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摄影评论

杨晓阳的收藏概念与大美术观

10年前,36岁的杨晓阳挑起了西安美术学院的领导重担。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杨晓阳在电话里有了多次交流,电话那端好似一个强大的磁场慢慢释放着巨大的能量,这种感觉在随后的每次交谈中都逐渐加强。

事实上,杨晓阳正做着一件件大事,每件大事都做得令人兴奋——从1994年大美院蓝图的最早提出到大写意理论与实践的验证,西安美术学院已成为影响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

杨晓阳作为画家,有一批令人震撼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作为一院之长,一名美术教育家,又展现出了领导者的眼光、志向与气概。

2004年12月在翰海的拍卖会上,杨晓阳于1983年创作的作品《黄河艄公》以46.2万元的高价成交,1994年创作的作品《波斯迎亲》也拍出了24.2万元的高价。杨晓阳说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对过去艺术探索的一段总结。艺术作品可以用价值来体现,但探索的历程及意义却无法以金钱来计量。

事实上,杨晓阳还在做着另一件更有价值,用金钱无法计量的事情,那就是收藏。杨晓阳的收藏品不仅数量惊人,惊人的更是他那收藏的博大精深内涵。

收藏历史 功在千秋

杨晓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收藏家,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具有深度社会责任感的大藏家。乍一听起来,或许会令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的他,怎么会与收藏联系在一起呢?其实早在七年前,杨晓阳就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收藏大行动,不为己、不为利、为后人、为天下,一开始就展现了他收藏的博大胸怀。

杨晓阳办公桌旁的战国瓮,显示了他的收藏品位,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藏品,高1.4米、直径1.2米 。这战国瓮已成了他人生的座右铭,他戏曰“瓮师”,有容乃大的气概使自己做起事来能量倍增,总能从大处着眼。

杨晓阳的画室里,摆满了汉罐、彩陶、陶仓、石雕佛像、三彩俑、碑帖拓片与数不清的炕头狮等收藏品。他收藏的三彩俑是明代的四位陶俑武士手持兵器,身着铠甲,头戴头盔,器物完好无损,全身清丽流畅的包浆、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让踏入其中的观者连声叫绝。更令人叫绝的还有一件高价从外地一位收藏家手中买来的唐代执壶。

大气概 大收藏 7000拴马桩 重现活力

杨晓阳最大的一类收藏品是被常人低估了其自身价值的并被遗弃的拴马桩,而这拴马桩却是记录华夏文明的刻度表、承载着灿烂文化历史记忆的雕刻艺术品。

在古都西安杨晓阳的出生地,宝物因为无处不在,也往往又被人忽视它的存在。这块宝地上的珍品演绎的却并不都是像秦皇汉陵那样令人顶礼膜拜,或像唐彩汉陶这些艺术品一样享受优等待遇。以前散落在乡间泥泞道路上的拴马桩,在西安美术学院则有了理想的归宿,当你踏入该院的那一刻起,你定会陷入博大的文化包围与关怀中,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拴马桩恰到好处地矗立在校园里,堆放在操场上,享受了应有礼遇的拴马桩则像一本教科书,述说着灿烂的文明史,散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有了炎黄后裔的骄傲和发奋的责任感。

大写意 大美术 大美院

杨晓阳的收藏是与绘画一脉相承的,绘画是写意的笔墨艺术,写意却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绘万张画,鉴万件宝,育数万人”成了杨晓阳的人生志趣与崇高姿态。而收藏也带给了杨晓阳许多宝贵的财富。

杨晓阳把早已有之的收藏概念融入到他的写意事业里,所以才有了西安美院的七项改革,校内面貌翻天覆地,筑巢引凤,锐意进取,发展成了包括有深圳、青岛、四川、乌鲁木齐、香港等地分院的一派欣欣向荣的大美院格局,这种格局还不断得到巩固,巴黎有画室、美国有交流的研究所,软硬件同时得到发展,并一度在众多美院评比中排名前列。

