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鉴定界的顶级专家和学者,围绕收藏、鉴定、市场、拍卖等主题,展开了主旨演讲、专项报告和圆桌讨论;另外,70万字的《中国收藏鉴定学刊》首发,汇聚了参会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论文及专家学者推荐的前辈经典论文。
鉴藏界专家学者再聚杭州
“盛世兴收藏”,近些年来,中国书画文物收藏、交易持续火热,书画文物鉴定逐渐从专家型的学术研究行为变成服务大众的市场行为,成为民间收藏交易活动的重要支撑和价值保障。然而,目前鉴定收藏的行业秩序和行为规范还有待成熟,介入市场交易的书画鉴定行为往往为市场经济利益所驱动,从而使艺术文物书画真伪结论的判断缺乏公信力,这是中国书画鉴定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4年,在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陈振濂的倡导下,浙大研究中心联合杭州日报、杭州市滨江区委宣传部共同策划了第一届“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探讨收藏、鉴定、市场、拍卖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商定,“高峰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
今年12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在杭州如期举行。24日上午,在主旨报告会上,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做了“张渥的《九歌图》的讨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做了“闺媛写生妙绘”,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申做了“故宫本怀素《自叙帖》之我见”的主旨演讲。
下午,在主题为“书画鉴定收藏学理研究与书画市场拍卖应用研究”论坛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资深鉴定专家王连起王连起,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资深专家萧平,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副主编金晓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学系主任黄厚明,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西泠印社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先后做了报告。
25日,上述与会专家及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方爱龙、恒庐美术馆执行馆长席挺军、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长李路平、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林如等召开圆桌会议,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三大特色引人注目
现阶段举办的收藏鉴赏活动日益增多,而“中国[收藏·鉴定·拍卖·市场]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推出时间早、专家范围广、探讨项目多,还创办打造兼容中外的《中国鉴定收藏学刊》,为藏界瞩目。
跨领域整体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许多收藏鉴赏类论坛的主题相对单一,研讨范围比较固定于一个领域,而“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则致力于打通了收藏、鉴定、市场、拍卖等多个领域,邀请的专家学者除了收藏鉴定界外,还包括了文化遗产、美术考古、艺术文献等领域,从而由鉴定收藏界固有的习惯于纵向课题的单项研讨、转向以单项研究为坚实基础的横向打通的新格局,以求在学术上的互动、互联、互通,鼓励学科交叉与创新。以最高端的专家作学术引领,举行具有跨领域整体融合性的“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多领域、多角度的探讨,能更广泛地普及鉴藏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今艺术市场和拍卖情况,起到了时代的文化引领作用。
创办打造兼容中外的《中国鉴定收藏学刊》。在第一届论坛推出的系列成果如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收藏鉴定文史札记、鉴定学文集资料的基础上,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与杭州日报艺术典藏周刊将共同出版第一卷《中国鉴定收藏学刊》。学刊的第一部分是当代文博收藏界专家学者撰写的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也是本次会议呈现给社会和时代的直接成果;第二部分是浙江大学收藏鉴定专业的博硕士毕业论文样本,作为专业领域新生代在最高层级教育教学形态的展示;第三部分为两年前的2014第一届高峰论坛会议现场实录与纪要,原汁原味地呈现各位专家生动而专业的演讲和研讨过程;第四部分是杭州日报·艺术典藏周刊的常年知名栏目“艺林漫步——走进名人艺术馆”,从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从古到今介绍翰墨名家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等。这四大版块的打通与组合以及它背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思维优势,可谓是一个创新,既有学术专业性又不失阅读趣味性。《中国鉴定收藏学刊》第一卷面世,以后每举办一届论坛,都将出版一部学刊。
论坛具有连续性,品牌效益凸显。每两年一次的“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从举办时间、研讨方向、专家学者团队组成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两年来,不断有与会听众来电咨询关于下届论坛举办和鉴藏学术等问题,可见品牌效应已经凸显。同时鉴藏学刊的出版和论坛的举办,也提升了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和杭州日报·艺术典藏周刊的品牌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第一届论坛上成立的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理事会,也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延续性的机构,在未来的“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鉴藏·中国鉴定收藏学刊》第一卷
分上下两册
主旨演讲嘉宾依次为肖燕翼、单国霖、傅申
高峰论坛精彩观点摘录
鉴定收藏如何去适应在过去的鉴定家从未遇到过的市场的道义和市场拍卖带来的经济的纠葛?鉴定家除了坚守住底线外,有没有可能在有底线的情况下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在收藏研究方面作出有体系有框架的调查?在第二届中国“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书画鉴定收藏学理研究与书画市场拍卖应用研究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为专家的观点摘录,详细观点可参看艺术典藏官方微信。
