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信托
是指委托人将其持有的资金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该资金投资于艺术品市场,并由受托人具体负责艺术品投资事务,通过艺术品投资组合,在尽可能地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投资者提供分享艺术品价值增长的收益。
一篇《到期仅兑付一成本金 杏石盛世艺术品基金投向成疑》的报道,让老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2011年,他花300万元买了一只期限为3年的艺术品信托,今年9月将是到期分红的日子。而铺天盖地的各种艺术品信托出事的消息,让老段焦虑不已。3年前风风火火的艺术品投资,在今天成了烫手的山芋。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5月,李小姐于东莞东城区星河支行购买了一款名为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艺术品私募基金的产品,期限为2+1年。今年5月到期后,普遍只拿回本金的约10%,并且3年的投资收益全部未支付。
老段不懂金融,十几年的投资经验是跟风而上,而股市、房产都没有让他失望。当他关注到艺术品信托可以年赚20%以上的时候,就将资产投向了这个闪烁着金光的新兴领域。
艺术品信托从何而来
老段是看了关于民生银行的艺术品投资产品的报道后,才决定要投资这个领域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的介绍中,从拍卖市场的数据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2007年到2009年间,通过交易岳敏君、张晓刚、刘野等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了25.5%的理财收益率。第一只基金真金白银地赚到了钱,这种优雅的赚钱方式吸引了老段。
“怎么能光看这个收益率呢!”有人慨叹。艺术品投资有它的规律,老段看看一直上涨的交易数字,就买了艺术品基金产品,这艺术品里的水有多深,他是一点也不知道啊!
咱们看看艺术品市场是怎么火起来的。
2008年前,中国经济10年高速增长,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也水涨船高,在2005年前后实现了跳跃性的增长。从雅昌艺术网的拍卖纪录可以看出,艺术品市场从2002年到2005年平稳上升,2005年当代艺术F4的拍卖纪录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神话。同样在2005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刘小东的组画《十八罗汉》以50万美金的高价被“蓝马克”基金买走。这个出价震惊了当时的艺术界。那一年,刘小东大型的油画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也只在2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从2002到2009年,艺术品市场持续7年的走高和个别艺术家缔造的市场神话,促成了人们对艺术品市场发展形势的乐观判断,同时也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
2010年,中国书画更是热火朝天。拍卖场上,各种亿元书画层出不穷,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各种喧嚣和冲动汇集到一起,很多人坚信,艺术品牛市只是刚刚开始,中国书画单件拍品即将迎来“十亿元时代”。
随着拍卖场上不断产生高价艺术品,艺术品信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度风生水起。
2009年6月18日,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首款艺术品信托产品以后,中国艺术品信托市场从无到有地迅速蓬勃发展。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信托公司共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45款,比2010年增加35款,增长幅度达350%。2011年艺术品信托发行规模为550075.5万元,而2010年度发行规模仅为75750万元,同比增长626.17%。由此可以看出,2011年是艺术品信托快速发展的一年。
产品数量和发行规模大幅度缩减
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艺术品信托很快在2012年至2013年遇到了拐点。
2012年共有12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34款,融资规模为334634万元。与2011年相比,产品数量减少了11款,环比下降22.73%;发行规模环比下降39.5%,下降幅度较大。进入2013年,艺术品信托不仅发行规模下滑,参与机构也锐减。用益信托工作室曾于2011年、2012年连续发布季度艺术品信托市场报告,然而2013年以后,该工作室暂停了对艺术品信托的数据收集。用益信托一位工作人员就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产品太少,从2013年起,不再编制相关的市场报告。
前文中提到的到期仅兑付一成本金的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资中心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就正好卡在了这个不景气的年头上。像这款基金一样,遇到艺术品市场高价买入、低价到期的信托产品并非孤案。2011年55亿元规模的信托投资,几乎都面临过到期兑付的困境。
不过,比这个问题更糟糕的是,有些公司拿着这部分资金做了它用。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钱没买成艺术品,也许不存在高买低卖。艺术品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马学东指出艺术品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艺术品基金管理并不规范,基金管理不透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起人可能借着艺术品的名义筹资,拿着这笔钱去投资其他行业,最后拿来兑付和分红。”
据坊间传闻,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便有一部分投资到房地产领域。
听到这样的消息,老段回忆起这3年里并没有收到基金运营的任何报告。当然,“非凡理财”是从中赚了钱的,而自己买的这只信托到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让他焦虑不已。
艺术品投资人朱小钧指出:“艺术品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还特别不成熟,不管是从业人员水平,还是相关政策、运营方法,都不成熟。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一个艺术品基金规范运营所需要的成本。从拍卖公司买入、卖出作品,共需要缴纳30%左右的拍卖佣金,加上卖掉作品需要付出的增值税17%,这就将近有50%的成本是需要支出给外界的。再加上人力成本,需要让一件作品在两三年之内实现翻倍的升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挨过兑付危机 投资者仍然迷茫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2011年、2012年市场高潮时期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信托资金,在这一年面临着一场兑付危机。
业内流传的一个数据是,2013年至少30多亿元的艺术品信托产品面临到期兑付困难,最后虽然通过刚性兑付或延期兑付化解了危机,但仍让投资人和机构心有余悸。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地产商王耀辉所控制的公司于2010-2011年期间发行了8.7亿元的艺术品信托,其中有一款豪圈4.5亿元的信托资金,就是以之前4.368亿元拍到的黄庭坚《砥柱铭》为抵押品的。据了解,随着王耀辉的被调查,相关信托资金已到期兑付,坊间相传,是王耀辉变卖了北京剩余的几亩地,才得以兑付的。
就算挨过了2013年这一波的集中兑付危机,但是,投资者对中国艺术品信托的热情并未恢复。中国艺术品信托市场的不规范、交易的不明朗、虚假炒作等不成熟的表现,让投资者不由感叹,这里头“水太浑”,购买艺术品信托让他们左右为难。
老段感慨:“都说玩艺术,这艺术可不是好玩的!”
确实,如果看看国外艺术品基金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世界上成功的艺术品基金持有作品大多在7年以上。教科书级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设计时间为25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0年前后才卖掉所有收藏作品,官方公布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1.3%。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实现盈利,这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个整合了强大团队的合力运作的结果。
中国艺术品信托在萌发的初期,赶上了宏观经济的大发展期,而在艺术品泡沫破裂的前夜大量发行基金产品,造成今天难以兑现的困境。严格地说,中国艺术品信托并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而2011年集中喷涌的艺术品基金洪潮,到今天成了定时炸弹。想分享艺术品投资这块蛋糕,似乎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