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写意画第一次获奖,而以工笔负盛名。但是,为什么现在又开始了写意画的创作?
何家英: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在于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我画工笔画是因为我要表达的内容需要用工笔去表达,所以我用工笔去表达;我画写意是因为我要表达的内容能够用写意来表达,所以我尽量用写意来表达。
工笔画几乎是加法,是可以积累的,它可以用来制作一些东西。而写意画的难度特别大。
但是,我想中国画还应该是写意的,写意是艺术里的最高境界。工笔画也不能仅以工笔为能事,工笔画应该有写意精神,一个画家也不可能仅停留在工笔画上。将工笔变成写意,这个语言变化过程是十分困难的。不过,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的文人画。文人画造就了一个高品位的水墨语言,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中最高级的东西是在文人画里面。它们这些笔墨关系会对我们的人物画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记者:现在,你的写意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超工笔的可能吗?
何家英:我的写意画虽然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还没有达到一个特别高的水平,也没有超越工笔。我认为,我虽然在画写意,但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写意的状态,不过,我会努力的。我开始是想用写意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的,但是因为在艺术的认识上以及绘画的功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能很好的表达,所以我选择了工笔。但今后我一定要在写意上有所突破,相信以后我会在写意上作出点成绩
何家英:说我城市题材好于农村题材,那是你的认识,是个人观点的不同。其实,更多的人认为我城市题材的作品没有好过《十九秋》的。并不是我生活在城市,我以城市题材为内容的作品就好过其他题材的作品。作品的好坏在它的内涵,这个内涵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就拿《十九秋》说吧。在葛洲坝写生的时候,我就想刻画一个女孩子,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画一些野菊花,非常有性格的。后来,在农村看到柿子树叶,又想画一个被柿子树叶遮挡的女孩子。我搜集了很多素材,所以说,《十九秋》的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形象,不是一个特定的人,是一个在我脑子里酝酿很久的、有一双单眼皮的中国农村的女孩子。这张画画起来非常的难,因为,农村的衣服用长线条很不好表现,基本上都是短线条,这在工笔是很难的,为了很好地表现一个线条,比如她弯下腰捡叶子,我就天天去观察,拍照、速写。人物完成后,我又用柿子树叶营造画面整体氛围。原想把她置于一个被树叶遮挡的空间,人好像是从后面走过来一样,意境很好,但是,如果这样,画面上的长线条就有没有了。最后,确定把树干放前面,人感觉是从树干后走出来。
《十九秋》是我二三年的积累、体会和感受,是我长时间积累后的爆发,积累的时间长,底气足,素材丰富。为了画好柿子树,我在河北涉县,对着柿子树干、树叶写生。
画《秋冥》是先有的场景。那是我带学生去张家口地区写生,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蓝天、白桦树,心里有了一种感受,有了一个框架。于是我就去搜集人物素材,很长时间没有合适的,我曾经画过一张写意的,抱着腿、坐在那里。根据这张画,拍了几张照片,才找到感觉。后来又画了很多速写,补充这个素材,才把人物和场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确实一直都很喜欢他的画,去美术馆看画展,看到了何家英的画,是最大的惊喜,(惊喜之一呵呵,还有吴冠中呢,我给S君发短信说:哈哈哈哈哈哈还有吴冠中,他回说看到吴冠中让你那么高兴?嘻嘻,难得我也豪放一次啦)
对何家英最初的印象,是酸葡萄,那是已经成为了美院学生工笔人物画的范本的。技巧方面,我不想多说,也不是很懂得。我只觉得,技艺到了一定程度,它只是为内心情绪和观念思想服务的工具,真正的高手是运用自如而达化境,你看不出来有玩弄技巧的痕迹,只觉得纯乎天成。何家英的早期作品,虽然还不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他画内的气息,他胸中的情感意绪是饱满充实的,所以他无论怎样运用技巧,你都觉得他使用的语言是恰当的,再精细都不过分。而他的画之所以可以成为教材,也是因为他的语言的平实中正,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都觉得恰当,但又不能不叹服,他是在一种别人都能理解的方向上走到了极致,纯的极致,美的极致,和诗意的极致。
