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来了。他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盛誉,被视为最伟大的英国画家之一,并被追认为印象派的先驱。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曾预言,透纳“终将有一天会在英国的名人记录中与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齐名”。
建国初期,徐悲鸿就曾表达过希望透纳作品来中国展出的愿望。泰特美术馆馆长史蒂芬·德查(StephenDeuchar)在北京访问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再次点名邀请透纳作品来华。2009年4月,透纳绘画珍品展在北京正式开幕。新闻发布会上,范迪安打趣说:“今天来的记者数量是中国美术馆历史上最多的一次,和我们全体员工的数量差不多。”
此次展览是透纳真迹首次来到亚洲,只在北京停留一站。参展作品多达112件,远超去年在美国展览80幅的规模,分为5个展厅11个部分,横跨透纳各个时期的创作,既包括大量未完成的草稿、素描,又包括透纳最出色的风景画与历史画,以及为印象派带来灵感的晚年创作。
参展作品之多,主要多在水彩画和纸上作品,泰特美术馆策展人伊恩·沃瑞尔(Ian Warrell)介绍说:“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家对水彩画很感兴趣,于是做出了特别安排。”范迪安馆长也说:“当中国艺术家谈到水彩画的时候,首先提起的就是透纳。”
其实,在18世纪的英国画坛,水彩画并不入流,风景画也早已被皇家美术学院首任院长约书亚·雷诺兹(JoshuaReynolds)排在所有绘画题材的最末位,而透纳恰恰是从水彩画起家、凭风景画闻名。
剧烈的漩涡结构
透纳常年在泰晤士河岸写生,一共创作了1900多张素描和数百幅水彩及油画,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风景画。1802年,拿破仑战争告一段落,透纳第一次有机会出国旅行,他去了法国、瑞士,一口气画了400多张阿尔卑斯山。1819年,他来到意大利,旅行半年,当时画下的《威尼斯之景》在近200年后的纽约以3580万美元的高价拍出,被誉为“最贵的威尼斯”。在策展人沃瑞尔看来,“意大利之行对透纳此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得益于新的绘画材料出现,他对色彩与光的感觉更加敏锐了”。此次来华参展的《佩特沃斯的落日》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剧烈的漩涡结构是透纳风景画的一个标志——通过把人放在漩涡或风暴的中心,凸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知自然的“崇高”。在1号展厅的中央放置的是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年展上展出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夫》,其漩涡式的构图已经初露端倪。月光通透,水光闪烁,翻卷的波浪把船与人牢牢地裹在画面的左下方,这幅画被当时的院长本雅明·韦斯特(BenjaminWest)称赞为“伦勃朗之可想而不可为”。
此次来华的另一幅鸿篇巨制《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也使用了同样的布局。暴风骤雨掀起一个巨大的漩涡,汉尼拔的士兵与大象在阿尔卑斯山里艰难跋涉,局促在画面四分之一的下方,而其余四分之三的空间则铺满了昏暗的天、翻腾的云以及躁动的阳光,让人目眩。这是透纳把历史故事融入风景画中的一次成功尝试,沃瑞尔认为透纳在这幅画中不仅参考了拿破仑军队前往俄罗斯战斗的历史情景,还可能把约克郡的暴风雪移植入画。“当年展出此画时,透纳特别要求要放在观众平视的角度,以达到更好的互动,否则撤展。”
据传说,67岁的透纳后来曾经要求船员把他绑在桅杆上,亲身体验暴风雨中的大海,但事后人们并未查到那艘船的出行记录。
晚年透纳与印象派
透纳的晚年创作让艺术界更为不安,但因作品归属与材质问题,此次来华的晚期作品并不让人过瘾。《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中表现的蒸汽船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很稀奇的新鲜玩意。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其他画家还沉浸在日升月落的古典世界,透纳已经开始把张牙舞爪的大机器纳入自己的创作。
