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陈泽的这幅小篆横幅,乍看能给人一种平稳、流畅和颇具动态的感觉。诚然,无沦是从用笔、结体或大章法的处理 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在篆书的学习上是下过 -番功夫的,基本上做到了"篆尚婉而 通"。 对于一件艺术品的评价,除了整体的 效果外,通常我们还要关注其细部的形 质。就书法作品而言,不外乎用笔与结体 两个方面,以此标准来观照这幅作品,不 难看出,在用笔和结体两方面都存在着明 显的不足,试分述如次。
首先说说用笔,篆书的用笔,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只有中锋一种笔法且无提按变化,难点是转折处的笔法。此作中转折 处的笔法有两点不足,一是转折处有"裹 毫"现象,所谓"裹毫"是指转折处常常 出现线条局部的肿胀现象,如作品中"贤" 字的"又"部, "有"字的"又"、 "月" 部等等;二是转折处有明显的连接痕迹, 如"春"字的长笔画、 "风"字的"飞" 部下面的转折都是如此。造成上述败笔的 原因,我以为,除了功夫不到家外,与书 写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占人席地而坐, 故提笔作书必须悬肘。今人伏案而坐且长 期使用硬笔书与,大多不习惯悬肘,因此 书写时就会出现使转不灵的现象,笔下一 懈怠,线条就容易出现肿胀:因此,我认 为,要写好篆书,必须悬肘,这不仅是因为要达到使转灵便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使 笔下的线条劲挺、凝练,增加力度感。另外,写篆书必须笔笔到位,即便是细小的 笔画出不能随意,如作品中"风"字右边 的长笔画就写得不到位,"情"、 "舞"字 中间的部分小笔画就写得过于随意。 再说说结构,篆书的结构,简而言之,首要是"平衡",无论是"横平竖直"也 好,"左右舒展"也罢,都是为了达到相 对的平衡。
其次就是"上紧下松",以求飘逸飞动的效果。以此来审视作品,弊病就 不难看出,如"异"、 "同"、 "人"三个 字,左边略重于右边,不够平正; "贤"、 "舞"两个字上松下紧,显得呆板。其余如 "古"字的"口"部稍大, "同"、 "风"、 "人"三个字舒展的幅度过大,使字形有点 "散",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作品的整 体美感,: 我以为写篆书,首要是注重对线条的 锤炼,由于篆书的线条比较单一,那么如 何写出线条质感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 此,除了用笔要规范外,还要注意转益多师,所有如钟鼎铭文、诏版权量、刻石以 及清人的篆书,都要涉足,研究不同时期 篆书线条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练习,方能 写出所谓"涩畅之、毛润之"的线条。 其次就是注意结体的变化。孙过庭所 谓"初学分开;,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 能险绝,复归平正"。同样适用于篆书,初 习篆书,很多人都选择小篆为范本,这便 是所谓"但求平正",写到有一定的基础 后,就可涉足大篆或其他范本,诸如《散 氏盘》、 《秦诏版》等等,这便是"务追险 绝"。如此这般,不断地吸收、融汇、贯 通,笔下的篆书就会显现出既飘逸灵动, 又含蓄内蕴的美感。 点评:陈行健(湖北省书协会员,湖北 省老年大学书法教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