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名画多是摆设,大多数人在艺术作品的包围中忙于打听、讨论艺术家的身价和最近某些作品的价格,一些人甚至不会朝大多数作品瞥上一眼。这个场景堪称中国艺术市场的精彩缩影。
一年一度的上海艺博会昨天落下帷幕。2007上海艺博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摒弃了以往“艺术品大卖场”、“艺术地摊”的博览会自杀式做法,而是从西方空运了全套的策展人团队和运营模式。他们希望用一整套规范的做法,创建一个优质的艺术交易平台,为在跟拍卖公司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画廊提供成长的机遇———但这个模式刚刚落地,就遭遇了投机汹涌的中国艺术市场。 艺博会上出现的一些当红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跟拍卖价格不相上下早报记者赵静图 昨天,2007上海艺博会降下了帷幕。来自17个国家的140余家海内外画廊和机构在本次艺博会上集中展示了各类题材的国画、油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作品。艺博会开幕第一天虽然并非周末,参观人次却达到了惊人的1.5万。面对熙熙攘攘的底楼和四楼主要展厅,让人不由得对中国艺术市场和艺博会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对于艺博会的组织者和参展画商来说还有一个利好现象就是,此次上海艺博会也终于打破了历届艺博会首日罕有成交的怪圈。 成交量当然不是本次艺博会的唯一追求。他们的宣传口号是“收藏艺术,享受财富”———虽然这个口号在目前的情况下显得有些一厢情愿。熟悉中国艺术市场的人很清楚,既有足够的资金又具有艺术趣味的中产阶层收藏人群在当下的中国其实极少。或许,这才是本次艺博会的尴尬。
攀比身价的跳板?
2007上海艺博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摒弃了以往“艺术品大卖场”、“艺术地摊”的博览会自杀式做法,而是从西方空运了全套的策展人团队和运营模式。但这个模式刚刚落地,就遭遇了投机汹涌的中国艺术市场。 在现场不难发现,大师名画都是摆设,大多数人在艺术作品的包围中忙于打听、讨论艺术家的身价和最近某些作品的价格,他们甚至不会朝大多数作品瞥一眼。这个场景堪称中国艺术市场的精彩缩影。还是那些艺术家,很多作品似曾相识,水准也并未见多大的突破,但是价格已经从几年前的一幅几万元飙升到了数十万元。艺博会成为艺术家攀比身价、完成价格跳跃的跳板。根据历年的艺博会资料对照发现,大部分艺术家作品每年的价格涨幅已经是骇人听闻的30%甚至50%。 这个情形就连一些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西方画商都感到害怕。据一位参观过今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画廊主透露,上海艺博会组织者曾去巴塞尔招商,但是此次参展的画廊中并没有发现那些画廊。除了中国高达30%的关税因素,不可否认,很多经营方式按部就班的西方画廊,对中国市场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掌控。 瑞士银行的一份调查特别指出,华人艺术品投资收益高达20%。且不论艺术家作品的水准和价位是否正比增长,仅就价位的疯涨来说,就可能使得艺术创作陷入流水线操作从而降低作品艺术价值。并且,这些价位将艺博会定位的那些买家挡在了门外。
市场的泡沫风险 当纵横驰骋在艺术市场上的资金都是有着投机冲动和迅速牟利然后撤退的宗旨时,这个市场的泡沫风险可以想
见。安迪·沃霍曾经称“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番话可以对应美国上世纪末艺术市场萧条的经历,大量艺术家作品严重贬值。在那个时代,中国画廊曾发展迅猛,数量达万家之多,但很快这些画廊又开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锐减。 到了现在,画廊的春天似乎又来了。上海、北京每年都有10次左右的艺术博览会。很难想象中国的艺术市场真有这么大,还是组织者在趁着市场高峰期赚场租费用。有些画廊不可避免地成了艺博会专业户,带着那几张作品全国奔走设摊,借机认识点人、卖几张画、为画廊混个脸熟。而优秀的画廊则不愿意重复参加各种名目的博览会。 北京一位艺博会组织者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内的艺术博览会同质化竞争时代已经开始,包括近身肉搏、抢夺画廊资源。而在瑞士巴塞尔,同时有近10个博览会在开,却相安无事。这个市场在火拼之后需要重组和细分。另外,一个大型的展会将有数千甚至上万件作品要在短短几天内售出,市场其实并没有这么大的消化能力。因此,大多数的作品其实只是陪衬,画廊的形象收益远远大于交易所得。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在艺博会上出现的当红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跟拍卖价格不相上下。画廊根据一些缺乏可信度的拍卖价格制定了自己的价位,显示了他们急于从市场中得益的急躁,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一级市场的优势。 上海艺博会结束了,而过两天北京又有艺博会要开幕。可以想见,在北京又会看到一些熟悉的画廊熟悉的作品。这此起彼落的市场,艺博会想改变它,却被它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