此次展览中的另一幅晚期作品《诺哈姆城堡:日出》争议更大,他用一团近乎晕开的黄色表现清晨的太阳,阳光和动物的倒影又在水中若隐若现。有人认为透纳这个时期的创作“简直就是把厨房的材料倒在画布上,把蛋黄、巧克力搅在一起”。他不再关注事物具体的轮廓,而是着力捕捉事物周围变幻的光影,此时的透纳开始隐居,并患上了轻微抑郁症,但这并不影响他天性中的幻想与浪漫开始放纵。
透纳的转型留了一个深远的背影,款款走来的正是此后如日中天的印象派时代。印象派大师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人曾经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一群法国人,在相同的美学追求下,联合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表现运动的物体形态以及变幻莫测的光现象的运动中来。他们没有忘记,在这条道路上,有一个卓越的英国大师早就走在他们前面了。他就是伟大的透纳先生。”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1966年,抽象表现主义三大家之一的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参观完透纳展后,开玩笑地说:“这个叫‘透纳’的家伙,从我身上学到了很多。”泰特美术馆近期正在举行透纳与罗斯科的并列展,以此来展现透纳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生活乏味的怪人
艺术史总是亲轶事、爱野史、青睐怪人。但透纳这个怪人却没有太多轶事,生活乏味,属于典型的工作狂,让传记作家很难下笔。唯一的八卦就是他终身未婚,有一个情妇,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在当时这并不算伤风败俗的大事。
一进展厅,左手边就挂着透纳的自画像。他束着洁白的高领结,从一片暗色中冷静地看着观众,自上而下的光线在他的眼窝投出阴影。他极不喜欢让人为他画像,法国艺术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曾描述过透纳的样子:“英国农夫般的外貌,肥大的黑色衣服,宽大的鞋子,举止生硬、冷漠。”这和像中所画判若两人。沃瑞尔介绍,这幅作品是风景画大师透纳的一幅“异乎寻常的人物画”,主要是为了“自我宣传”,发型应该是他父亲的杰作。
1775年,透纳就出生在父亲理发店的楼上,家境朴实,成长的社区丝毫不“高雅”。13岁时,他的作品在父亲理发店的橱窗里展览出售,14岁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5岁首次在学院年展中展出作品,27岁成为正式院士。少年得志,但并不顺风顺水。在当时的旅行指南、年历等廉价出版物的插图下方,常常能发现透纳的缩写名字。
此后的透纳不墨守成规,也不剑走偏锋,有人夸赞他突破传统,也有人认为他并未实现真正跨越,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以“透纳式”的步伐走在古典
专访透纳珍品绘画展策展人伊恩·沃瑞尔他希望控制未来的人们对他的观感
B=《外滩画报》
W=伊恩·沃瑞尔(Ian Warrell)
B:这次布展分为5个展厅,在主题上如何区分?
W:这次展览是按时间顺序来布局的。第一部分是透纳的早期创作,展示了他年轻时的抱负;第二部分是他在拿破仑时期的作品,受战争影响,他无法去国外旅行,因而主要反映英国国内的风景;第三部分展现透纳水彩画的高超技巧;第四部分是他成熟期的作品,在游历意大利之后,他开始利用新材料,找到了新的可能性;第五部分是他的晚期作品,笔下光和色彩发生了变化。
B:这次来华的作品中出现了海怪这样的神秘主题,这在透纳作品中常见吗?
W:不是特别多,同时期他还有另一幅作品《运奴隶的船》,画的是一艘船上的奴隶被抛入海里,海里有海怪来吃人。
B:这次展览中透纳的晚期作品并不多,尤其是那幅著名的《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
W:按透纳的遗嘱,他的作品首先都收归英国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成立后,国家美术馆保留了三幅,《雨、蒸汽和速度》也在其中,其余的画作由泰特来收藏。那幅画的材料已经十分脆弱,从不外借,甚至不会拿出来展览。
B:那可以说归泰特美术馆所有重要的透纳作品这一次全部来到了中国吗?
W:当然可以说,所以现在泰特美术馆就比较冷清。
B:你个人最喜欢的透纳作品是哪件?
W:我喜欢的作品很多,包括他的晚期作品以及许多水彩画,我想中国观众也是如此。看透纳的水彩画,就好像站在他的身后,从他的肩头看过去,看着他神奇地运用各种颜色。透纳对色彩的运用的确是可以和马蒂斯、提香等人相提并论的。透纳在世的时候,很多人把他看作一个疯子、怪物,但在水彩画的领域,他从来都无可指摘,正是他提高了水彩画在绘画当中的地位。
B:透纳常常对他自己的作品提出布展或营销意见?
