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摄影基础知识

摄影艺术闲谈

摄影和摄影艺术创作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是个古老命题。一个多世纪以来,探讨这个题目的经典理论汗牛充栋, 我只想随意漫谈自己对摄影这件事情的粗浅认识。
有朋友提出了中国古代书画和文学艺术的成就来比喻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比喻对于摄影也有借鉴意义。
绘画和摄影,同属于平面视觉艺术,有着很大的共性,二者都是在平面介质上描绘和再现人们观察到的三维世界。绘画是以眼睛观察通过手工描绘出画面,摄影则是通过光学投影和机械化学获得图像。核心的本质,都是人们有选择的、有角度的、带观点的再现人、物、景。
由于工业发展后于手工技能,摄影术诞生以前,人类的绘画艺术已经成熟到了辉煌的程度。在光学成象技术问世几百年前,人类就已经能通过眼睛观察到明暗、透视、色彩、和光线,并能准确地通过手和画笔在平面上再现。摄影术的诞生弥补了绘画的主观性,更加在实用领域显出长处。阅读摄影史,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人类真正自觉的用摄影术来进行艺术摄影创作(而不是仅仅实用性的纪录)是从摄影术发展相对完善后,具备了基本的易用性以后才开始的。技术的普及,从来都是个相对范围的事,也是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革新的过程。使用专门工具和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前提必须是这项技术具备最基本的、哪怕是很低级的自由度。和绘画艺术比,摄影艺术对技术和工具更加依赖。研究摄影史,不难看出,摄影器材的发展对摄影艺术的提高一直是决定因素之一。摄影设备的社会普及量,也直接影响从事创作人数的数量。
再看绘画的情况,相对摄影设备而言,绘画材料的价格要低得多。即使是这样,500-600年前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和雕塑材料价格仍然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问津的。所以画家在人群中的比例并不多。到了照相术的发明,职业摄影家的人数更是非常有限。
比比我们中国,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不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是西方不能比的。就平面艺术而言,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绘画和书法已经灿烂辉煌到很高的高度。敦煌壁画中最早的是公元4世纪。造纸术发明以后,到了唐代和宋代,书画艺术之所以如此浩瀚辉煌,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材料,中国宣纸和毛笔的经济成本是最低的,寻常人家也可以消费得起,以至于古人只要读书,就有一手好字。历史有记载的画家书法家的数量,那也是外国人无法比的。艺术史的规律,揭示了一个金字塔现象:参与的人数好比金字塔的底基,底基越大,高度越高。取得优秀成就的大家,就好比金字塔尖。
想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东晋<女史箴图>的作者是顾恺之,但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家杨新对<女史箴图>的作者提出了质疑,中国这么多的人,一千年以来也就是他提出了这一点。杨新的研究认为<女史箴图>的作者并不是顾恺之本人,而是北魏孝文帝的宫廷画工。杨新以<女史箴图>中的山水画的画法作为突破口,通过断代的方法来确定画的年代。然后再分析当时各个朝廷的后宫史,最后确定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画工所作,并且推断肯定不可能只有一幅。因为孝文帝命令画工画此画的目的是为了警告后妃门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企图掌权,牝鸡司晨。孝文帝让人把这些画分发到各个宫殿,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女史箴图>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宣传画,是皇帝告诫后妃如何守法的图解式操行规则,也就是个宫廷内的文书公告性质的东西,根本不用真正的大画家来画,一般的画工(匠)就可以完成。感慨吧,东晋时期连工匠的水平都如此高超,可见我们国家古代艺术之辉煌程度了。这些工匠不是艺术家,他们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广告画匠,也相当于一个照相的文化干事。但他们手下出的“活计”却成为艺术瑰宝。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项重要技术发明问世——这就是继自动暴光技术问世以后的自动对焦技术,并且得以在小型袖珍相机上实现。这是个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命,从此任何人都可以不经过训练就能拍出清晰漂亮的照片。这项技术变革把照相机操作从“专业”的阁楼里请了出来,从这个时期开始,照相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走进亿万寻常百姓家。傻瓜相机进入普及消费市场,在摄影技术史上的深远意义非同小可。可以把这次变革看作后来数码相机普及前的一次技术里程碑。
