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要拍结婚照,生日要拍纪念照,如今,还有写真照、艺术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拍照已然成为大多数人记录成长的习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变迁,单纯记录真实影像已然无法满足被拍摄者的愿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光影的世界里寻找“最美”。他们希望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能够发现“美”的真谛。
从“影楼接待”到“国家级化妆师”
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旧电影中,穿着旗袍,梳着卷发的女郎回眸一笑,白齿红唇惹得无数少女在化妆的世界里找寻美丽的出路。在金华长大的张惠兰也不例外,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在追求自己美丽的同时,想把美带给所有的人。
这个月底是张惠兰的影楼开业一周年的日子,美丽自信的张惠兰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而8年前,18岁的张惠兰只是一家影楼的“门市接待”。能有今天,她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也收获了无数“美丽”回忆。
从小,画画就是张惠兰的最爱。张惠兰说,那时在农村读小学,条件十分简陋,教美术的老师也只是业余“客串”的,但张惠兰执著地喜欢着一切美丽的东西:鲜花、嫩草、蓝天、大地……一切美丽的事物都会让张惠兰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喜悦。她说:“我想用画笔画下心里最美的东西。”
直到18岁,张惠兰都习惯于用画笔来记录美丽,直到她发现了“摄影”,一种能更真实、更长久地保存美丽的事物,从此便与它结缘。高中毕业后,张惠兰毅然放弃了考大学,在市区的一家影楼做了“门市接待”。她的行为让亲朋好友很不理解,她却说,上大学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张惠兰的梦想无疑是待在最接近“美”的地方。
张惠兰说,在影楼当“门市接待”是一份很讲究说话艺术、技巧的工作,在那里,她学到了很多跟客人基本的沟通技巧。她把在影楼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希望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东西,这也为她现在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惠兰说,在影楼里,最“美”的地方就是化妆部,经过化妆师的手,能把平凡的人变得美丽、自信。张惠兰一有空就跑到化妆部去看化妆师的“魔术”,一看就是一年多,学到一点就回去拿自己做试验,虽然日子苦点,但就在每天的一点一滴中,张惠兰学会了基本的化妆技巧。
但这些并不能满足张惠兰的心,在光和影的世界里,她想做到最好。没有跟过正式的师傅,在20岁那年终于在朋友、家人的帮助下成功地踏进理想的专业学府:上海戏剧学院造型研修学院。张惠兰用打工赚来的钱充实自己的化妆技巧和知识,在她22岁的那一年,她成为一名“国家高级化妆师”。她说,那一刻觉得自己真的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2007年4月,张惠兰用几年来的积蓄,在亲朋的帮助下在市区明月街开了一家摄影店,她说自己当“老板”的日子虽然事情非常琐碎也很辛苦,但是却能够释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理念。一年来摄影店经营得有声有色。
从“找人拍”到“人来拍”
伴随着经营者的不断增多和数码摄影技术的大量应用,追求时尚个性的年轻一代和高级白领对棚内摆拍和后期套用模版的制作方式越来越难以接受。由照相馆发端而来的婚纱影楼在步入品牌期以后,正面临着个性化摄影的强烈冲击。
骆拥军是义乌人,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上照相馆拍照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只见白光一闪,他和家人的微笑就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张小纸片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拍照的新鲜感越来越淡,因为他发现,但凡去拍照的人,都会看到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拉上一块带颜色的布当背景,搬来一堆桌椅,顶多在桌子上放一盆假花,招呼客人坐下。骆拥军心里直犯嘀咕:拍照难道就是这样千篇一 律、毫无个性的吗?他也想上去试试,可是他对摄影师手里黑漆漆却会闪白光的玩意儿一窍不通。
骆拥军说,他对摄影的兴趣,就来源于20年前对摄影的困惑。他始终认为,每一个来照相的人,都是一个个不可复制的个体,照相也应因人而异。他爱看报纸上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新闻照片,每次看到那些或惊心动魄或动人心弦或催人泪下的照片,都会痴痴地看上好长时间,然后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拍出那样的照片,也让别人感动一番。
兴趣归兴趣,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是成了江西一家水泥厂的工人。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他社会活动不多,总希望找点乐子。于是他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国产海鸥牌相机,从此走上了摄影之路。
起初,骆拥军东游西逛,一路走一路拍,见到身边美景,他都会把它们记录在胶片上。不过他的行动也遭来人们鄙夷的眼神。人们大多拒绝当他镜头中的“模特”,有的因为不好意思,而有的女子甚至当他是流氓。万般无奈,骆拥军只好投身大自然,至少名山大川、花鸟鱼虫不会拒绝他的好意。
洗照片需要暗房。骆拥军住的是集体宿舍,他想了个办法:在宿舍中间的桌子上铺上一张黑台布,桌子底下成为一个简易的暗房。那阵子,同事喊他时,桌子下面就会探出一个脑袋。
20世纪末,曾经风光一时的国有水泥厂面临倒闭,工人身份的骆拥军只得另谋生路。当周围工友们迷茫于前途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个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很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一门技术,以后可以靠它吃饭。而他手中,正好有一台相机。
骆拥军终于下定决定要当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他开始接触摄影理论,并在金华市区的一家著名影楼当了3年学徒工。之后,他在浙师大边上开了一家视觉摄影工作室。
至今,摄影工作室已经10岁了,场子不大,就100多平方米,主要客源还是大学生,时常也会有慕名而来的市民。工作人员只有三四个,摄影师是骆拥军自己,除了雇来的摄影助理,还有一个化妆师。在骆拥军看来,“庙”小不要紧,只要自己将思想和情感融入个性摄影中,作品的风格让顾客满意,这是他一直追求的。渐渐地,骆拥军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许多学生都想通过个性摄影来记录自己一去不复返的大学时光。他不禁感叹时代变迁:同样是拍照,10年前,我去找人拍;10年后,人来找我拍。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光与影的世界还会不断变化,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像张惠兰和骆拥军一样追求美丽梦想的人加入这个美丽而个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