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新华网做客新华访谈,就主持人提的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都能够一起来参与这场讨论。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9年是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也是美术界的盛会。首先请您简单谈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发展的脉络。文化部也组织了很多优秀的展览,比如说新中国60年美术展,还有一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展现,请您简单的梳理一下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发展的脉络。
[冯远]今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的美术也经历了60年这样的风雨里程,60年一甲子,我们今天来回顾这个60年中国美术走过的发展历程是可以做一番梳理研究工作的,这对我们未来美术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总结、展望和发展提高的文化促进作用。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中国美术承传图新》,这篇文章是作为一个基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以艺术家的角度对这个6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篇文章是8000字左右,所以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不能是具体的史的论述,对大体阶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新中国的美术前后经历了60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改革开放向世界开放了,我们转向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历史阶段,所以后30年基本是一个稳定的延续的过程。
[主持人]新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都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冯远]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应和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历史变迁而同步进行了,每个阶段都应和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和文化建设的大的目标所进行的。所以这60年来,中国的几代艺术家都通过他们的辛勤创作和智慧劳动为中国的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交出了一个美丽的答卷。我们可以把新中国成立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就象征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决定了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走向。
[冯远]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有一个简短的致辞,他说:因为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人民欢迎你们,革命需要你们,所以我们就欢迎你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是一个大会师,当时在这个会上大家共商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大事。还有一个就是采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创作为人民所欢迎的美术事业。那次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章程指导思想。
[冯远]经历了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持各种艺术观点的美术家们会聚在一起,他们通过50年代我国党领导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使他们的思念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聚变。当时美术界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出来,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主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画笔去反映大家的精神状态,相当多的文艺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都真心诚意的接受了党和人民的这种思想教育,从灵魂深处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的洗礼,也接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当时的各种面貌、各种思想主张和文艺现象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主持人]那个时候产生了哪些伟大的作品呢?
嘉宾讲述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
[冯远]那个时候的艺术家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样式来表现新中国成立的这种新气象,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在艺术的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当时新中国的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思想能够非常活跃的发表和交流过程,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愿望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的调动。
[冯远]后来我们就出现了一个左右摇摆的现象,比如说50年代后期,我们开展了反右斗争,使得一批艺术家们和知识分子受到了批判和打击。当时也是处于多种思想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后来60年代提出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来又颁布了关于当前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若是意见,使得文艺创作呈现出一个生机,当时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广大的文艺家们向生活学习,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在改造新中国绘画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聪明才智,出现了齐白石等艺术家们。
[冯远]陈之佛、傅抱石、关山月、赵望云、李可染的山水画,有原来的传统的技法方面加入了一种新的方法。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候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煤矿工人》等等,反映了那批艺术家们是真心诚意的歌颂新中国的成立和劳动人民的崭新的风貌。晁楣、李焕民的版画作品,雕刻画有潘鹤的艰苦岁月,包括刘开渠先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这个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理想的时代。蕴含着党和国家在群众中的推广方面做的很好,比如说杨柳青年画,木板年画,新年画等。在60年代的前期,整个美术界应该说是非常的活跃和繁荣的。
[主持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冯远]而且艺术家们都通过各自的艺术技巧找到了好的位置。1966年到1976年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须要提,我们应该给出一个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评价。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尽管处于一种极左思潮,比如说林彪、江青当时的政治集团,以一种特殊的历史阶段,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文化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来了伤害的。
[冯远]从政治上来说,对当时党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破坏是多少年以后我们才深刻认识的。对文化的破坏就在于把一些中外文化的精华全盘否定,把我们新中国前17年美术发展的一些优秀成果全盘否认了,更重要的是迫害了一批老艺术家们。他们推出了一个部队文艺座谈会记要对整个的文化艺术进行了全盘的否定、批判,当时的美术创作、教育、出版等等都停顿了下来。各级艺术家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被扫地出门,很多的知识分子被送去进行了劳动改造。
[冯远] 我们当时留下的就有八个样板戏,今天来看这些样板戏所能够达到的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但是这个艺术成果是被四人帮攫取了的,因为这些是广大艺术家们的结晶,被一些政治家所利用,甚至于总结出一批所谓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大全这样的极左的艺术作品。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的一概被打入另册。
尽管作那种历史时期,我觉得还有相当多的艺术家们还是保持着一种对于光明的理想的追求,和对于艺术的这种献身精神。那个时期,很多文艺家们的热情都被利用了,甚至是被政治愚弄。还有一些文艺家们因为缺乏政治鉴别力也受到了牵连,各种情况也比较复杂。相当多的艺术家们在还是保持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他们在高压的政策下面,对当时推行的“红光亮、高大全”的艺术态度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这个阶段过了以后,美术史就进入了宽松的阶段了。
[冯远]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的时候,艺术家们就有了一种自觉的抵制。1976年清明节,北京
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周恩来总理送行的时候,发出了彻底的批判四人帮,表达了一种呼唤春天到来的愿望。
[主持人]在美术圈子里有哪些代表呢?
