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都亚特画廊推出极简主义大师Olivier Mosset个展。出生于瑞士的Mosset几十年来一直沉迷于单色画之中,追求所谓对叙述性或形式化元素的消解,这种消解被认为是拒绝为任何形式或图象代言,将平面归属为一种结构,也就是绘画的一种内在形态。而这种内在性又涉及“非物质化”,即,“将物质转化成虚无结构的精神”。正是在对这种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的追求中,极简主义把自己的繁枝一一切割,直至飘逸、空白或单一的色或光,升入天空亦或天堂?
然而,对于Mosset和他参与的B.M.P.T巴黎小组来讲,这种切割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Mosset和包括丹尼尔·布伦在内的几位成员,就以突显创作过程,试图去消解现代主义者陈腐的原则,包括贬抑艺术家作为原创者的重要性,也包括在其它的作品上署名的创意性等。这种消解和切割可以说是艺术民主化的乌托邦、或天堂。
无论是天堂、乌托邦或者解放,这种极具切割特质的现代性对中国有何影响?策展人的回答是含蓄的,他认为7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20世纪西方艺术史当然很熟悉,极简的观念也早已被中国接受,但其实践相对不多,Mosset的展览恰恰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参照。而Mosse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展览效果并不过于乐观。相反艺术家对其制作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体验更感兴趣。现在Mosset特别强调其作品的“场所”性,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要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场所匹配。
对于北京这个更大的场所而言,Mosset的展览也许不会改变什么,然而却更加丰富了艺术的可选择性,引入了“一些与可怕的象征性新表现主义派和新波普绘画分道扬镳的事物”。这种引入尽管在时间上是一个巧合,然而对于2008年春夏以来民族主义高涨的中国而言,也许可以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以超越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具体到一幅画而言, Mosset认为“好作品”取决于“真实”。当然,Mosset所谓的“真实”并非是一种定论,而是指一种开放的状态或一个开放的领域,其中“还包含着矛盾和变化着的观点,这意味着此时无趣的东西在彼时可能变的有趣”。
其实,Mosset从对单色画非物质化的努力,到对作品场所性的强调,似乎也包含着相当的矛盾因素。也许正是这种矛盾让Mosset的艺术从天堂回到了人间。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