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次展览,我们将一些看似和艺术毫不相关的摘录资料,编入画册,似乎有些不那么专业或曰牵强。但是,读过彭嵘的“仁者无敌”系列艺术作品后,却感觉到,适当的外围材料的罗列对于作品的解读似乎有些意义。
几乎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航母梦”,尤其男孩,绝对的都有过驾驭航母征服世界的“远大理想”。从天津和深圳以国防教育为由,而引进的前苏联退役的“基辅号”、“明克斯号”航母舰体,再到上海、山东民间的照葫芦画瓢而仿制的水泥“餐饮航母”、“夜总会航母”,从这些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一些文章或照片,都好像看到了国人对“航母”的那份痴迷,或者说狂热。我以为,这只是一种表象。
随着童年手中折叠的纸船逐波远去,道德教育里“仁”的侵染,使得我们在自身思想变异中,各自描绘出心中不同的“航母”。以和彭嵘同龄人的身份,我似乎找到了他那种在内心世界中对“航母”的构想。一方面,中华民族近代的历史是一段充满着屈辱的历史,这是一种驱使每一个血性男儿渴望民族富强、国家昌盛的原动力,想象去拥有一艘象征“武力至尊”的航母,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却无时不在我们的血液里传载,“仁者无敌”成了我们面对强权强势,却无还手之力时的一个自勉或自慰的口号。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矛盾。如何将这种矛盾艺术化?这正是彭嵘的睿智。青花靓丽脆质的瓷体转化成了一个个看似张牙舞爪的武力符号“航母”,近看“炮台”、“导弹”、“飞机”,却都是“茶壶”、“毛笔”、“天鹅”的转换体。
从耶稣受难拯救世人,到佛家传颂的普渡众生,无不都是在昭示“仁”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标准,尽管很多时候“暴力”也会打着“仁义”的旗号,而“仁义”的实施也会夹带着“暴力”。或许,这正是艺术家提供给我们的一种反思。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