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展览评论

“NEXT”,一次主题词的缺席?——2002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掠影

来源:艺术当代??露易




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双年展如期举办。从近年的情形来看,这一持续了数十年的国际性展览似乎已逐渐从催化新思潮的角色中退离出来,成为多元时代建筑师们更为开放的舞台。当然,推动对世界共同面临的建筑与城市问题的理性思考依然是每次展览策划人的一个基本目标,这在上一届展览的主题"城市: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中明显地表达了。尽管建筑师们已对自身作为文化预言者的作用不断质疑,但面对这样的盛会,似乎依然要期盼其中引发的深层思考与未来景象。往往是,策划人对展览主题的确定就是对这种期待的最直接而明确的回应。

今年的双年展主题却是最朴实也是最特殊的--"NEXT",它必定是想给出未来的预示,但对于"未来怎样"却不作任何定义。展览照例分成几个展场,旧船厂(Arsenale)和城堡公园(Giardini)两处仍然是最引人关注的主展场,而职业圈内人更清楚,如果想探究展览意欲表达的真正思想,首先该去看其中的"国际建筑展",今年已是第八届,就在旧船厂展区。通往旧船厂展区的街道已完全远离了这座城市那些不堪重负的旅游街巷、广场和河道,这格外清净的角落呈现着辉煌已逝的工业基地的苍凉景象,倒是给前去参观的人们预备了更多思想建筑的空间:这些思想或许应该在"NEXT"主题的下面找到更清晰的回应?

有趣的是,这回的"NEXT"展场却是以最传统的类型学方式组织展品的,长条展室的分主题依次为:住宅、博物馆、交往、教育、塔楼、塔楼之城、工作、购物、表演、教堂与国家机构以及总体规划。最后再加一个世界建筑师正在意大利各城进行的重要项目的展览。作品展示的方式也是最接近现实的,没有多少意想天开的概念作品,基本都是实际项目,模型很接近真实,甚至有许多真实材料做成的足尺的建筑局部或节点……很明显,在这里除了这些来自世界最优秀建筑师工作室的精致的模型和图片外,展览并不想刻意建树超越这些实践作品之上的任何预言或共同理念,"NEXT"实际上宣告了一次双年展主题词的缺席,它只推出这些真实而又丰富的作品,让人更真实地预想建筑不久的未来。

事实上,按功能的分类方式却也建构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自下而上的建筑思考,它或许比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更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以更有效地讨论建筑与艺术、社会、文化和技术等种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在"住宅"馆中,独立式住宅设计作品仍然占据主导,正如这个主题的前言"偏偏不是个住宅"(Anything but a house)的作者所说的,从20世纪初现代建筑的探索者那里就开始了,小住宅的建筑表达总是最早最容易成为建筑师形成宣言的媒介,它提供了最自由不定的任务空间,而各种实验的尝试却往往使其成为崭新建筑领域的开端。S.霍尔的夏威夷某私人住宅设计探索了一种坚实材质与非稳定形式共存的形式的可能,而妹岛和师设计的东京小住宅则是用立方体与极薄墙面的构成所表现的纤弱来表达居住的内部力量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抵抗。值得关注的是集合住宅设计的一些探索,Delugan-Meissel事务所的设计使塔楼重新成为生活方式的选择,并为居者与外部建立了多种可能的交流方式。

"博物馆"是不言而喻的主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日益推进,博物馆无论在形成新的建筑宣言、重塑新的城市特征、树立新的机构形象还是在杰出建筑师身份的确立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览显示了,继F.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之后,博物馆的这一角色依然在不断强化。虽然这次的展品中很难说有预示新宣言的迹象,但是参展人却都是当今世界最耀眼的明星人物:A.西扎、B.屈米、D.齐珀菲尔德、D.李布斯金、J.努威尔、妹岛、P.佐姆托以及安藤忠雄等等。与住宅不同的是,博物馆始终要回应广泛公众的这些期望,这样,建筑师很有可能过于关注建筑表演而使真正的展品变得无关紧要,那么,博物馆又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建筑的实质性变化呢?当年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其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却始终暗示它已经是个成功的作品了。古根海姆的主人在5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种雄心,要寻找一位建筑的斗士,为其建一座精神的殿堂,一座纪念碑;赖特实现了这一愿望。如今,未来的博物馆并未孕育呈现,但她一定仍然是肩负这样的重任,去满足来自艺术家、收藏家、参观者、政治家、财团、媒体以及广泛公众对构筑这一纪念碑的无尽期望。

"交往"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课题,日益加剧的流动性和不断发达的交通工具使机场与中央火车站等设施成为功能与技术最为繁复的设计领域,并且,这些庞大的交通空间如何与城市关联?人们是否总是出于无奈地要在充满标识且毫无表情的候机厅里等待?展示的作品显示,新技术仍然在此扮演积极的角色,但建筑师的创造却拓展至了更深层的人类生活领域。

"教育"主题中,Diller & Scofidio事务所展出了他们关于Eyebeam School的全新概念:一种柔性的双层条带,夹着贯通的技术层,条带由地面向上折叠,形成的一连串相互叠加的空间,分成制作与展示两类,折叠模糊了地面、墙面与天顶的界线,展示的图像通过制作层的支持可以在任何一面出现,多媒体展示提供了极为灵活与丰富的学习形式。新技术会给教育方式带来许多根本性的转变,但同时,众多建筑师还是相信,建筑的语言与品质仍然对于鼓励灵感与创造性教育方式产生着影响。

摩天楼在纽约世贸中心建成的1970年代已经基本解决了与之相关的所有技术难题,之后,高层建筑设计领域的拓展在不断寻找新的维度。KPF事务所的作品在使摩天楼设计接近一种更完善的职业化水平外并无本质的突破,而努威尔的巴塞罗那塔楼用一种轻盈、飘逸而流动的艺术完全改变了摩天楼在城市中的固有形象。N.福斯特的Swiss Re London总部设计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生态理念:在摩天楼的表层后面设想了螺旋状的贯通空间,以调节空气--一幢不依赖空调系统的摩天楼成为可能。

……

诚然,每一个主题都会呈现一种建筑类型特有的问题与特有的探索,但整个展览显然还是更想通过形形色色的作品勾勒未来建筑的景象:"NEXT"--今后的建筑?今后的建筑师?今后的生活场所?90个建筑师的140个规模不同的设计作品在以各自的方式描绘着未来的、完全面向现实图景,这是一次尤其强调实践领域的展览,努威尔为巴黎城设计的Quai Branly博物馆设计的展示,是用了将所有该建筑采用的材料呈现给观众的方式。如果说这次展览在实践层面上的确呈现了某种共同迹象的话,那就是,面对技术领域的迅疾发展与巨大潜能,前沿的建筑师不断表现出将其转换成新的建筑文化发展的能力和热情,从这一点上看,至少可以从当下的实践中确定对未来景象的这样一个承诺,即,建筑的关注从结构转到了维护的表皮。

与20多年前那次对"后现代主义"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展览相比,这次展览的确是一次主题词的缺席,组织者希望观者通过自己的敏锐去寻找发展的走向。这种主题词的退场更预示着:一种建筑师面对社会态度的根本转变,正如本届双年展主席Franco Bernabe所指出的,如果新世纪的黎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必然的话,那就是上个世纪从意识形态中延续下来的那套参照体已经死亡,知识分子为历史进程指点迷津的时代已经过去。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5/2019-09-17/3792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展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