路。

  不过,本次中美交流展的其他两位中国女画家,她们的作品又给我们提供另一种印象,那就是她们的作品与美方画家作品极为对应,王南飞女士作品是强调个人体验的“女性艺术”,更多从自身情感出发去创作,没有中方男性画家那么满怀沉重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情结。很有意思的是,林延在讨论发言强调指出,她根本没有从民族传统或东方文化方面去想什么,只是采用了中国绘画材料做她的作品,更没有刻意强调“民族性”或“东方性”文化身份,可她在材料选择过程却带有明显的意味。很显然,林延本人特意强调她其他男性画家的根本性区别,无形中构成了对同展的男同胞作品的反思性批判,她所采用宣纸与水墨制作的《门径》系列,那黑色的门板与钉帽表现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更是一种权力的威严,它对本土文化语境发出一种抵触性的对应关系。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5/2019-09-17/37312.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展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