但是,这次看到的何家英,只有一幅作品是他的早期风格,就是跳芭蕾舞的《少女》。其他的如蕉苑品茗,醉眠花荫香满衣,圣水湖畔,花落东君,都是小写意。他的改变当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只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看他的作品真迹而不是画册,所受的触动特别明显。
怎样的变革才是合适的才是成功的才是有后发力的,这恐怕是艺术领域中所有的具备悠久传统的门类都要苦苦求索的命题。我所研究的新诗也是一样,书法,戏曲,国画,等等。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了。我们还是只说何家英,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说,似乎意义真的不同。我看到的几幅作品都是近作,网站上找不到相应的图片,只有这一幅,蕉苑品茗。其实这里运用了太多的包含了传统文化内涵以至于近乎符号化的要素,茶,芭蕉,竹椅,但少女的装束不再是宽袍大袖,云髻高耸,她是很现代的女孩子,但这不妨碍她坐在芭蕉丛下,独品香茗。整个画面气氛很和谐,但这似乎是一个画家的童话,他希望看到这样的融合,现代和传统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许只能存在于他的心中呢。圣水湖畔是另一种题材,我很喜欢,在荒原的湖畔,少女与自然,两种不同的生命力的展示,对我们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冲击和添补空虚呢。
人的思维真的是很奇怪,我本来想写的是赞许,赞许他的探索与改变。但是写来写去却充满了疑问。但是要承认,以前画少女和酸葡萄的何家英心里是单纯的,但是他现在矛盾了,他把他的矛盾呈现给了我们。
不过,何家英才五十岁呢,国画家的五十岁,正当盛年。我们有理由期待--
春天的女孩应该是活泼浪漫,冬天则是安恬娴静,夏天的女子是热情奔放,到了秋天,这是美丽的季节,少女经历了人生,则变得温情如水而怀肠绵绵。不经地,我翻开了何家英的工笔,《秋冥》图是自己百看不厌一幅工笔人物画,看着这张画,我始终惊叹,少女原来这么美,仿佛在浸润着秋的淡思。
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位天津美术学院的国画大师何家英的工笔,他的作品《十九秋》、《山地》、《朝·露·桑》等让自己常赞叹不已。何家英是位有着扎实写实功底,又具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一位大师,他的绘画造形准确,人物性格传神,风格细腻而不烦琐,是自己喜爱画家中作风最严瑾,功底最扎实的一位。据说何家英所绘工笔人物作品不多,但是他所画的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他从绘画的构思及画草图、底稿都经层层修改才算定稿,而后才一丝不拘画正稿。据说何家英为完成作品,常几月或经年醉心于描绘着色,又常常把画布洗了又填色,层层敷染,而使人物环境缓缓托出。画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与灵思都凝在作品上,使绘画炫然而极富生命气韵。
何家英擅长描绘女性,从乡村少女、脱俗的学生到中年妇女,无不刻画传神入微。秋冥图描绘的就是一位少女,他以自己的学生为描绘对象,并为她的天生丽质而触发了创作的灵感。画家开始反复构思作品的底稿,无数次的修改,终于完成了铅笔画稿。从底稿中自己已经开始惊叹,这几乎已经是件完美的作品了,精确的线条,淡淡而生动的渲染烘托出神韵,极微细致的毛衣刻画几乎是成品,头发、手指无不作了精心处理。于是画家开始正稿的起笔。画家对这件作品顷注了心力和神思,几乎对作品中第一细小之处都从不疏忽。最让人惊叹的是画家对毛衣的刻画,他用白颜料调开后,几乎如一针一线地织上去,把毛衣质理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前前后后,有条有理,轻重得宜,活泼而不死板,堪称一绝,使毛衣的质感跃然于绢上,非常好地拱托了少女的气质。
娟质娴淑,美目微眺,一位清纯可爱的少女翩然浮出。女陔蜷身安静地坐在白桦林里,双手安闲交叠放于膝上,头微侧而轻依屈膝而枕靠手背,短短的秀发微掩着俊脸,嘴角轻含,眼如带波,似有所思所忆。少女穿白色宽松的毛衣,配上质地柔和飘垂的长裙,一身素白,与黄褐色的反毛皮鞋相映,简洁而素雅,描绘出少女气质清丽而高雅。画家对齐齐的短发及发夹作了精到的描绘及精心安排,服饰、身体动作的轻柔变化,使整个画面轻驰得度。穿着的素白与背景的澄蓝,映出少女美丽的天空。人物似乎不加修饰,而流露出原始的清质,几分稚气、几分恬静,樱红的嘴与白晰泛红的肤色,端庄而美丽,俨然是东方美神。她坐在草地小憩,呼吸秋的气息,带回纯真而幻想。
秋天无疑是有魅力的时节,而画中的少女却使整个季节妩媚而清新。这样一件令人心动的作品,能与蒙娜丽莎相形而各具风采,美哉,令人神往。
