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作品新拍卖纪录在纽约苏富比2017春拍“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现场诞生,其创作于1982年的《无题》以1.1亿美元成交。买下这件作品的正是日本藏家前泽友作,他也是去年豪掷重金以创纪录价格买下巴斯奎特作品的人。
事实上,日本的艺术品收藏已形成较成熟的完整体系,日本藏家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受到业界关注。除了大手笔购买高价艺术品的企业家,日本工薪阶层也涌现出许多国际知名的收藏家。正如工薪收藏家宫津大辅所言,艺术收藏并非是富有阶层专属的享受,最关键的还是靠人们去用心了解、感受艺术,用心爱艺术。
金融大鳄的艺术版图
上世纪80年代,富有的日本企业和金融家大肆收购西方艺术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1990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都落入了日本买家之手,并在日本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于印象派的全民追捧,这也为日后印象派作品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的经济神话随着股市楼市的大崩盘而破灭后,一些濒临破产的日本买家开始甩卖手中的印象派藏品。不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那些被日本藏家以高价买回的西方艺术品,今天仍旧位于交易价格最贵的艺术品之列。
这场泡沫后,日本也不是没有收获,日本人由此也对西方的艺术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知,并由此诞生了新一代的年轻收藏家,他们正逐渐成为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主力军。这其中就有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以及靠电子商务起家的前泽友作。
前泽友作曾经当过一名摇滚乐手,他在1998年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Start Today,又在2004年成立了在线零售公司、潮牌网站Zozotown。2016年5月,这位线上零售大亨在同一场拍卖会上拍下了理查德·普林斯的《逃跑的护士》、杰夫·昆斯的《龙虾》、亚历山大·考尔德的《Sumac 17》(1955),以及布鲁斯·瑙曼的《Eat War》(1986)等,总共花费8130万美元。
前泽友作在艺术上的热情不仅体现于收藏,他还在东京创办了当代艺术基金会,致力于推广和帮助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和音乐人,它同时也会举行当代艺术展等公共文化活动。
工薪阶层的艺术理想
除了企业家,日本的平民收藏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借鉴作用。如银行职员黑河内俊、工薪族宫津大辅等,他们用几十年的点滴累积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典藏,还真正见证了一批艺术家的崛起。
银行职员黑河内俊是奈良美智的铁杆粉丝。他从薪水里左支右绌地省钱来买画,为此甚至极少外出就餐、添置新衣服。刚开始收藏时,黑河内俊曾经省下6个月的午餐费,来购买一幅奈良美智的作品。就这样,这位平凡的上班族购藏了奈良美智从1988年至2006年的很多作品,除了纸上绘画、版画外,还有玩具公仔及腕表、滑板等限量品。他靠薪水和零用钱买到的31件奈良美智作品,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超过52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另一位平民收藏家宫津大辅,则对草间弥生的作品情有独钟。他在大学时第一次看到草间弥生的作品展览,便有种置身宇宙空间的非凡感觉。他没想到一个与自己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能对他内心产生如此大的震撼。毕业工作后,宫津大辅立刻想到购买草间弥生的作品。他在一家画廊找到一张小尺幅的作品,当时草间弥生还是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不高,但对于就职广告公司的宫津大辅而言,却不是一个小数目,需要3个月的工资加上两个季度的奖金,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
迈出第一步后,宫津大辅产生了更强烈的收藏欲望。“不知道你们那儿有没有比较小件的作品?最好是上班族能买得起的。”宫津大辅给画廊打电话时总会这样问。在他的收藏中,超过100万日元的高价作品寥寥无几。然而若遇到一件他非常喜欢的作品,他宁愿“透支”也要留下来。
与黑河内俊不同,宫津大辅从来没有出售过个人藏品。而且,他为宇治野和宗辉两位艺术家举办了两次展览,相关的场所租赁和人员雇佣都是他个人支付。宫津大辅表示,他也无意建立自己的美术馆,如果能够安度晚年,他会捐献自己的收藏品给爱护他们的美术馆,无论任何国家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