[冯远]那个时期虽然这种极左的压力始终存在,但是在当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毛主席去安源》,还有一张宣传画《主席视察大江南北》,还有一张水粉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里前进》,这是能够体现文革提示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我们看到了历史所留下的痕迹,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批很好的作品,比如说油画家唐小名(音)的《永不休战》,陈毅飞(音)和魏景山(音)画的《开路先锋》,年画《红太阳暖光辉暖万代》,《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唐大希(音)的雕塑《海的女儿》等等。我觉得广大的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以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从他对当时提示历史时期的认识理解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主持人]这些作品在现在来看,在中国的美术史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冯远]是的。所以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我们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是保持一致的时候,艺术家是同路人,他也是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是劳动阶级的一分子,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真情实艺的反映了当时的状态。真诚的、朴实的、追求光明理想的东西和精妙的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任何时候艺术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
1978年四人帮覆灭以后,就出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教条、反对迷信的解放运动。
[主持人]听您今天一讲,我们对新中国的美术脉络非常清楚了。
[冯远]这30年应该是真正的百花齐放了。邓小平同志当时进一步强调了毛主席确立了双百方针,二维方向,他特意谈到了在文艺创作中要反对教条的,反对机械的。他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讨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文艺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的概念化倾向。要着重帮助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他的讲话非常的振奋人心,这个阶段60年代到80年代中间,经过了10年的禁锢,对于艺术家创作的概念还是有一些伤害,一些刻板的东西还是存在。
[冯远] 面临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全新的由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经济发展,文艺思想如何解放,当时文艺家也经过了思想转换的过程。当时出现了一批乡土美术,新兴花卉代表了一批艺术家解放思想,清算四人帮倒行逆施留下了对社会的破坏,这种意识是非常强的。后来文艺思想活跃以后,开始对艺术的风格、形式、内容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主持人]各个艺术流派都可以自由的发展。
[冯远]是的,当时的代表油画《为什么》,何东林的《春天开始苏醒》,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等。这都是人性的回归和思想的解放,人重新获得了尊重以后的艺术创作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了艺术作品中。
[主持人]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
[冯远]但是当时还有一幅傣族的《泼水节》,由于是裸体的受到了批判。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艺术家们重新获得了自主意识,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表现他们自己的作品。这无疑是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后来刘海送(音)、李可染、吴冠中等老艺术家就出现了,这批老艺术家们焕发了青春,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大大提高了。当时出现了《塔吉克新娘》《占领总统府》等好的作品。
主持人听取嘉宾讲述相关史实
[主持人]油画、国画和版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力是是不也不同了?油画是不是表达了很大的分量呢?
[冯远]中国画周思成画的《周总理和灾区人民》、《曹雪芹》以及版画《秋瑾》都受到了关注,在那个时期呈现了又一波繁荣的趋势。这个阶段中间还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总结一下的,一个是山河文学乡土美术的人性复归,还有就是80年代对外开放以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思逐渐影响到了我们。
[冯远]当时美术界思想非常的活跃,尤其是一批年轻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锐,艺术创作比较有勇气,而且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急切追赶国际潮流的愿望。当时各种文艺思潮被介绍到了中国来,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经历过文革这样一场历史浩劫以后。在文化交融、研究、学习的时候,很多的思想都是经过了碰撞,有一些年轻人提出了中国的艺术应该跟上现代的国际潮流。
他们认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化艺术现象,文艺观点的反叛来达到传统的推进促进,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来开展一种探索创新,甚至于把西方现代的某些艺术的理念、样式、风格等等,都被引进来,甚至于在某些创作的过程中套用一些绘画的表现技法等等。
[主持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由于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呢?