当代工笔人物大家何家英的艺术成就不必赘言,有他363万成交的《四季美人图》作品可以证明,这个价位在当代艺术家中显然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高度;而这种成绩的得来,与何家英的广泛吸收传统菁华的努力实践是分不开的。如此幅《梧桐秋雨》,作品名系化用杂剧《梧桐雨》名而来,其中可见深意,但并不道破;题跋中解释却极尽婉转,言:“八一年初秋曽赴山西写生,有秋雨洒洒,甚感初凉。逢村童着成人装以遮寒凉,稚呆呆令人怜爱。小院梧桐噼啪作响,好一曲园田诗意。”此为立意之妙。又以技法言之。何家英自言曰:“试以任伯年笔法作《梧桐秋雨》图。此为初稿,十八年后见此图既感亲切,亦觉汗颜。”亲切者,自是与所创作者久别重逢;汗颜者,不外乎言所作不尽如己意或竟被误读也。本幅中,稚童神情点染,梧桐枝叶勾划,皆出任小楼,而面目宛然在焉。不由人不佩服艺术家大本领。
心语
凝眸中,分明泛着愁绪,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微郁;是欲爱又无寄托的烦恼;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少女心事是婉妙的,不得说,惟有静默于神前作内心的独白。
她托腮凝睇,目光没有焦点,好像望得好远却又落在很近。其实也许什么也没看到,只是内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田;甚或干脆空茫一片,什么也没有看,什么也没想。 若云
当世事充满纷扰与喧嚣,宁静幽雅的图画便如林间池水、天上浮云、空谷中的薄雾、一曲幽怨的排萧,悠悠地萦绕耳际,又柔柔地抚慰心田,这种感觉真好!
米脂婆姨
女子白皙的脸庞流露出的清纯质朴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这是一息幅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子君
黑白交织的色彩,使整幅图显得既素雅又清爽。只是画中的人啊,你在想什么?那双沧桑的眼睛,是在诉说黄昏的寂寞吗?
初次接触工笔人物画就是先临摹何家英老师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让我初次喜欢上了工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自己喜欢并且崇拜的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和慢慢欣赏了
最后贴上偶最喜欢的导师何家英老师的相片,呵呵``当初先看到画册的时候见到名字还以为是位女老师,真的是很意外```不过老师也长的很工笔的气质
关于中国画功力与内蕴的辩证思考 功力
-、功力 从大处说,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壮大及事物的矛盾双方互相转化都离不开时间过程中量化积累的渐变。尽管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人为地“营造”空间“打破”时序使夏蔬冬长,但却不能使菜蔬朝种夕收。即不能无限地缩短其由量及质渐变发展的时程。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的绘画艺术,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运动形式,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一事物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绘画中,人们习惯把习艺练术的实践过程及这一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称之为“功力”或“功夫”。 基本功的训练是一切传统艺术所共同遵循的修习大道。也是艺术家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艺术上由生而熟、由低至高、由简及繁都不能脱离基本功的认真刻苦的修习与训练这一过程。然而,笔者以为,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基本功的修炼只是画家的“内功”。即画家单方面的技术技法修养而已。一般是指绘画作品中表现可视形象即“笔墨形迹”方面的技能与手段,诸如对勾线、造型、着色、构图等有机因素的掌握与运用的熟练程度及达到的水平而言,其主要功能在于塑造形象、构成画面。是绘画作品艺术语言方面的修炼。而要使绘画作品“万象毕尽”、“尚其骨气”(唐·张彦远《论画六法》),进一步达到“神完气足”、“气韵生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饱含内蕴,则同时更要注重“外功”的化育滋养才行。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已经走上了以高度的形式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蕴为价值取向的艺术道路,从而使作品中的人格精神旨趣成为衡量作品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画家在熟练掌握和发挥笔墨的基本造型功能之外,进一步发掘它的“传神”、“传情”、“表意”等诸多潜在功能,使作品注入更多精神意趣方面的内涵和信息,提高扩大作品精神意蕴方面的品位和容量才行。 所谓“人格精神旨趣”是指人的道德观念、文化思想、审美趣味等精神意识方面的修养而言,即我们所说的“外功”。它取决于画家对自然界、社会、生恬的认识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画家综合素质中的关键因素,决定着画家的品格高低。古人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的说法。由此可见,画家在技术技法之外的“人品修养”对于作品审美品位的高低来说是个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提高作品的品位,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外功”的修习和涵养才行。
