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家显得外行
中国的艺术品合法地被西方藏家买走,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国的艺术品投资者们究竟是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估中国的艺术品。现在的中国艺术品投资者群体并非缺乏经济实力,而是缺乏鉴赏力,在内行的西方收藏家面前,显得如此外行和粗浅。
屡创高价滑稽现象
如今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由于国内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大力追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屡屡创下了数百万元、上千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价格纪录。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明代大家的精品卖不过当代名家这样的滑稽现象,却让人不能不感到遗憾。本次北京拍卖会上,有多位不知今后能否名留青史的中年油画家和国画家,他们的平常之作被拍到了数百万元,而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一件精品才卖了100万元。
西方买家颇具眼光
石涛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其绘画创作与艺术理论,影响深远。这次由海外藏家委托国内拍卖行拍卖的这幅《莲社图》,堪称是石涛最耗心血、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专业人士事前以为《莲社图》的成交价格最保守也应在1500万元以上,不料在这么低的价位中国投资收藏者就放弃了。同场拍卖会上两件最为重量级的古画均为西方买家买走。另一件是明代赵左的山水长卷,画得极其繁密,堪称“千山万水”集于一卷,成交价是1100万元。一位业内人士说,画到如此程度的长卷,如果是当代画家陆俨少的作品,价格恐怕也不止此数。
不惜高价志在必得
对待中国艺术品和古董,中国投资收藏者的兴趣点似乎与西方收藏家不同。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几乎都集中在近现代和当代的艺术作品以及明清官窑瓷器。而西方资深收藏家和博物馆则把眼光紧紧盯住那些重量级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和高古的名窑佳瓷,不惜高价,志在必得。
深入研究选定方向
西方的收藏家比较重视艺术史,他们善于衡量艺术家或者某件艺术品和古董在历史上的地位。西方收藏家注重选定一个收藏方向,并深入研究下去,往往成为这个领域的内行甚至权威。而目前活跃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所谓“收藏家”群体,大多出于投资的目的,缺乏对历史和学术的尊重,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暴发户和炒家们凭自己粗鄙的审美趣味来选择艺术品,财大气粗,兴风作浪。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专业领域的了解,碰到疑惑也不知该从哪里获得权威可靠的资讯,只好向一些一知半解的“行家”求教,道听途说,左右摇摆,实际上是错失投资良机,并不会赢大利。
当作股票盲目炒作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机者认为炒作是万能的,艺术品可以像股票那样来炒。殊不知,艺术品投资领域,知识就是财富,无知意味风险。正是由于缺乏对艺术发展史的了解,缺乏艺术鉴赏力和评估能力,中国的投资者屡屡落后于西方同道。
当中国的投资者醒过来时,西方同道则将他们当初廉价买进的中国艺术品卖还给中国人,赚得不亦乐乎。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顶级的中国艺术品和古董,一旦落入西方大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豪门”,就很难再等到它被放回市场的机会了。有志向的中国收藏家真该潜下心来,补补历史文化课和鉴赏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