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有几条消息,都是和政府管理艺术品市场有关的。一则是说文化部已经启动了《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据说已明确画廊经纪、拍卖交易、展览展销、艺术品进出口等管理制度框架,今年将进行艺术品鉴定试点,要对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实行准入制度等等。二则是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出关于发布《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的通知,规定吴冠中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关山月、陈逸飞的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启功、于希宁等21位书画家的代表作不准出境,理由是“为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加强管理”。
说实话,我担心这是政府文化文物部门又要设立新的审批、准入、限制门槛等规定,因为这是很多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乃至民间人士最习惯的思维定势,一旦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点动静乃至不良现象,立马条件反射,就想到政府要加强管制。但是,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证明,艺术品市场如今的活跃是越来越宽松自由的市场交易促成的,即便有问题,也可以通过现有法律来制衡,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引导,更重要的是,竞争会让人们更加注意企业品牌和交易诚信。也因此,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前在中外记者会上才会表示,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这个决心如果真的推行下去,会给企业、个人松绑不少。
目前政府存在太多繁琐、过时的审批制度,一方面在限制人们更加自由的创业、交易,另一方面则为官员的寻租牟利制造了诸多空间。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活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减少、限制公权力对私权、私人财产的限制、干涉乃至剥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比如文物局限制文物艺术品出境,其实质也是一种审批,这会影响拥有吴冠中作品的大陆持有人带出国去展示欣赏,或向海外销售作品,相应的,也会给涉及这些作品的拍卖行、画廊的生意。政府轻易就用公共政策限制民众自由处置资产的权利,这是应该警惕的。
其次,如何“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是有各种解决方案和思路的,尤其是对于可移动性比较强、适合家庭收藏的现当代书画艺术品。在我看来,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指引就是最好的保护。以前谁家里有张画什么的,随便挂、随便扔,但这些年的拍卖会让大家都知道了艺术品很值钱,所以保护维护的意识都很高。更进一步,我觉得这些艺术品是否存在于国内就好,也是值得探讨的。吴冠中的作品我也挺欣赏,我觉得如果外国人愿意花几百万几千万买回家或者存博物馆,一定也会好好保存着,并展示给各界亲朋好友。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去了,实际上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这种经济利益带动的“文化品牌走出去”是最有力量的。
最后,我还想说的一点是,民众也不要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全寄托在政府身上了。其实更多时候,政府别胡折腾就是对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早的有“文革”的“破四旧”,近的有城市改造运动中的大拆大建,都是政府、官员亲自出马或纵容各种力量大肆破坏文化遗产的表现。相对而言,私人收藏者最多是有意无意地破坏自己持有的藏品,手是伸不到别人家里的。
所以,政府要管理艺术品市场,最大的功劳就是能不管的尽量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