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画家“内功”和“外功”完美统一的整体展现,是精神和技法的完美整合。“内功”首先奠定了“外功”注入与发挥的基础,“外功”在作用于“内功”的同时,通过“内功”得以展现,而“内功”则在“外功”的作用下进而升华。如是往复,内外功的不断互相作用、互相提高使画艺逐渐臻于妙境,这应该说是画家迈向成熟的惟一之路。 关于功夫的锤炼,古人有“熟能生巧,巧能生华”之说。这里的“巧”实指技术、技巧、技法即“内功”而言,全句是说基本功的修炼达到了精湛圆熟的境地,在运用与实践过程中进入了游刃有余随机运化的“无法”之妙境。画家在尽情泼洒自由发挥的境界中自然会使“精华”突现。而这里的精华实则是画家在长期内外功夫的修炼过程中所不断吸纳积聚的艺术能量。在画家性情意绪驱使的笔墨技巧的发挥中,通过精神与技法碰撞、激励所产生的火花得以释放。这里,基本功的渐变是关键,是根本。而外功——精神因素的驱动、升华是为条件,精彩之作品则是结果。当然,艺术家的“果实”在品质上也有优劣高低之分,这主要取决于画家的功力,(特别是外功的修养)即“能量”积聚的量与质的高低厚薄为依据。............
人有贤愚,技有巧拙,因此在功力的修炼中,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会产生“贤者”能,“愚者”拙的差异。这就需要“愚者”启动矛盾双方的相对独立性因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修炼实践过程中渐变量化的“强度”、“频率”与“反复”,以促进功力的转化过程。实践证明多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这就是“笨鸟先飞”的哲理依据。前人提出很多有关功夫修习上的劝勉之词,如“天道即勤”、“勤能补拙”,以及对苦学精神的赞誉,如“萤囊挂角”、“刺股悬梁”等故事,可以说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而隐然诠释了其中所包含的这一哲学理念。 通过对“功力”一词的全面诠释,可以看出“功力”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一是它的实践性;二是它的渐变性,亦即事物发展的时间性。这就决定了“功力”的修炼决非朝夕可成,瞬间可就的轻松过程。需要画家长期付出辛勤甚至痛苦的精力投入。由于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乃至需要画家倾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寻求探索。因此,有志向的艺术家首先应怀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精神境界,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奋争不懈,才有可能“独步阑珊”,登上艺术的颠峰。二、内蕴 观赏一幅画,无论作品大小繁简,除去题材内容之外,观者往往首先注重的是作品的内蕴是否丰富充盈。内蕴实际上已成为作品审美品格高低首要的无形品评标准了。 笔者以为内蕴是指绘画作品内中所积聚、蓄藏的精神气质性信息的透发与流露。亦即人们在观赏作品时对于作品笔墨形迹中所内含的气韵、境界、情趣、品味等各种审美因素的感受与感知。尽管这种精神上的感受与感知因人的审美个性不同而会产生“仁”、“智”之差异,但这些信息的存在与含量应当是识者共所感知的。
应该说,中国画的内蕴是依存于笔墨形迹而生发的抽象性审美因素,其源生于作者全方位的功力修炼与涵养,是画家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升华的结果。时髦地说,作品中的内蕴是画家人格、学识、审美、趣味以及性情意趣的观照。
中国古代画家很早就提出了“传神”、“气韵生动”、“神韵”(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神气”等有关作品的内蕴之说,因而长期形成了“以形写神”(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神形兼备”和“以气韵求其画”(唐·张彦远《论画六法》)作为本体的指导性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并且数代不易,也从而从理论上确立了绘画形迹与内蕴的唯物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作为艺术语言的笔墨形迹是中国画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内蕴所包含的神、气、韵等众多审美因素的有机载体。没有形迹的依托,内蕴不过是句空话而已。