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的第一至第五单元作品作出评述和解读,第六单元和特展部分省略)
第一单元写真
“写真”这部分作品,从拍摄的方式上把“照相性”特征放大到了首位,从摄影的原始记录价值开始,主要记载着人物肖像变迁的历史现实感,地域部分仍然鲜活的时代的片断记忆,以及过去生活风尚的真实魅影,这些作品在拍摄上极为讲究“成像感”,讲究对比效果,讲究部分精微的表达,光影处理含蓄而到位,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记忆美学片段,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内容,其文献价值是主要的。总的来说具有照像性、肖像性、记录性、历史性和文献性。
作品包括:
一、《一个中国人的六十二年影像史》(由国内收藏家仝冰雪先生提供的民国时期老照片原作)
解读:作品赋予每个时期个人的精神特质,用日记形式的文字旁白,展现了超长时间性的跨越,借摄影表白了一种历史人像的震撼效果,更深刻地留下了个人身份的重要记录。
二、《广东魅影》(由台湾收藏家秦风先生提供的老照片)
解读:作品有着丰富的地域内容,有选择性、有构思性的拍摄技巧,在视觉取舍中突出了地方的历史。
三、广州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馆--艳芳照相馆,将在展览场地中复制艳芳照相馆的摄影厅,由该馆提供原设备,为观众现场拍照。
解读:“老相片”的精致色调,更为个人性、更具生活感的广州相馆记录。
四、《活佛的眼睛--德木活佛的私人相册》
解读:“照相性”在民间的起始含义为照下来、值得一照、值得一影,记录性很强,时间性很强,重要性很明显,摄影的含义在这里就是拍摄肖像,记录肖像,同时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重要历史特征也相应地保留在个人相片里。从德木活佛的私人相册里看到了宗教的历史区域性。
第二单元感光
“感光”是跨越了作为肖像的摄影含义的作品,更具有社会的扩充性和视觉分析的记录,由社会的纪实性、历史性、场景性、政治性、庞大感、调查性、分析性、群体性和个人性而呈现的图片摄影。从各种视角所拍摄的作品都代表了一定的认知价值和不同的审美体验。“纪实”里所带来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分析,用“曝光”来形容最为恰当:真实感后的惊诧,思维之后的批判,新闻里的精彩是作品的主要特点。
作品包括:
一、《家国叙事六十年》(系列)
1.《国家·六十年》,由《人民画报》60年的每一期封面组成。
解读:作为国家叙事的视角,《人民画报》代表了国家形象的象征记忆图库,体现的是国家主体摄影的美学特点和风格,和中国每个时期的政治性、社会性、历史性、大众性的亮点紧紧联系在一起。
2.《我的家庭记忆》,张甸。
3.《我的青少年时期》,王景春,截至到1986年。
4.《赖汝强家庭档案》,一个九十年代的家庭留影。
二、《布达拉的见证》,蓝志贵。
解读:有关民族、节日、政治重要叙事的大型场景摄影。
三、《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既有汶川人自拍、自选的摄影作品,也有《网易》策展人选出的《拒绝观看》。
解读:这些作品是事件后的感情和特殊的个人经验所带来的、所造就的、所传达的、有力度的视觉图片的集群。
四、《SARS背影--被遗忘的非典后遗症人群》,张立洁。
解读:作者抓住事实的特殊性、细节感,用人性化的方式摄下了一张张有勇气的镜头。
五、《流浪者·爱心家园》专题。
解读:全纪实性的摄影方式。
六、《剪彩》,张凡彪。
解读:作品着重于对”剪彩”的身份的描述。
七、《天安门广场·360°》,鲍乃庸,拍摄于1976年4月4号天安门事件。
解读:对于重大政治事件的全景记录方式,在场的过程和历史的表达。
八、《别墅人家》,赵利文。
解读:具有调查性和分析性的摄影记录。
九、《广州华南虎》,黎永泰。
解读:运用不同的场景的拍摄效果来深化主体观念的表达。
十、李洁军的《复制战争》。
十一、《西单民主墙·1978》李晓斌。
解读:对于重要政治现场的事发地的文字的拍摄记录,最具历史含义的真实的记忆。
十二、《无题》是魏壁的一段生活经历的情景重现。
十三、《黄羊川计划》周庆辉,台湾的温世仁先生在黄羊川实施了让每个孩子获得一台计算
机的计划,让山区孩子们的梦想可以实现。
解读:所摄取的肖像表情的真实的记录,再现了黄羊川山区孩子复杂的渴望心情。
