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认为,当代艺术家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确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许多艺术家习惯于在不断交替变化的文化背景中寻找契合点,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艺术家本人人为地造成了内心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丧失了对艺术的判断力。就此而言,张杰称得上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修行者”:始终坚持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潜心研究油画艺术自身的表现语言。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艺术状态使张杰的作品不仅为我们的视觉带来了更纯粹、更直观的体验,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以及一些正在被遗忘的感悟。
在图景发展迅速、角度多元的当今社会,多数人的审美心态与审美情趣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张杰却一如既往,正如他所说:“我的创作万变不离其宗----源于对个人心灵更纯洁的体会、个人审美更单纯的体验……” 因此,他理性地将自然确定为画面的唯一载体。在张杰创作的画面中,时而鸟瞰式的构图,通过种种抽象符号描绘出一种蕴涵抽象意义的自然景观;时而沟壑纵横、山峦叠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个静态化、理念化的自然世界。作品不仅张显了丰富的文化生态意念,并符号性地暗示了不可琢磨的生命状态。张杰不仅阐述了如何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拓展了中国当代油画观念性研究的新思路。
驾车远游是张杰闲暇时最大的乐趣,茫茫戈壁、无人藏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沿途的迷人风景以及所到之处无法言传的美丽令他心驰神往,因而他宁愿为此付出艰辛与劳顿的同时,沉浸在无比充盈的幸福感之中。所有的风景都凝固在张杰的画面中,每一块颜色的选择与组合、每一抹笔触与肌理的形成,都是从感动过他的风景里抽丝剥茧的情感代言。
如今忙碌的工作看似占据了张杰大部分的创作时间,他的创作渴望与作品质量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减退。相反地,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更加广泛的交流为张杰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
与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一样,张杰的长处源于对艺术本体坚持不懈地狂热追求; 只是不同的时代语境,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阐述方式。然而,这种鲜活、独特的个体体验使他们成为了时代的自觉的感触者。我认为也正是这种自觉,为中国当代油画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希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罗中立
2007年11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