[冯远]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在我们突然封闭多少年以后,又经历过文革这种极左的历史阶段,突然打开了国门以后,各种文化的碰撞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当时的年轻人的愿望和出发点是有一种迫切的需要,虽然我们是在院校,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手的出版物。后来中国的美术界逐渐有条件,分期分批派出我们的教员去临摹作品,去考察访问,甚至建立工作室,后来的条件就越来越好了。这使得我们国内美术家在学习研究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古典艺术都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这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解、认识、吸收,客观上对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美术的发展现代转型和创新,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我今天更多的是肯定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今天研究学习,包括生吞活剥的把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但是如果认为仅仅是把西方的东西直接的搬。
[主持人]把西方的艺术经过一个学习沉淀,我们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冯远]是的。中国文化五千年的传统没有被割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需要保留的,注入一些现代的血清。还有一种就是研究西方现代的东西,了解他们发展生存的规律,把他们的有用的观念和艺术创作的样式、风格、理念吸收,真正的去粗取精,来创作出我们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真正现代性的艺术作品,才是我们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目标。
[主持人]冯主席给我们把新中国美术60周年的脉络基本理清了,从90年代后期到目前为止,由于网络的出现和媒体的现代化以后,对于图片、信息、样式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了。我们可以看到别的国家和民族是什么样的艺术,您觉得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
[冯远]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尤其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的财政投资逐年加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了这样国家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保护和有效的资金投入,使得我们现在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这后30年,情况越来越好了。可以说是纵向比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也许将来还会更好。最好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环境空前的宽松,中国的艺术走出去,国外的艺术家走进来,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尊重,不断推出了一些好的作品。
[冯远]1996年第六届全国文代会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也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鼓舞中国的文艺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讴歌这个时代,他认为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的号角。文化艺术作为提升文化素质和国民素养的要素,在今天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和层面。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八届全国文代会的讲话中,对文化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些希望,可以说我们经历的这30年是历史最好的阶段,出现了非常多的好作品。
[主持人]这个时期的作品就非常丰富了。
[冯远]推动了中国艺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走向了现代文化艺术转换时期,向着中国本土化、民族化和追求时代性、艺术性方面比较。接下来影象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在中国也蓬勃的发展起来,随着我们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创作的信息第一时间的了解,以及中国艺术家参加世界各国的商演,使得当代艺术的创造、研究、生产已经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有些新艺术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主持人]油画和国画在以前的年代占有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装置、影像、动漫、摄影都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您认为油画和国画会不会消亡呢?
[冯远]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可以用更多的媒介来进行创作,但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只占相对的比例,并没有取代绘画、雕刻等传统的艺术门类,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艺术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观念、风格和探索,远没有穷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国土,具有2000年历史的绘画雕刻艺术仍然具有庞大的艺术空间和民众需求,起码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绘画、雕塑是认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也在被中国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我认为,随着美术事业的发展,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它的发展的空间,都会拥有它爱好者和观众。
嘉宾回答网友提问
[主持人]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了,您怎么看这件事儿呢?
[冯远]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比较久远的国家,文化艺术的传承积淀比较丰厚,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咨询和媒体的快速发展,包括网络的发展,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和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早期的工业文明是不一样的历史时代。现代科技终将会影响文化艺术,并且对文化以后产生一个助推的作用。当代艺术反映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格观念。
所以在当代中国应该是几条路并行发展,互相都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绘画仍然有丰富大的市场,因为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当代艺术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课题,这中间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凭空生产出来的,是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不是由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冯远]我们也鼓励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应该下巩固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怎么走,也要关注世界艺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整个的实施过程中您功不可没。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很艰难,请您谈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初期策划和后期实施的简单情况。
[冯远]前不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告一段落,所有的美术成果向公众展示,引来了很多评论。应该说这件事情是一个政府行为,是艺术家的集体意志,是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起源应该是我在教育科技司的时候,作为一个美术学院出来的艺术家,我研读了中国的美术史以后有一个遗憾,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有大量的花鸟画的精品,但是很少有表现中国历史这种跌宕起伏的有分量的历史。他们应该记录着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题材,能够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
[冯远]我觉得中国的博物馆、中国的美术馆缺乏这块,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所需要的。其次,我国逐步富裕了,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修建博物馆、美术馆,但是我们拿什么陈列呢?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是必须的,传统美术作品是必须的,近100年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受尽屈辱,后来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改革开放30周年,到了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政治声望都提高了,我觉得中国的博物馆应该有一部分反映这百年历史的重大题材。从屈辱中奋起,从被压迫、被殖民地这样被奴役的民族成为一个逐步富裕的现代中国。
[冯远] 我想能不能把这个作为我们的课题,让画人物画的画家们带着研究的方向,带着主题性创作来完成这件事。当时中国美术馆要修二期新馆,我们就提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个项目得到了文化部、财政部、中宣部的支持,后来我们请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的学家们坐下来论证100个课题,实际上这100年能够入画的题材远远多余100件,但是作为工程一定要有一个限量。后来就从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神五航天飞船上天的整个历史事件。
[冯远] 经过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的批准,列入了创作计划,当时对整个工程的构想心里是没有底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大规模以政府主导的政府行为。而且国家财政拿出一个多亿的资金以购买的方式创作这批东西,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放到未来的美术馆新馆里面作用长期陈列。当时在美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相当多的艺术家来报名,我们通过了层层筛选,最后选拔了120多位作者参加。我当时也非常的感动,很多爱好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也都毛遂自荐,我们确定了创作的计划,资金的下拨,组织专家检查指导,草图观摩,切磋论证等等。整个工程的实施历时五年左右,现在者在进行全国巡展。
[主持人]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国家购买作品吧。
[冯远]其实在60年代也有一次,比如说当时的《开国大典》等。
[主持人]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主题性的创作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您能谈谈主题性创作在中国当下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吗?
