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另一种新态势,即公众对艺术品的消费行为在日益提高。对于崇尚艺术生活的人来说,艺术不再神秘、不再陌生,艺术品消费已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近期,“捡漏”艺术节横空出世把公众与当代艺术品拉到了“零距离”,备受人们关注。《私享&艺术》——“捡漏”艺术节城市巡展(北京站)将于4月25日~5月2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灿艺术中心“开张”。本次艺术节将以70后、80后等新锐艺术家的原创作品、以低价位的展卖形式给大众提供捡到自己喜欢艺术品的良机。
捡漏艺术必将“破冰”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打破艺术市场的僵局,“捡漏”艺术品正逢时机。正如艺术品收藏家徐政夫先生所言:“让艺术走进生活,主要是要让艺术面向大众,让艺术家与藏家面对面交流,让价格与质量兼顾,让年轻有潜力的艺术家有展览的舞台与机会,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又有创意的活动,也为艺术界带来新机会。”
“捡漏”是一种可能成为传奇故事的机会。在收藏行业里所讲的“捡漏”是以极低廉的价格买到较稀罕或较珍贵的藏品。“捡漏”的诱惑力在于低价收藏品所具有的潜在升值空间。这样的利润诱惑可能会成倍,也可能会成千万倍的放大,甚至流传成为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如常被人提起的一个“捡漏”故事是10年前一位美国商人以1.5万美元买走了曾梵志的《面具系列No.6》。该买家从未想到此作品会在2008年的香港佳士得上拍出天价。无独有偶,国外的当代艺术品也能“捡漏”。比如,著名的涂鸦艺术家班克斯就是从“买得起艺术节”上800英镑的作品起家,到几年后作品拍出55万美元,增值百倍。
“这是一个机会!今年的‘捡漏’艺术节我们准确把握住了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将作品征集重点放在了有潜力的艺术家身上。以大众能接受的低价位销售方式推出新锐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这打破了当代艺术品与广大艺术爱好者之间的市场屏障,同时,更是为大众群体了解当代艺术、购买当代艺术品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策展人张颖诚恳并满怀信心。
艺术品与大众“零距离”
策展人张颖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把艺术品带入城市时尚人群的生活。”其实,艺术品不该只属于窄众,而是大众的。因此,对当代艺术的喜好也应该成为现代人一种时尚、个性的生活方式。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准的变化,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需要丰富和提高,成长起来的一批70后“新贵”正在悄然成为艺术品的“发烧友”。用敏锐的眼光发掘当代艺术品为生活带来的“乐活体验”,新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和图像便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迷恋艺术与自己思想领域的共鸣。70后、80后的一代新锐艺术家也更加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不拘泥于固有的绘画风格,而是用最真实、质朴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世界,比如在这次的“捡漏”艺术节上将展出王嘉、王旻、郭其鹏、吕楠等近50位年轻艺术家的200件作品中,就充分展现空间与时间、情趣与思想、记忆与现实的观念艺术表达。
业内评论家皮道坚先生说:“艺术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具有美的价值。在平时,艺术品好似是无用的,但有句话:无用既大用,这就在于艺术品的精神价值。另外,艺术品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在不断地干预人们的生活、启发人们的感知,所以,艺术品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走进现实生活。”
投资、收藏的新起点
业内专家赵力在《亚洲艺术市场的新转折》的分析中总结出这样的现象:目前在亚洲艺术市场上的活跃力量不再仅仅是追高杀跌的游资,也不再是通过价格操纵意图牟利的炒家群体,更多的是:1。以价值为优先的谨慎的收藏者;2。注重长线投资收益的机构投资者;3。满足个人审美喜好和注重生活品质的艺术消费者;4。对新艺术或年轻艺术家有着明确收藏偏好的新型群体。这些购买力的新变化带来的是买家的多样化和细分化,这将产生更为广阔的艺术品消费人群。
根据和讯网和《艺术财经》2008年7月8日~18日的网络投票调查发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购买艺术品的行列。在所有参与投票的人中,已经买过或者有计划买艺术品的比例高达89.36%。这部分人群已经或者正要成为中国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军。除网络调查外,还对郑州、成都两个省会城市具备艺术品消费能力的企业家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年实际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18%,10万~100万元的占64%,超过100万元的占28%。这批人具有更强的艺术品消费潜力。在所有参与投票的人中,已经买过或者有计划买艺术品的比例高达90%。这些企业家有30%的人希望能通过投资艺术品获得回报,56.67%的人是希望长期收藏或者装饰家居。从调查中发现,这些人中的81.58%可能会拿出收入的10%购买艺术品,11.11%会拿出10%~20%的收入去购买艺术品。
“捡漏”艺术节组织机构为保全购买者的利益,推出了一项“既能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又可实现套期保值”的专项服务,凡是在艺术节上推出的当代艺术品,根据作品具备的潜在价值以及创作者的发展情况,如果三年后未能达到保值的目的,买家可以更换同等价格的作品以减少艺术品投资带来的风险。展览中的200件艺术品有油画、雕塑、版画等,90%的作品价位都在2万元以下。
这次具有创新意义的当代艺术展值得关注。
名家三言两语
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就是:是死是活都要往前奔!