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言以明。 古代画家虽然提出了所谓“以气韵求其画”、“遗貌取神”、“舍形求意”等创作方法,书法上也有“离形得似”之说,然都不过是在表现上对“形”的取精用宏而已(这里的“舍”实际上是去粗而求精,舍是为了更好地取)。一般来说,从简弃繁,所谓“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东坡集》后集卷九《书黄子思诗集后》),以最少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涵,作到笔简而意饶,集中张扬作品的感染力,从而使画面神采焕发,意韵丰盈,使作品留有更多精神上的回味余地,是艺术家们共所追求的理想的艺术境界。但是从简弃繁不是每个画家都能轻易达到的,没有严格的基本功的磨练,没有构筑笔墨形迹的高超技巧,没有广博丰富的画外功力修养,则“遗貌取神”、“以气韵求其画”终将成为画家力所不逮的憾事。
由是观之,内蕴源于功力,蕴于功力。可以说内蕴是内功——笔墨形迹的灵魂,是外功本质的显露。一句话,作品内蕴与功力的关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诠释,实质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形”与“神”,“刀刃”与“锋利”之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生发。所谓“形灭则神灭”,“形具而神生”。画家如果内功不具,形迹不生,内蕴自然无所寓托,而外功不具,徒有形似的作品则无论从其本身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来说都无疑与零相等。由是看来,作为一个画家无论内功、外功都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必修科目。
仔细审视,文人画之所以历来受人推祟的原因,就在于文人把自身的高品位的文化素养融冶于作品之中,因而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独立的审美个性。观赏文人画使人可体味和感受到其中所蕴籍的文学趣味、哲理内涵、精神意气、情感宣泄等精神意识方面的丰富内涵,“其意气所到之处”大都可取。但由于文人并非专职画家,因此不免在捕捉、塑造形象的功力上后天不足,文人们也自知这一缺憾,故避其所短,而扬其所长,其作品所选取的表现对象无非是梅兰竹菊、枯木顽石之类形简易为,挥洒适意的画材,这种做法笔者以为其为文人可,而为画家则不可。相反一些画家却由于自身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致使作品空陈形似,内涵贫弱;或一览无余,或俗而不雅,观之索然,缺乏艺术上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欣赏品位,当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
通过以上阐释,可以看出,内蕴一词是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抽象性说法,含有客观与主观上的丰富的包容性。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画家“内功”范畴所涉及的笔墨形迹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因素的展现与揭示,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对于表现对象形质(形体)本身具有的“神”、“气”、“韵”方面的表现与揭示。如表现人与物内在精神气质方面:人的憨厚、精明、优雅、威严、大方等。山的雄浑、苍莽、奇险,树的茂盛、葱茏,湖泊的恰淼、深沉等,以及走兽中大象的稳重,猴子的机敏等。 再有,揭示人物及其他动物内心心理世界方面则如:人的喜悦、忧郁、兴奋、气愤、羞涩等;鸟兽的警惕、惊恐、胆怯、欢快等。
二、对于客观物象(形质)“外美”因素的展现与揭示:如人物形象的丰满、健壮、高大、瘦小等;山峰的高峻、峭拔,树木的苍翠、萧疏、挺拔等。以及物象的柔嫩、轻薄、厚重、苍拙、刚硬等。 三、对于构筑作品的艺术语言——笔墨形迹本身具有的审美因素即形式感的表现:如线描的遒劲、委婉、流畅、圆润等;色彩的艳丽、鲜润、明亮、浑厚、浓郁、淡薄等;构图的稳定、轻巧、奇险、空灵等。
四、作品的材质与装潢本身具有的审美因素的展示如:细腻、粗犷、精致、整齐、对称等。 从主观方面来说,内蕴即指作品中所蕴藉的作者自身的精神意识方面的旨趣而言。亦即在作品中包含并反映出的作者道德观念的扬弃,文化智识的品位、审美爱好的境界及哲理思辨、诗情才艺、性情意趣、思绪联想、人生感悟等精神信息的伸张挥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内外功力修养上的水平高低和对人生与艺术的价值取向。 以上对于功力和内蕴的析理诠释,不过是笔者多年来从事绘画教学与创作实践中的一点感悟,今日整理刊发,意在求教于方家,抑或有裨于来者。
文章节选自本人 曹福泉<在水一方> > 著作《工笔花鸟画要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