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鉴赏基础知识

书法作品中的文字考订 上

书法作品中的文字考订分三个方面:1.避讳字,2.错讹字,3.文句中乖谬处、不通顺处。
讳字(避名讳的字)是一项历史考据学家的专门学问,这里不作细述,只谈谈在书法墨迹中(包括书法本身、绘画款题,以及各种题跋等)见到的一些问题和例子。
历代帝王以及他们的父祖(也有外戚——皇后家的上代,那是极少数)的名字,不准任何人(官、民)在行文书写中触及它,必须要“避讳”,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还有书写者避自己的父祖名讳,即“家讳”。
避讳,秦代已有。传世墨迹中现在所见,大致从唐代开始。唐宋二代都比较严格,不但本字要避讳,连同音字(嫌名)也要避讳。元代皇帝是蒙古人,他们的名字是蒙语译音,所以不避讳(程文海因武宗名海山而改称钜夫,那是极个别的)。明代又恢复避讳,但不太严格。清世祖名福临,满人初无所谓汉字讳,从圣祖玄烨开始又严格地避讳了。但明、清二代都不避“嫌名”(同音字)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1)缺笔。(2)改成同义字。如“纨扇“改“团扇”(宋讳,“嫌名讳”,“纨”与“桓”同音);“匡”改“辅”(“本讳”字,亦宋讳)。(3)明清因不避嫌名讳,因此有改成同音字的。如“元”改“原”(画家赵元入明后改名为“原”),“弘”改“宏”(清讳,画家弘仁乾隆以后的书刊中都改为宏仁),等等。依据避讳字鉴别,有时确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一卷黄庭坚正书《千字文》,写得很有些“貌似”,但因其中一个“慎”字(南宋孝宗名)避了讳,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南宋人仿书,等等。
此外举两个特例:一、传宋高宗赵构临唐虞世南《千字文》,旧称唐虞世南书《千字文》,因是临唐人书,所以其中唐讳一仍其旧,宋讳倒反而不避。如果不从书法风格上来区别,只死扣避讳相合这一点,就要真以为是
唐人墨迹了。二、宋无名氏书《景福殿赋》卷,旧称为唐孙过庭书,但其中北宋讳“曙”字、“让”字,南宋讳“构”字都缺笔,而唐讳“渊”字未讳,只“民”字又改书同义字“人”字。大概是当时此文从唐代抄本上录下,没有把唐讳字改正过来的缘故。或曰行文不讳,此也有可能。
至于应避讳而不避,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大都是无心遗漏了的。碰到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认为是伪本。例如:北宋苏轼书《民师帖》,未避“玄”字宋讳;宋摹顾恺之《洛神赋》上书文,避“曙”而未避“玄”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未避“敬”讳字。按:宋代为了避此“宣祖”嫌名讳,把镜子改称为“照子”,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了,但偏偏他家云扔在行文时把它遗忘了。宋绍兴二十三年御书院行书《千文》册,《石渠宝笈初编》误定为宋高宗书,其中应讳未讳的有“垣”、“垢”(恒、构的嫌名)及“朗”三字,此册本来讳嫌名特多,却又把这几个字遗漏了。以上各件书画,从本身及其他方面来证断,都应是真宋迹无疑,但在讳笔上都有失误。类似的情况,所见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
有些官方明定可以不讳的条例,如:双名不讳,已祧(五世以上的皇帝祖宗)不讳,等等。但一些书写者为了加倍讨好君主,还是照避。例如唐讳中的“世民”字,仍大都避去。已祧不讳,信守的更少。
在旧社会中,有一种迷信思想,认为作坏事会受“阴司”的谴责,降给祸殃;但有些人为了追求私利,又不肯不做坏事,于是在“避讳”字方面,有时也反映出这种可笑的矛盾心理来。作伪者故意在上面露一点破绽,如南宋人伪造五代徐铉《古篆千字卷》和北宋黄庭坚《千文卷》中,就避着南宋皇帝的讳,由此表示:我原是告诉你们这是伪本,不是我有意骗你,看不出来,那是你自己糊涂,与我无涉,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阴谴”。我们应该懂得旧社会中那种可笑的心理,才不至于莫名其妙。类此的例子所见尚多,可见不是偶然性的失误。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10/2019-09-18/24212.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鉴赏基础知识最新 美术理论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