[冯远]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说,任何题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有很多作品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可以简单到几篇非常漂亮的颜色等。我想“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几个功能是一般的绘画所达不到的。
[冯远] 一个文化大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需要,当代美术史需要一些有分量的大作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上所展示的形象需要有一大批文化艺术产品来确立他的文化形象。文化对外交流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有丰富的艺术技艺的东西,包括国外的游客们到了中国,到了北京来观看你的藏品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代表这个国家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宏大历史作品,肯定不能都是小作品。小作品不能代表全部,需要有一些精神主导,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分量的宏大历史作品。
[主持人]2009年的大事很多,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您认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哪些变化更新?请您谈谈全国美展在多元化艺术生态中的功能定位、文化使命及历史作用?
[冯远]我参加了多届美术作品展览,我国的美展每五年举办一届,我觉得这是中国保有历史最长,享有规模最高,具有规模最大的美术展示。据我了解,今年的全国美展是从全国近两万件作品,经过初选3000件作品入选,经过复选评选出了300件作品,这个数量和第十届持平,和以往相比,参展数量最大,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都是最多的。
[主持人]可以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应该是硕果累累了。
[冯远]是的。
[主持人]12月3日至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此次展览是这个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和精心的创作成果,首先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请您谈谈“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简单情况以及您的水墨人物画教学理念。
[冯远]这些年来,有好几个单位希望我能够去带博士生,培养当代比较优秀的画家。我是每天要上班的,毕竟人的精力有限,禁不住同学的再三邀请,我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小林(音)院长说同意带一届试试。我一直从事着专业创作,我觉得中国人物画遭遇了很多问题,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的精神指导下如何更加有效的反映当代人,改革开放和富裕了的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为这个时代定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间把握的可能不够严谨,所以造成了现在展览数量非常多,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也很活跃,但是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真正堪称力作的好的人物画是不多的。
[冯远]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们绘画扎实,但是他们还需要一个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其次,就是艺术眼力的提升,只有有了这个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创作。我后来就选了8个同学,走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以写实为基本创作手法,这8个学生代表了五六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样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也鞭策他们按照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我是很不客气的指出了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给他们的任务是读完十本书,完成好的作品,然后研究创作规律。
[冯远]我的中心命题是一个研究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在当代题材表现中拓展和运用的问题,人物化在造型规律与表现力的关系,解决好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我来做这个事情,有写问题我也没有解决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学生的要求,在他们创作道路上对有些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所以两年的时间不是很长,因为这些人都是在社会上小有名气的画家了,所以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就要求他们以创作为主,他们都比较努力。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就祝愿这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评论家把您的创作大致可分四类:一、历史主题性创作;二、抽象水墨实验;三、都市人物系列;四、古典诗意之作。可能学术界在关注您的历史主题性创作的同时,忽略了您的艺术中个人心性的表达,浓厚的古典情结、抽象的水墨世界的探索等等,您个人得艺术创作怎样做到如何丰富和多元。
[冯远]首先,原因和我原来在美术学院当老师很有关系,当老师需要一个宽的事业,需要多
方面的涉猎,需要对不同艺术观念、学术观点、流派风格技艺的深入认识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这个是对一个老师的要求。但是在创作期间我喜欢读历史,喜欢文学方面的读物。
[冯远]大家都知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实我关注的是近代历史,我关心历史是因为我看到了这百年中国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艰难,有一种由衷的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所有的成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付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吸引我去做的事情,我对现代纯粹这种抽象水墨,对传统技的修炼是希望从中找到中国笔墨语言的核心精华部分,看看能不能嫁接到我的历史题材上面。
[冯远]艺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传统艺术非常好,但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现代这种艺术流派纷呈,周期淘汰率在不断缩短的情况下,艺术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艺术,而且必须要亲身尝试一下。很多艺术家都在无限夸大自己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都没有错,但是他仅仅在一个点上。当在一个面上的时候,多种艺术的涉猎是对他艺术的完善和补充,至于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系列的绘画,是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新解读和爱好。因为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中承载着非常优美的东西。
[冯远]我最后的画就是要回到原点,关注当代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我也试图揭示现代人灵魂的另外一面和他的多样性。我笔下的是人的艺术,同时我也是艺术的人,希望通过我的艺术语言能够表现当代人,让这个“人”能够留下一个过目不忘的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一个任务。
[主持人]今天非常容幸请您给广大网友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对您的艺术创作我们也有了新的
了解,广大网友可以在12月3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冯主席学生们的作品。最后祝愿冯主席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取得新的成就,谢谢大家。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