十四、广东美术馆藏李振盛捡回来的“废照片”。
十五、《柬埔寨监狱影像专题:S-21监狱死囚档案》,这是一组死囚犯的档案照片,这批作品在《摄影家杂志》第十九期(1995年4月号)以专辑方式首次曝光。
第三单元显影
“显影”围绕着中国主体城市近年来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现代化建设的所带来的多元性,以及一系列直观的有关城市的思考命题,切入摄影视觉,从城市——观念——本位摄影,在极为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下分别完成了相似和相近的社会内涵。“显影”当然从观察开始至观念结束。“显影”当然基于现实,而又越过了现实,综合转载表达了图像集群的另一意义。
作品包括:
一、《北京饭店·1975》,吴印咸。
解读:旧式摄影手法的场景再现,对于具有象征性形象的客观性直白表述。
二、《桑拿浴》,李前进。
解读:作品具观测效应的摄影方式,从主观内视过程进入客观场景的整体把握,客观的图片性摄影表达。
三、《北京冲动》,缪晓春。该作品拍摄于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历时一年半时间。
解读:繁杂中的万象,百态中的现象,城边市井的方位变换,摄影家在杂碎的日常图谱中构思宏观的有力的视角思想,是基于现实,而又越过了现实,综合转载了图像集群的另一意义。
四、《广州中轴线·1999-2009》1999年至2009年,许培武在广州黄埔大道正对珠江新城中轴线的一个制高点,逐渐建设为城市金融商务中心的整个过程。
解读:视线的时间性变换,地点性表达,关于过程的地点摄影。
五、《白宫》,杨铁军。
解读:《白宫》不在于对建筑的多元的挪用和引进,而在于兴起的是什么样的视觉和文
化,以及城市、人文、权力、形象、象征等等的表征思考。
六、《上海,呀上海:引擎计划》,金江波。
解读: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同样产生摄影的风格变换,深沉而精美的拍摄方式代表了作者的摄影风格,赋予深厚,赋予赞美,是城市风景的内心呈现。
七、《计划性生育》,何崇岳。
解读:对标识含义的普遍认知。
八、《生态政治》,顾翔。
解读:唯美、伤感、追忆的风景是否让人们怀念“生态”与“生态”的不同。
九、《工业城市的花园》,刘立宏。
解读:遗落在城市花园中的世景杂味。
十、《楼花》,冯建中。
解读:《楼花》,尚或海市蜃楼,尚或自然与商的对抗,飘入?移动?介入?!
十一、《城界》,齐鸿。
解读:复杂尚或被窥视的城边景地,令人窃笑的城界图景。
十二、《权力空间+信仰空间》,渠岩。
解读: 从权力的存在空间到信仰的空间,人们看到了文化与信仰的交替并行。
第四单元放大
“放大”意味着人类在精神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于现实中的态度的表达,所希望的、或所批判的、或所寄予的精神性,以及所带来的更深邃层次的思索。他们或尊从自我的起点思考,或尊从复杂的社会性,从中提取当代的精神图式,其关注点在于对“放大”的发现,寄予身边的同类于精神的同情,并或沉浸、或沉闷、或沉思、或沉重、或乐观、或崇高的思考。“放大”所延伸的不仅是观念的深入,还有摄取方式、综合制作技术的创新、扩大,和对于这些所选择的方式范围的一种审美认可。
作品包括:
一、《负部+后》,作者洪浩。
解读:《负部+后》是关于客观物质性的美学结构的摄影图本,所可观的材料现实,所可观的“后”的反向思考,以及图式本身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思维,工业化的“负部+后”所隐喻的观察。
二、《寓言家的小径》,作者陈维。
解读:作品赋予场景与人一定的寓言符号含义,在摄影中找到了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象征图式。
三、荣荣、映里的《从六里屯到三影堂》。
解读:作品通过特别的摄影制作构思方式,对摄影本质语言的把握上取得了较大的跨越,“圆”是一种生命感的把握,又是一种镜头感的述说,生命的起始和一次次阶段的过程都是深层的记忆片断的组合,非常到位和细腻的感情镜头。荣荣、映里的摄影创造了浪漫与美学的风格现实。
四、迟鹏的《麦田》。
解读: “麦田”是迟鹏对成长的精神寄语,一种希望和保护的态势是摄影所带来的全局图景,是非常深刻的图式所传达的定式语言。
五、《临时演员》,作者张巍。