杨晓阳把大美术的观念落实到了他大的行动中,所以有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的美术活动;华夏纵横全国大采风、中国西部美术教育研究会、中国八大美院招生会议、 2001年西安国际抽象水墨画大展、“西部·西部”艺术大展、“写意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全国综合绘画材料作品展、国际素描艺术展、“与历史对话——全国景观雕塑作品展”、纤维艺术邀请展、八大美院国画展、“中国美协金彩·长安论坛”等,这是其他美院所望尘莫及的。西安美院已成了大美院的格局,而不是欧洲模式的小美院。杨晓阳这些理论的提出,中国地域特色、历史和文化的大美院已逐步形成,这种美育精神已转化为生产力,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晓阳把他的大写意观用到他的美术学院管理的工作中,所以有了: 一、学生管理一个“考”字;二、人事制度一个“聘”字;三、教师提高一个“展”字;四、产业发展一个“包”字。这四字方针对学校的管理起到了提纲挈领作用。

杨晓阳把大写意的观念融入到绘画教学中,所以有了许多经典理论:

当代美术家在绘画上成功的“五个一工程”:一、集中研究表现一个对象;二、创造一种离开自然形态的造型样式;三、有一个单因素为主的表现方法;四、总结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五、有一个畅通的宣传媒介。

中国写意水墨画的五大技法:一、勾勒法;二、勾皴法;三、泼墨法;四、破墨法;五、积墨法。

中国画的十大观察方法:一、以小观小;二、以小观大;三、远观进取; 四、近观远取;五 、多面关照;六、长短并用;七、目识心记;八、动静结合;九、由表察里; 十、以情动物。

杨晓阳人生的轨迹其实就是写意的轨迹,家学的营养使其有了好的艺术开端,父亲早年曾是吕斯百的学生,母亲是文物工作者。而三秦大地、长安唐都古韵久远的文明与地气,更使杨晓阳有了开阔雄浑的思维与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杨晓阳的绘画路程实际上也是经历一个由写生到写意的轨迹,以黄河一代的乡土风情为根基深挖历史题材,所以其作品有史诗般的恢弘,画中所选题材有着深邃的、博大的民族精神,五千年民俗文化的袅袅炊烟在其画中被赋予瑰丽的色彩,其宏大的叙述方式,使戏剧化的人物姿态,展现了壮观的历史画卷。他的《生命之歌》、《丝绸之路》、《水河之源》等作品在中国画的图示与精神探索里,很好地解决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话题——东方艺术飘逸的灵性与西方艺术厚重的质感融合。《黄巢进长安》、《丝绸之路》、《终南竞秀》等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其中64米长的《丝绸之路》还是国内最大的室内全景画,记载从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王以来人们对此地的关注,画中有四百多个人物、众多建筑群及上百只形态各异的动物及船只。惯用中锋作画的杨晓阳,显示了其成竹在胸的磅礴大气与绘画力度,也注入了创作者英雄般的气概及驾驭大画的超凡能力。

2000年杨晓阳的大型画册《告别过去》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的小结。他敢于告别过去,需要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勇气,更需要超前的雄视古今的眼光,他要告别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中西画结合的前期绘画,他要超越自己,深挖民族传统,接续几千年东方文化,创造以社会学、人学为基础的“大写意”之路,他认为只有“大写意”才能从根本上区别西画,自立于世界文化之巅,是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在近五年的探索中,他的水墨大写意作品在“严格控制自由挥洒”,凝重而自由,强调“意在笔先,意在画中,意在画外”的过程和境界.整体大气而具备无法重复性、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他谓之“天纵之作”。他说这才是他赤裸裸的自我,也才刚刚开始,从写生、主题创作、重彩壁画到目前的水墨,似乎有“绚烂之极,复归平浩”的取向,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全国第十届美展总评委的杨晓阳,又以大写意的《雪域》参展,这或许是一面镜子,在多年的人生及创作历程中归纳、审视自己、也照亮别人。

有这一体验的正是杨晓阳收藏新概念的结果。西安美术学院有了这面艺术的镜子,因此也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未来的西安美院在杨晓阳的建构下将是一个最有民族特色和收藏最丰富的宝库。

杨晓阳是一位有着大气概的人,搞起收藏来也显示了其足够的力度,他不忍心让这些瑰宝再继续遭到破坏,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计划。七年间,在他的指导下,西安美院先后收藏的拴马桩、马槽、石柱、石鼓、门墩石、上马石、砖雕和民俗艺术品:木铁梨、架子车、水车轱辘等多达7000 余件,耗资300万元。拴马桩原本是宋金时期乡绅富豪拴马的实用物体,这些物件上大多都雕有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以狮子居多。这些雕刻体现出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表现出创作者创作时的饱满情感,尤其在狮子的各种形态:或坐、或卧、或吼、或深情脉脉的雕刻中,更显其艺术魅力与恒久价值。

