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24幅顶级唐卡在广州展览至6月28日
岭南唐卡爱好者的审美盛宴终于到来。自4月10日至6月28日,24幅顶级唐卡亮相广东省博物馆,其中包括西藏博物馆的《千手千眼观音》。近年来,尤其是自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唐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唐卡收藏爱好者已形成一个规模渐趋庞大的群体。唐卡频频亮相,广东的唐卡收藏热有望被深度开掘。
■统筹: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吴璇 实习生 林晓红 通讯员 王小迎 付岩
唐卡频频高调亮相广东4月10日下午,《雪域瑰宝——西藏文物展》如期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如期开幕,一件件珍贵的文献典籍、藏族服饰、佛教造像与法器,一幅幅的唐卡艺术置放在两大宽阔的展厅里,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西藏博物馆对外展出的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展览”。藏文化研究学者、西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吉如·巴桑罗布告诉收藏周刊记者,早在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之日起,两博物馆就开始筹备本次文物展。原定去年开展,但又恰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相关筹备工作被庆典活动所打乱。“历经两年之久,可见我们是‘有备而来’的”。在本次展览中,唐卡艺术占据了很大比重。
据吉如·巴桑罗布介绍,西藏博物馆特别从馆藏中选出24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唐卡供广东市民欣赏,其中包括镇馆之宝之一的《千手千眼观音》。经鉴定,这是一幅17至18世纪的作品,虽然绘制年代并不久远,但精美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
而多年之前,广东就已有较大规模的唐卡专门展览。2010年3月28日至4月18日,藏人画师果洛·希热布携其108幅精心创作的唐卡应邀到东莞长安图书馆展览。而在本月20日至30日,百余幅唐卡艺术将造访深圳述古堂。有收藏界人士表示,唐卡多次大规模高规格亮相广东,对于进一步开掘本地的收藏热大有裨益。唐卡不仅是手艺更是信仰
相对于广东唐卡知名度日趋提升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全国各地唐卡的关注日度正逐渐升温,各类艺术展览、各种交流活动正铺卷开来。唐卡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工艺或者手艺,但唐卡不一样,虽然有手艺的成分,但是最主要是一种信仰。”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曹云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比如绘画、牙雕等都是艺术形式,但这些艺术更强调技法。但真正的唐卡画师尤其是大师在制作唐卡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信仰,“所以这种艺术是很难像其他艺术品一样用钱来衡量的。”吉如·巴桑罗布也表示,唐卡的绘制过程也是一个“精神朝圣”的过程。“但是不能否认,唐卡也有装饰的作用。”曹云告诉记者,在旧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有富贵人家家中才能挂精美的唐卡。
唐卡以宗教题材为多,内容相对固定,技巧也不太难,所以天分高的画师学个一年半载基本就能制作唐卡了。“虽然门槛低,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却相当难。”曹云说,大师级的唐卡画师在制作唐卡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看时间,一定要在某个时段来画,而错过了这个时段,就宁愿放一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再画。“可能是要讲求与佛的缘分”。
他告诉收藏周刊记者,那些内容简单、面积小的唐卡可能一个月左右就能做好,但制作一幅大的、内容复杂的唐卡至少需要半年。所以,很多大师的“产量”都不高。
唐卡的制作方式有多种,包括用画的、绣的,以及用珍珠、玛瑙等堆上去的。“其中以画的难度最高,价值也最高。”曹云说,与绣的和堆的相比,画唐卡对制作者的要求更高。
展讯
《雪域瑰宝——西藏文物展》展览时间:2012年4月10日—6月28日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交通指南:乘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番禺广场)到珠江新城站B1出口下,走约820米到省博物馆新馆。
真正的唐卡画师尤其是大师,在制作唐卡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信仰,所以这种艺术是很难像其他艺术品一样用钱来衡量的。
——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副会长曹云
唐卡的来历
松赞干布用鼻血画女神像
“唐卡”(Thang-ga)一名,乃藏文汉译。严格意义上说,唐卡的“唐”和唐朝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从时序和材料上看,似乎又有一些关系,那就是它形成的时间正好是大唐时期,汉地的卷轴画形式和文成公主带去的纺织技术等影响了藏传佛教绘画形式。
我们习惯上将藏传佛教绘画称为“唐卡”,也有西方学者如英国的斯坦因,将它称为“卷轴佛像”,但目前关于“唐卡”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大意是指用绘、贴、织、嵌或是绣的方法,在布上、绢上、纸上、木板或皮质上表现藏族文化内容和特色的一种美术样式。
唐卡可以悬挂供奉,可以卷合收藏,可以随身携带等多种形式,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一般称为大唐卡,小者称之为“匝尕”“扎嘎里”或微型唐卡。
关于唐卡的起源,一般是根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617-650)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将此神像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也就是说,在7世纪时,唐卡已经出现。
唐卡的功用
或供奉或随身携带用来礼佛观修驱邪
不同于壁画,唐卡是流动的,或长期供奉在寺院中,或流动于僧俗民众中。
藏传佛教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诸多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这些民族居住的高原和草原等自然环境影响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动。藏传佛教是以密宗信仰为主的宗教传承,信仰者有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修习观想”。信仰者必须根据自己的信仰习惯,选择一主尊——佛或菩萨等作为修习观想的对象,以此为中心作“身、口、意”三密相印的修习与实践,达到“即身成佛”。
信佛者为了游牧在外不误修习,他们请高僧绘制自己的观想对象,经过高僧活佛开光,装裱成卷可以收藏,也可随时张挂。有的还绘制微型唐卡放在佛龛内或随身佩戴,随时念佛,达到不误修习的目的,从而起到获取福运、消灾驱邪的护身符作用。因此,唐卡的用途主要是礼佛、观修、坛场需要、祈福护身和教育传播等。
不同的场所体现不同的功能需要,主要有这么几个场所:一、佛教寺院的供奉,作为长期陈列;二、大型法会的供奉。三、佛教学院的陈列和供奉,毫无疑问主要的功能是佛教教育需要;四、僧俗民众的家庭供养,体现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精神需求;五、信教民众随身携带,或作为出外游走时观想、护身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