解读: “临时演员”是作者在现实中合成的戏角,加入主观的看法使观看者的视觉惊愕在熟悉人中发生了思维断想,疑惑其精神的虚拟性是怎样的表白内心所遭遇的创伤,在组合中发生了奇妙的影响。
六、鸟头小组的《新村》。
解读: “新村”是青春的经历过程,对于环境的日记摄影,摄影是手段,是日常。
七、《家族.风景与舞者》,作者陈传兴。
解读:某部分时间性的细节拍摄所组成的心理片断。
八、《女孩们》,作者罗洋。
解读: “女孩们”是成长的个人性与社会所发生的碰撞,青春中的际遇是不断克服的精神过程。在极为真实的个人空间所流露的感情是带有一定隐私行为的,图像略感不安的表达了青春的遭遇心情。
九、《惊梦》,作者刘铮。
解读:借用特殊的人体来表达精神所面临的的状态及内心世界的荒诞。
十、《她的声音:啊咔,啊咔!》系列作品,作者沈阳。
解读:非常优秀的当代心理命题用想象的语式展开,城市生活的负荷,从外到内的心理调试。
十一、《编码》,作者宿志刚。
解读:即兴的思考,滚动的心情,合成的摄影。
十二、《超级美女秀》,马刚,影像电子装置作品。
解读:关于过去的虚拟与秀的记忆。
十三、《国宴+临时病房》,作者王庆松。
解读: “临时病房”在场景的虚设中表达了极为人道主义的观者心态,视觉方式具有超震憾力的效果。“国宴”是借用拍摄场景的不同暗示一些过旺的期许。
十四、《失乐园》,作者刘瑾。
解读: “失乐园”也许失乐,也许复归,作者在自然中糅杂着部分诗意与现实中的人性形成强烈的对比,极为混合的状态摄影方式。
十五、《四季》,作者海波。
解读: “四季”是一跳跃的时空感怀,此时此景与人的梦幻离合用摄影来叙说。
十六、《地图实验室》,装置,作者雨果·提尔曼。
解读:观者可以介入其拍摄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即虚拟又现实,客观与主观的实验场是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亲密镜头。
第五单元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所含括的作品着眼于“显影”、“纪实”、“观念”、“媒介”之中的呈现与实验,传统与创新,真实与跨越,文化与思维的语言特征,从影像本位考虑作品对社会的辐射程度、含盖范畴以及关注于人道主义的力度,影像本位是作品所具有的语言魅力,作品的深度在于影像语言与内在思想的融通。
作品包括:
一、 历史视角-显影(从沙龙人像到社会及其仪式,1890s-1930)
1、 罗穆阿尔多·加西亚(Romualdo García),《变迁中的墨西哥》, 墨西哥,1905-1914。
解读:现代银胶印刷出来的作品,黑白影像的味道更具典雅,既怀旧又体现时尚,可以看出墨西哥当时的相馆是非常注重传统的,注重礼议规范的,后来更关注平等的民主意识,所拍摄的人物身份尽管各不相同,但同样拥有平等的“肖像”,可看出拍摄的空间背景深透,影像的人物姿态都是精心设定的,精细的照片,使墨西哥过去的社会生活风尚得以重现眼前。
2、梅利顿·罗德里格与本杰明·德拉卡列(Melíton Rodríguez,Benjamin de la Calle ),《建造现代城市》,哥伦比亚,1897-1928。
解读:作品的群照很有特点,随意的姿态和场景都留下了在场的和谐气氛,呼应之中人物个性流露。单人和双人群像栩栩如生,其中的性格和思想是摄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体。“建造现代城市”的含义在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显现出来。
3、胡安·何赛·德赫苏亚斯(Juan José de Jesus Yas),《殖民遗产-天主教堂》,危地马拉,1880-1916。
解读:作品隐含了西班牙天主教对于拉丁美洲地区殖民渗透的过程,影像中表现了人物的文化精神差异和心理的变化。
4、巴尔加斯兄弟(The Vargas Brothers),《现代主义在安第斯山》,秘鲁,1912-1930。
解读:作品用影像完成了对安第斯山这个地区的现代主义发展的综合记录(绘画、文学、戏剧、音乐、新科技),对于各类场景的拍摄保留了时间性、生动性和新鲜感。
二、 现代纪实-社会现象与事件(从纪录到隐喻、摄影表达与社会事件,1980s-2008)
A.作为记录的档案
1、唐娜·德西薩雷(Donna DeCesare ),《美洲少年犯罪实录-洛杉矶,墨西哥和萨尔瓦多》,美国,1995-2008。
2、海蒂·布拉德纳(Heidi Bradner),《来去自由-车臣战争》;《第二太阳之地 -来自亚马尔苔原的涅涅茨人》,美国,英国,1996-2002;2001-2003。