——艺术家刘小东
捡漏艺术节,有胜于无。
——艺术家尹朝阳
当代艺术应该有创造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商业化其实不是产生艺术品思想贫乏、语言重复的主要原因,优秀的艺术总是不会被商业化所束缚。
——批评家易英
艺术面向大众是一个趋势,因为生活离不开艺术。这样的活动很好,买得起的艺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公众认识原创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家就要专心创作,活动的商业操作应该由艺术经纪团队来完成。——评论家贾方舟
捡漏是捡未来!
——策展人蒋再鸣
别在捡漏艺术节上漏捡了。——评论家朱朱
艺术品捡漏的机会,对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平等的。用“捡”的心态,去发掘有可能成功的艺术家作品,当下正是良机。
——策划专家聂继军
对话策展人
《北京》: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举办“捡漏”艺术节城市巡展活动的动力是什么?
“捡漏”艺术节策展人张颖(以下简称张):动力源(9.46,0.01,0.11%)自于我们认为原创艺术品不应该只属于少数人,它应该是属于大众的,原创作品既可以装点现代家居又有升值的可能。这是一个艺术面向大众的时期,目前,追求艺术品质也成为现代人一种时尚、个性的生活方式。另外,就是对艺术家群体的关爱。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有些新锐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潜力很大,但是面临生存压力,我们想和这些艺术家们共同面对市场、寻找出路,在大众藏家和艺术家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北京》:在大众的印象中当代艺术品是很值钱的,而这里90%的参展作品标价不高于2万元,究竟是如何定价的?
张:很多人喜爱当代艺术品,却不敢问津,问题就是因为价格太高。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逐步变得冷静与理性,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艺术将逐渐成为消费品。“捡漏”艺术节打破了公众与当代艺术品的界限,我们希望给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合适的途径,帮助他们认识原创作品,了解当代艺术品的思想价值和收藏价值。特别是80后的这代年轻艺术家还在成长初期,但他们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这些作品有时代意义,但这些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的机会和途径比较少,所以我们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以低价位的销售方式首先得到大众的认可。
《北京》:谈到投资就会想到风险,您认为艺术品投资也同样存在风险吗?
张:我们的活动主题是“私享&艺术”,捡漏艺术节提出的概念就是“让艺术走进生活”,对于普通购买者来讲首先是喜爱艺术品,用原创作品装点家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作品增值应该是个意外的惊喜。如果专为投资而选择艺术品那就要求购买者有很强的眼力和经验了,相对于股票、房产、期货等其他投资来讲,艺术品属于抗跌的投资产品,资产不会因为经济变化而贬值。投资往往是在两三年后,才会真正有所表现,具有“长久性”的一面。
《北京》:“捡漏”艺术节上真的可以“捡漏”吗?
张:“捡漏”艺术节是历练参与者的眼光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平台。并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们提供一个机会。“捡漏艺术”在新浪的博客是一个“艺术沙龙”,大家不妨参与进来一起讨论关于“艺术和生活”的话题。至于是否能“捡漏”,就看收藏者的识宝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