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就是,因市场来购买艺术品,而非因为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审美趋向来购买艺术品,于是乎,“名头”效应在市场中显得举足轻重,“名头”的招牌符号价值超越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与尤伦斯平仓中国当代艺术,淡出中国艺术市场相反,国内艺术投资资本正在不断升级、集中,新艺术基金的频繁设立,似乎意味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买方出法点,从个人喜好收藏,转向为团体-趋势审美,或者说是团体意识形态的确立。
如果是这样,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新的艺术思想和作品体系,更容易或更可能得到资金的关注,从而从其底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第二、市场内除超高价艺术品外的商品购买,将会变的更加理性,毕竟基金不仅代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价值认可体系,也为整个市场的趋势,设定了一套更复杂的,高于感情意愿和个体经验的估值体系。
然而这一切必须确认两个前提,专业性和长期趋势性。专业性取决于深度鉴别能力,或者对文化趋势超乎时代的判断,长期趋势性决定了艺术投资虽然可以在短线做“捡漏”式的操作,但毕竟毕竟艺术品的交易方式和估值敏感度要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产品,同时文化周期的循环也远远长于经济周期的循环,同时带有相当程度的偶发性。
由此看来,其实艺术品投资虽然具有“增值”理念,但并不等同于“金融投资”的概念,无论从其是否具有大量同质商品,且同质商品要具有频繁的交易量,还是从价格的群体认可度来看,艺术品市场一大特征在于,价格并非只有市场才能决定,而是个人喜好与市场互动的共同结果,很多时候,个人喜好的作用要远远高过市场作用。
然而正如A股市场不仅常年拥有独立行情,并且超高市盈率股票常能屡屡创造股价奇迹一样,资金往往能通过其霸道的嗅觉在本土寻找到逐利的空间,并且以其特有的山寨方式,创造价格的空中楼阁。即使生活必需品也成为资金的推高目标,更何况被称之为第三投资方向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