陈振濂:完全跟着市场走就是利益曲线
今天收藏已经进入大众,大众的需要除了鉴定要言之有序之外,还要快速给出结论,但鉴定又不能快速地给出结论,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过去在博物馆做鉴定的专家,是非常学术的,没有利益关系。今天的鉴定和现在的市场和经济、金融、艺术基金有关,它们会倒过来压迫原有的鉴定。鉴定的市场就力不从心,但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因为完全跟着市场走就是利益曲线。例如,浙大的书画文物鉴定中心,给自己定下了规矩,绝不进入商业,因为我们希望保持学术的纯净性。
萧平:当文物变成事件时,鉴定家需要适当地发声
这些年中国的研究市场发展很快,也同时出现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把艺术品作为投资,为了赚钱、增值,这一理念深深地在艺术领域打上了痕迹。大家过多地看重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而非学术价值、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因为艺术品有金融的属性,会出现售假、造假的问题,导致现在的造假市场十分猖獗。所以鉴定家要不要介入,需不需要介入成为了一个问题。但如果不发声,不介入,可能会使事件更加严重。所以我认为当文物变成事件时,鉴定家适当的发声对市场的指导是有好处的。
席挺军:搭建一个有公信力的鉴定平台
实际上艺术品的交易在唐宋已经开始,一直存在到现在。有了交易,就有市场,有了市场,就出现了核心问题:鉴定。从浙江省及杭州市的艺术市场来看,包括八个门类:画廊、拍卖、古玩市场、博览会、艺术馆、衍生品、电子商务、艺术金融产业,这所有门类包括个人收藏都是离不开鉴定。鉴定和市场、收藏是有矛盾的,因为有交易就会有炒作,有交易就需要鉴定,所以搭建一个有公信力的、有认可度的鉴定的平台很重要。
傅申:现在是鉴定收藏的黄金时代
我是师大美术系学画画的,后有机会到故宫博物院做事,每天的功课就是看藏品,十分过瘾。出国后,我也作了藏品研究,例如张大千。他和做假画的不一样,他是随着研究学识的路径,越来越向高处发展。因有一次我指出画廊的画是假的,但被画廊老板记恨,所以我不愿意介入商界。现在是鉴定收藏的黄金时代,因为中国人有钱,外国人竞争不过中国人。
肖燕翼:别人问藏品真假问题,我无法作答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能搞收藏,同时,我们不能当任何拍卖行的顾问。还有,现在的收藏家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比博物馆的人员掌握得少。他们如果要玩,就要自己努力学习,这就和市场、鉴定搭上了平台。若别人问真假性的问题,我无法作答。
单国霖:需要国家机构设立一个鉴定平台
原则上,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参与鉴定,但不参与鉴定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如果碰到有些问题,司法机关请专家来鉴定,这牵涉真假、定价问题,这就需要权威机构进行司法鉴定;二、拍卖行的高端拍品的鉴定。若遇到上亿的拍品,产生了问题后需要由谁负责任。现在,很多情况都无法鉴定,博物馆人员的经验有限,无法作出精确的结论。所以,我认为现在需要国家机构设立一个平台解决这个问题。
王连起:对于鉴定家,鉴“德”更重要
卖东西要吆喝,搞研究不能吆喝,随便介入会有麻烦。社会有分工,不要担心博物馆不去鉴定,博物馆有人负责鉴定的。只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不为了盈利,都可以介入。对于鉴定家,鉴德十分重要。市场证明了权威,同时也破坏了权威。过去大家都认为的权威,一走入市场就会发现真相。鉴定家需要充电、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帮助了造假,同时也促进鉴定发展。
凌利中:既无法脱离市场,那就向市场学习
想说的有三点:一、博物馆的书斋如何面对市场,通过研究学术发表平台,梳理学术。博物馆还是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不仅在研究、鉴定,通过展览,都对市场监管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学者对市场的影响很大,有正面和负面的。作为学界的引领,包括学术和道德的示范,因为年轻一代自有判断力。三、应该向市场学习,不是指利益,现在我们无法脱离市场,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
曹锦炎:回避市场是不正确的
我在浙江博物馆工作了19年,在文物部工作了29年,我们以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身份参与的,一是公安部门盗掘文物贩卖文物,二是贪官行贿物,三是拍卖行的文物。所以,不是说我们博物馆的人员不参与,采取回避市场是不正确的,但如何参与是个问题。
俞少平:学术界、艺术界应利用好科技手段
通过市场的途径,收藏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收藏,至少保留了中国文化,但只有真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今后一定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只要是有形态的东西,仿造十分简单。我认为学术界与艺术界应当与科技联系起来,研究使当代的艺术品能有保证的技术。
方爱龙:博物馆的鉴定家应介入私人收藏
我的老师的收藏用于教学,他甚至同意我们带书画回家进行研究。我作书画研究时,和鉴定有些联系。鉴定家不会被造假的技术所迷惑。对于收藏品的调查需要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这个问题,公家的藏品已经开始整理了,需要考虑一下私人的藏品。我认为,博物馆的鉴定家应当介入私人的收藏市场,因为学术研究需要这些素材。
黄厚明:把图像资源拓展成全民的教育资源
作为资深的鉴定家,如何把图像资源拓展成全民的教育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基于图像资源来反映视觉问题,早期艺术时代,不是理论上的思辨,应从作品本身的法则、原理上来看,随着历史性变迁,涉及绘画学术的转变。
金晓明:让收藏家从研究成果中受益
收藏活动的活跃带来庞大的鉴定需求。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博物馆、大学的研究人员无法直接为社会提供具体的鉴定作业。我想,各类专业人员应该花力气对社会关心的热门问题做一些系统的整理研究,这样,就是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如果每年都有一批成果出来,时间一长,积累就会越来越多,社会上收藏界同好就能够从中受益。
叶子:专家应该介入市场
我本人以为专家应该介入市场。若是不介入,根本无法了解做假作伪的新情况。现在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品造假最为严重的时期,若是脱离了市场,眼力是不可能提高的也无法提高。老一辈的鉴定家,像谢稚柳、徐邦达等人,都直接面对市场。关键问题是:看您怎样面对,如何面对。
林如:想做一个完整的鉴赏史研究
在陈振濂老师的指导下,我作了百年的鉴赏史的研究。因为是在高校,不能像在博物馆看到很多书画的真迹。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明国的鉴赏史,想请教各位老师,如果要做一个完整的民国鉴赏史的研究有哪些需要做的。去年我在韩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也学习到了很多不同的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