作为画家的杨晓阳,以敏锐的目光与观察力,抢救性地收藏了这一不可再生又记录华夏历史文献的艺术活化石。杨晓阳的这一举动让欧美艺术家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产生的社会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钟情彩陶。十年前,当有人拿着几十件彩陶换画时,杨晓阳敏锐地意识到如此便宜的彩陶如果再这样散失下去,将是民族的罪过。他即刻建议有关部门抢救,得不到支持的他当机立断决定自己抢救,几年之间竟收集到几千件,全部用画来顶账,以致到现在还未还完。但他做了一件千秋功德的大事,成了民间收藏的彩陶之王。

慧眼挑出3600个炕头狮

对于杨晓阳来说,收藏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出生在艺术世家的他,从小就随母亲学文物修复,练就了一双鉴别的慧眼,这一双慧眼帮助了杨晓阳又一收藏体系的建立。

一次午后散步,一个偶然接触,使杨晓阳触摸到了炕头狮的灵性。这调皮的炕头狮偏在杨晓阳的脚底下造访了一下,杨晓阳立刻意识到这一发现的价值。原来,这是美院收购拴马桩时农民顺手扔到车上又掉落在校园里的。

当时的炕头狮在西安古玩市场的市值不过两三元钱,没有形成收藏的大气候,随着杨晓阳对此收藏的足够重视,又引发了西北几省甚至全国古玩市场交易炕头狮的热潮。杨晓阳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古玩市场或去郊县的农村,只要他一出现,老百姓就会成群结队,大包小包地送“狮”上门,价格也从当初的三五元钱飙升到了几百元,品相好的甚至到了两三千元。由于收藏数量日趋增多,杨晓阳遇到了资金的困难,但这没有成为他收藏的障碍,因为大家都知道杨晓阳是一位大画家,老百姓认为他手中的作品很值钱,所以杨晓阳用画换回了很多藏品,才使得自己的收藏梦可以继续。在不知不觉中,杨晓阳收藏的炕头狮已达到3600个。杨晓阳并没有因为价格高了就放弃收藏的念头,相反他倒乐观了,因为价格高了,人们自然就懂得用心去保护、去珍惜。几年后,从加拿大回来看望杨晓阳的学生许昕朋先生回忆说:“您十年前看到韩城炕头狮就说过:‘这是一个大项目。‘”杨晓阳已忘记了,但十年后许先生再看到时他终于做成了这个“大项目”。

炕头狮是起源于汉唐,流行于西北与华北地区的石雕作品,是在小孩满月时,将它系上小红绳拴在小孩的脚腕或腰上,意为神兽护卫,祈求孩童平安。也有摆放陈列的作用。

炕头狮的价值在于其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体现了黄河流域这一地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魅力无穷的小狮子虽在方寸之间却在其蹲、站、卧、跃、行的姿态中体现出夸张的浪漫神态:拙、巧、憨、威等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杨晓阳说炕头狮虽小,但客观存在有着气势,造型浑朴,属典型的汉代风格。雕刻上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几刀,却反映了汉朝以长安为中心的民族大气魄,惟其张牙舞爪,才体现了天人合一通天通地的自信与昂扬,反映了民族精神的站立。而明清时代,狮子倒显精致了,少了几分气概,多了几分奢靡。

杨晓阳对收藏的理解,已超出了收藏对象本身,他从小小的炕头狮身上看出了民族大精神,他在收藏过程中并没有把炕头小狮看作是用金钱衡量的物品。而是把美术看作可以兴国的大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

杨晓阳尤其对陶器与石器情有独钟,他认为像彩陶、拴马桩、石雕这些器物的造型憨态可掬,笨拙中透着大气,使人顿生感悟。这些器物中透着顿悟是瓷器永远也无法比拟的。从这一点上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杨晓阳为何那样执著收藏的真正动因。杨晓阳语出惊人,他说他“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收藏家”。我想他所指的应该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及收藏的境界和精神——是一个对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民族血脉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当然,他说自己还有一大笔收藏——收藏朋友,他低头做事,低调做人,朋友自然满天下。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019-09-17/42704.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