为什么要提及这个技术革命,再举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也就是大约1980——82年左右,从杂志上看过一则消息: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与艺术和摄影无缘,退休以后买了一架当时第一款自动对焦柯尼卡相机 。她每天在逛街上超市购物的路上看见什么拍什么,不取景不构图几乎就是瞎按 快门。后来她的照片偶然被媒体发现,为她办了个影展,引起意外的轰动。
这件事情至少揭示了几点:一是公众对传统风格模式的摄影作品认识已经饱和,乃至审美疲劳。不自觉地对不加雕琢反映普通生活的、风格朴素自然的作品开始感兴趣。这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二是摄影创作也是普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映每个人身边最熟悉事物的摄影作品往往最鲜活。这是人们对摄影艺术观念的解放。摄影艺术的审美认知已经走到了多元化时代。
当然,参与的数量不能说明是否艺术或水平高低,但是至少得有个参与基数保证。手中有相机的人,当然不全部是“搞摄影创作的”,大多数人的相机是实用目的为主。今天,小DC的这个“普及数量”恐怕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将是史无前例的天文数字。相比30年前普及傻瓜胶片机的比率,应该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也就是说,众多的对摄影艺术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这个业余创作队伍里来了。再者,就算一般“家庭实用目的”买相机的人就不能“凡心所动”来尝试一下拍些“艺术”点的照片吗?
在过去需要花钱买胶卷的时代,大多数人是根本不会“奢侈”的去玩摄影创作的。现在不同了,衣食温饱水平提高后,休闲时间多了起来,在不需要多付成本的前提下,普通人也来拍点花花草草尝试业余创作的可能大大增多。
你怎么去统计哪些人是为了实用买相机,哪些人是为了圆摄影家的梦去买相机呢?
怎么去区分这个金字塔不同高度的人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呢?
一位退休老人拍的花卉,不一定就比一个发烧友拍的差到哪里去,你不承认老人是在创作,难道那个发烧友手里就有“创作许可证”吗?他们都去投稿参展,你能保证得奖是谁吗?
文化和艺术,从来就有个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没有文化的普及,就没有艺术的提高。现在这个口号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艺术早就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也需要普及。艺术只有参与的人越多才越有生命力。金字塔的高度才会更高。
最难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习惯思维,容易囿于前人设定的坐标和方向思考问题。如何看待艺术这个问题,其实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
20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把艺术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几座“老楼”里请了出来,解放了出来。对艺术的认知进入了更加个性化的多元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思潮和新观念后浪推前浪,在各个艺术领域里爆炸性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比较晚,老观念的转变是比较艰难的。单是视觉艺术的变革,西方各种生命力极强的流派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很成熟的发展。摄影艺术门类派别更是百花齐放眼花缭乱,比如LOMO摄影在很多“正统”摄影者眼里被视为另类,但是你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和生命力。
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我们是不是保守了点?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摄影艺术风格已经早已超出我们想像和理解。我曾经多次在参观外国摄影家的影展现场,看见很多观众那种茫然不解的表情,那种鸦雀无声都不敢轻易评价交谈的气氛,我自己也是这种"看不懂 "的观众之一.艺术越来越主观和个性化。
对于纪录还是创作这个问题,其实不必对立起来.你记录你的宝宝成长,拍的美就是艺术作品.如果单纯的把记录排除在摄影创作之外,那就等于把纪录片排除在电影艺术之外一样荒唐.
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会吸引更多数量摄影爱好者轻松进入创作之门.待他们日后取得了成功,更新了手中的设备,会回过头来否定带他起步的小相机的功劳吗? 这个意义的革命性难道不也是显而易见吗?
我并不是“大众参与论”者,但恪守一个简单的理念:艺术是人创造的,艺术是为人所服务欣赏的,你觉得好看,美,就是艺术。你眼光里的美,不需要权威来界定。凡是美的创造,都不会白白创造的。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8/2019-09-18/2539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基础知识最新 美术理论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