3、马克·安思宁(Marc Asnin),《我的叔叔查理-生活在纽约》,美国 1981-2009。
解读:“作为记录的档案”的摄影是一种直陈式的述说,强调其纪实性的记录特点,从日常现实发生的角度来拍摄、选取,记录并强调事件的可叙述的可视性的价值,叙事与日常、批判与同情同时主宰着摄影师的内心张力。
B. 作为隐喻的档案
1、爱德华多·穆尼奥斯(Eduardo Muñoz ),《动物园标识》,古巴,美国,1990-1992。
2、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哭墙-阿根廷秘密拘押所》,阿根廷,法国,2000-2008。
3、吉娜·格罗乌尔(Gina Glover),《战争的游戏场》,英国,2006-2008。
解读:你也许看不到人物的身影,但看得到到处入眼的标识,“作为隐喻的档案”强调的是被拍摄的物象背后的血腥档案,承载着历史发生过的事实,作为证据者或作为见证人的一幕幕景地是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说明,其隐喻背后的批判是摄影大师内心所要揭示和展现的焦点。
三、 作为当代观念艺术的摄影-综合媒介(寻找新的视觉语言-政治,阶级与伦理)
1、 阿努·马修(Annu Matthew),《来自印度的印第安人》,印度,美国,1880-2000。
解读:作者有意运用美国的印第安人的形象和来自印度的印第安人的形象作为考察范围,表述观念,从传统到现在的时间差异里进行比较,其种族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存在于组图中,社会身份的差异是摄影师本人所要明确的思考。
2、 彼得亚雷·奇津斯基(Piotr Chizinski),《卧室规模-对美国社会阶级的调查:消耗者之国,住宅维生系统》,美国, 2007-2009。
解读:作品借用三维语言,用摄影表达对社会阶级的评测,通过住房和装修的标准及文化的品味差异,其中“消耗”与“维生”是摄影所要表达的关键词,泛化开来的含义又隐蔽了诸多内在因素。“消耗”与“维生”的人们究竟是做如何选择的。
3、阿尔弗雷多·德斯特凡诺(Alfredo de Stefano),《光之风暴-沙漠的故事》,墨西哥,2006-2009。
解读:“光之风暴”是摄影家对“沙漠的故事 ”的赞喻,从特殊区域中选取生命的一角,从复杂的生态环境把握视觉的变异,从渺小与广阔、卑微与伟大的生命体验里摄下了“生”、“死”变化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给自己留下了一道道腥红、惨淡、壮阔的自然景观。
4、金我他(Atta Kim),《现场直播计划:冰的独白;八小时》,韩国。
解读:《现场直播计划:冰的独白;八小时》非常成功地把摄影的语式转化为一种有深度的图像及某种观念的表达,“消失”是时间性过程的象征,是所有事物的终极思考。“冰的独白”正在于对“消失”作影像的阐释,从过程的体验中作者意会了事物的终极存在包含了超越时空的万物真理。作品的美学考虑正在于把握住时空和万物的存在,作品的消解方式则批判了负面的历史的荒谬。
5、阿尔弗雷多·伽(Alfredo Jaar),《沉默之声》(装置作品),智利,美国,2006-2009。
解读:《沉默之声》运用特殊排列过的文字着重于对事发过程的记录,借装置效果做影像作品,由文字、画面、声音和实物构成。作品饱含着极度强列的感情,酸痛之中的真实个人经历倒在了所有文字的暴发里一幕幕戏剧化的展开,加强,显现,揭示。新闻纪实的震撼力特点通过极为敏锐的感觉提升为精彩的影视叙述,递进式的感情跨度使文字和事件、图片和声音更加清晰、真实,使作品成为可批判的现实。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尖锐、事实的真象无不引观者入胜,淋漓之中结束,全片以挽歌的道白收尾。作品陈述了暴发在同时代周边的真实——经历和目击——种族歧视的激烈对抗、战争的阴暗面、精神与肉体的徘徊下的挣扎、饥荒与贫穷的残相,以至人类心理伤痛到顶的自我诘问,一一诉诸于眼前。真相正如作品的道白:“凯文——凯文——凯文——一位坚定的证人——
一个悲剧性的牺牲品和替罪羊——倒在我们希求观看他人痛苦的罪惡欲望之下。” 凯文最终以自杀结束了欲望,否定了自我,反抗了他所经历的黑暗。阿尔弗雷多·伽以记者的身份和责任构思并完成了这件“一声巨响”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