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画图史——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了三年的经济建设,文化艺术方面随着形势的好转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继第一届全国美展之后,1954年8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首都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彩、速写画展览(展于故宫博物院东六宫承乾宫),展览会共展出水彩、速写画240余件,其中水彩画超过全部展件的半数,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创作和水彩画家队伍的第一次检阅,整个展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赞誉。作品的题材比较广泛,基本反映了解放后新中国的新的气象。有的描绘了几年来祖国经济建设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劳动人民在建设中的高度热情;有的描绘了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情景;有的描绘幸福的青少年一代;有的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充满诗意的风光。这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给予广大群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和美的享受。
这次全国性的水彩画创作的汇展,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留有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多。歌颂祖国建设的作品有王之江的《建设中的钢厂》、邵宇的《成渝线上》、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阳太阳的《武昌造船厂工地》、李斛的《长江大桥钻探工程》、松石的《条条大街在建设中》、杨之光的《汉水大桥工程》、秦咸的《出钢》、郑震的《挖泥船》、梁玉龙的《机务工人》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写生的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祖国建设的新的成就,歌颂建设中欣欣向荣的生活。此外有许多作品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张眉孙的《三潭印月》、赵琦的《西湖残雪》、关广志的《三里河清真寺》、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吴冠中的《北京钟楼》、古元的《京郊风景》、仝文彬的《青岛海水浴场》、曾善庆的《玉泉山远眺》,再如描绘美好生活的有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萧淑芳的《少先队员》、《丁香花》、崔豫章的《运粮》、列阳的《姑娘追》、郁风的《闽南田园小景》等。这次展览的规模虽然不算太大,但作品的内容比较丰富,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新面貌。展览后从中选出了54幅优秀作品出版了《全国水彩、速写选集》(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选集中水彩部分有王之江的《建设中的钢厂》、《鳜鱼》、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古元的《京郊风景》、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秦咸的《出钢》、邵宇的《成渝线上》和《上海人民广场》、赵琦的《西湖残雪》、《牧群》、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萧淑芳的《少先队员》、《丁香花》、杨之光的《苗族学习模范蒙风姣》、列阳的《姑娘追》、关广志的《三里河清真寺》、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林风眠的《静物》、钱延康的《静物》、王双成的《蔬菜》、柴庆祥的《上海人民公园的冬天》等。这次展览不仅可以看出当时水彩艺术的成就,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水彩画画家队伍的阵容,从此开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力量,迈向世界水彩画坛。
中国水彩画图史——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图]
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览会之后的第二年(1955年3月)举行了第二届全国美展,距1949年8月第一届全国美展五年多的时间,美术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进步。这个展览首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反映了建设事业和工农兵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劳动的热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他们幸福的生活。画家们有的描绘了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少年儿童和青年在祖国的关心下茁壮成长,画家们也描绘了祖国伟大壮丽的山河和建设新貌,同时部分作者描绘了广大群众喜爱的鲜艳美丽的花卉。全国美术工作者所努力创作的成就,鼓舞了人民,是令人兴奋的。这个展览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以及观众之多是空前的。水彩画作为一个单项专题展出更是令人注目,它不仅从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又补充了一部分新作,军旅画家吕思谊的《对空射击演习》、《"右满舵"舵手》反映人民海军部队生活的生动画面,还有何孔德的《扑火》、古元的《菜园》、侯一民的《黄村庙会》等,以及从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中选出的《重修大同江桥》、《成渝线上》、《丁香花》、《苏州河的早晨》、《武昌造船厂的建设》、《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蔬菜》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作品。展览结束后,出版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油画、水彩、素描选集》,其中水彩画作品占近三分之一。在《开国大典》、《地道战》、《强夺沪定桥》、《佛子岭水库》、《春到西藏》、《通向乌鲁木齐》等大型油画创作之后,水彩画同样显示出它的题材、技法的优势,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展览之后出版画集,把水彩画列为三大画种(油画、水彩、素描)之一的举措是令人振奋的,它不仅介绍了优秀水彩画作品(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阳太阳的《武昌造船厂的建设》、宗其香的《重修大同江桥》、邵宇的《成渝线上》、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崔家声的《长白山的运材道》、萧淑芳的《丁香花》等),同时更有意义的是对五六十年代我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10年当中,高等美术院校的水彩画教学与创作的繁荣,可以说与此两大展览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队伍中优秀水彩画家多出于这个年代,他们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有较好的素养,良好的社会风尚熏陶了这一代人,他们懂得如何在事业上追求上进,他们懂得朝向远大目标迈进,执著地为中国的水彩艺术事业不懈地进取。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我国水彩画的著作出版初具规模由于全国美协的导向正确,中国水彩艺术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展览、学术交流甚多,优秀作品也相继问世,在这个时期出版工作也相当活跃,更加推动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十年繁荣"的局面。
中国水彩画图史——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图]
1960年至1961年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全国水彩画巡回展览",在乌鲁木齐、西安、呼和浩特、长春、沈阳、天津、济南、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福州、武汉等地展出,并于1962年由《美术》杂志主持,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召开了水彩画座谈会,与会者有张充仁、李剑晨、林风眠、吴冠中、李泳森、古元、力群、潘思同、张眉孙、郁风、沈柔坚、萧淑芳、宗其香、朱膺、哈定、樊明体、纪经中等,《美术》刊登了《谈水彩画》一文,发表了座谈会的全部内容,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继50年代末潘思同编写的《怎样画水彩画》出版之后,1956年李剑晨著的《水彩画技法》出版,1958年雷雨编著的《水彩画技法研究》出版,这三本技法理论的著作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无形中成了高等美术院校爱好水彩画的学生的业余教材。潘思同撰写的《怎样画水彩画》1960年再版,共发行了55000册,虽然是32开小本工农兵业余美术教材丛书之一,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水彩画的特点与画法,普及甚广,很受欢迎。李剑晨的《水彩画技法》是他总结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他在英国学习水彩画诸法的实例。详尽地阐述了水彩画三要素和各种方法技巧,印书20万册并受到广泛的欢迎。雷雨的《水彩画技法研究》,是一本技法指导的专著,文字洗练,插图生动,并用了克里马申的《印度妇女》、弗林特的《小唱诗班》和他自己的作品《对虾》作为范例,在60年代困难时期能出版这样附有印刷较好的彩图的著作是很难得的,印书18000册,当时也是很有影响的著作。这三本水彩画理论著作,在五六十年代成为指导中国水彩画学习的宝贵资料。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版的水彩画书籍还有李剑晨编著的《英国水彩画》,唐德鉴编著的《现代英国水彩画选》。这些著作对帮助读者了解英国名家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了《阳太阳画辑》、《水彩画选集》和《水彩画新辑》,分期发表了一大批中国水彩画家的优秀作品,如关广志的《玉泉山》、张眉孙的《天平山风景》、李剑晨的《晨一一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张充仁的《上海城隍庙》、潘思同的《卸货》、哈定的《上海城隍庙九曲桥》、吴冠中的《鉴湖》、《插秧》以及萧淑芳的花卉、雷雨的静物等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水平,成为当时水彩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