W:透纳自己就是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他的生日与莎士比亚是同一天—4月23日,而这天又是英国的圣乔治日,也是这次展览的开展日期。另一个例子是《迦太基帝国的衰落》和《创建迦太基帝国》,它们都仿照了17世纪著名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的风格,他也是透纳最尊重的画家。在透纳最早的遗嘱里他希望把这两幅画都放在洛兰的作品旁,但后来修改了遗嘱,只放了一幅,《创建迦太基帝国》现在就和洛兰的画一起摆放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有传言说,透纳想用自己的画把自己的尸体包起来,但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他的画太宝贵了。在第一份遗嘱中,透纳把一生所有完成的作品都捐赠给英国国家美术馆,但他的家族提出质疑,想获得遗产,于是其他未完成作品和纸上作品归他的家族保有,再后来,他的家族继承了财产,而画作还是全部归国家所有。
B:英国艺术界对透纳的评价是否有一个转变?
W:其实有很大的变化。随着收藏作品的增多,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在演进。透纳去世后,并不是所有的画作都被制作成目录、画册,博物馆的官员和策展人认为他的画简直是疯人之作,就放在地下室没人管,之后才被人们发现、展出。随着印象派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透纳的价值,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重视他。
B:透纳是一个很在乎别人评价的人,据你所知,他自己希望后世如何记忆他?
W:透纳年轻时暴得大名,很快就开始受到批评,人们觉得他的画太不合常规,他并不在乎那些批评。但他显然很在意未来的人如何看待他,所以他不断地改变遗嘱,希望以某种方式控制未来的人们对他的观感,他自己还曾花钱把自己的作品从收藏家那里买回来,以便集合自己所有的作品一起展出。
与透纳幽会在东方
能在北京见到18-19世纪英国名画家透纳的作品,可说是一种大大的荣幸,尽管这种荣幸在今天往往被浮躁的人们所忽略乃至擦身而过。
对于透纳后半生在盛名之下的种种行为——时而摆谱耍大牌,时而神秘地匿名隐居,既保守固执又醉心于新鲜事物,为了赢得买家注意而在画面上做动作等等,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他作品的气质就在那里,它们透露出一种强大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甚至使透纳本人也意识到他死后的名声会更加显赫,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画风多变,构图异常精确。他的贡献不仅是使风景画成为一种完善的美术主题,他还令整个大英帝国的艺术史显得更加体面,使之不逊色于法国与意大利。
透纳身材五短,但当你端详他1798年的《自画像》时,你会发现他把年轻得志时的自己的眼睛画得异常性感,利用脸部的角度和光线来削弱自己脸形带给人的不完美的印象,从而使这幅画像中的人物看起来宛若处子,又仿佛是穿着凡人服装的天使。了解创作的人自然能明白这种有别于自恋的美——那反映的还是一种艺术的野心。
在画展中,我们能看到他早年的成名作《海上渔夫》。每个第一次亲眼见到它的人,都会惊讶于它对色彩的精准把握以及他选取画面时的独特。有区别的阴沉的绿色构成的天空、残云与海的旋涡;月亮与船上的一点灯火构成的对应,为构图带来了完美感;这一切都使人很难相信它是出自一个不到25岁的年轻人笔下。这幅画如果不看原作,会造成无法形容的遗憾,画面中独特的色彩构成,是印刷品所无法体现的。类似于这幅油画的大型作品还有不少,《埃及的第10次灾难》、《哈洛德的朝圣——意大利》,还有他早年最著名的油画《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他对天空的描绘仍神奇而逼真,他的眼睛好像具有能抓住云雾瞬间变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他私人练习本上的那些小幅的铅笔水粉画,比如《威尔士的特雷斯山——马特峰和茅威山峰》和《多尔巴登城堡》,还有《从伯灵顿公元眺望普利茅斯河口》,把如此小画幅的水彩画也描绘出了大幅油画的气势与感觉。
透纳的作品全部来自于他的生活及真实历史事件,即使是些宗教题材的画作,背后也与他的生活有直接关系。例如《安息,海葬》就是一幅想象作品,但它的创作动机直接来源于透纳的朋友大卫·威尔基爵士的死。尽管这幅油画当时受到恶评,但那黑色船帆在画面中无可调动的位置及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人不禁感慨——一个好艺术家的图案元素、结构,总是无可复制、不可解释而又无比合适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