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展览评论

走向现代与多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实验艺术 (作者:邱家和 杨琳)

来源 :《上海证券报》
  5月28日,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将举办一个特殊的展览《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策展人王南溟借这个展览表达了三点看法:一是展览截止于名闻遐迩的“85新潮”发生的1985年,希望由此回顾那些“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先声,从而把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展览及其作品、文献再现给今天的观众;二是着眼于上海,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破土萌芽时期上海所起的特殊作用;三是设定了“转向抽象”的主题,说明此后1990年代上海轰轰烈烈的“抽象画”之风其来有自。这些使这个展览有了特殊的分量,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为读者来梳理1980年代初上海现代艺术萌芽时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重新认识那些艺术家的市场价值。

  一、策展人语:寻找历史真相 发掘活性基因

  沈其斌语(展览艺术总监):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尽管对照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的时候会有种时空倒错、晚发迟到的感觉,也没有结下足够自豪的丰硕果实,可是就我们的当代艺术并不漫长的发展史来说,我们必须知道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努力,尤其是在那特定的历史性复苏时段里,曾经发生过哪些值得关注的当代艺术事件,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审视,发现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活性基因。

  王南溟(展览策划):

  由我和于佳婕着手进行的“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正是针对这种艺术史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讨论,2008年5月展览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1976-1985期间上海实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回顾展。(2)对这些艺术家的采访,尽量记录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的创作状况和艺术思想的演变过程,并作为文献资料出版。

  二、艺术家的回忆

  沈天万:必须拿出自己的东西

  (1931年12月10日出生,浙江宁波人。早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沈天万是最早就读于当时有美术学院性质的上海美专、华东艺专西画系,直接受到刘海粟、关良等首批留法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在文革前的将近10年多的时间里,沈天万较早地创办了沪上的私人画室。他的画室中培养出了很多沪上知名的艺术家钱培琛,徐思基、韩柏友。)

  我不喜欢走别人的老路,我喜欢尽可能的超越,我就是想把我心理的东西拿出来。所以,在1978年年底的“十二人画展”上我拿出来的所有作品都是为那个展览创作的。说实在话,当时没有一个画展比“十二人画展”更好,那是精神解放,是一股冲劲。那个时候的来看展览的人很多,可能是我们做了他们想做的东西,我感觉要推动一样东西就要有自身的东西拿出来,好的与不好的都拿出来。

  陈巨源:“十二人画展”引起轰动

  (1939年生于上海,是最早组织和参与“十二人”画展和“草草社”的艺术家,并且参与撰写了两个展览的前言。在“十二人”画展上展示的水彩作品《花房》等作品中运用水彩的“湿画法”,在当时开创了先例。并且在随后的“草草社”、“八十年代画展”上展出了两幅抽象表现主义式的彩墨作品。)

  “十二人画展”时期中国还没有开放,有很多题材和画法都被排斥,艺术家都是在家里作画,也不能公开展览。当时我们这12人就领先一步了,坚决要把那些作品拿出来展览。我们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最早是沈天万,还有他的学生钱培琛,徐思基、韩柏友以及黄阿忠。本来名称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想来想去都好像太普通,最后一数一共12个人,就“十二人画展”算了,于是就这样定了下来。当时场地设计是个X形,蛮有特点的。而展览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技法上看,都具有新意。比如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兄弟陈巨洪,他画的《托普的水墨画》在当时很轰动。还有韩柏友,当时他就用毛笔画白描;孔伯基的画法也比较古怪,他是用油画棒画在宣纸上,用手在上面拈。另外像沈天万、陈钧德等,他们的油画完全都是西方印象派一路的,这在当时都是很难参加展览的,或者很难为当时的主题性服务的。而参观展览的观众是空前的,大概一天要好几千人。

  李山:“85新潮”的图像已经陈旧了

  (1942年出生黑龙江兰西,1964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曾参加众多国内外重要大展,还举行过众多个展)。

  搞美术最大的好处是图像,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到八四八五年全国展开现代艺术运动的时候,那些图像在我看来已经是很陈旧的东西了,但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有益的。必须有这样一个阶段,搞搞玩玩。

  1970年代后半期大家都想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角度上去寻找艺术样式,语言上有所突破。当时上海很多艺术家对西方现代艺术认识上或者视觉上可能比外地画家要早一些。我感到这些东西是西方的东西,当时有这样的一个愿望:我们能不能找一找我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就做了一些抽象的东西。

  张建君:展览也可以变成事件

  (1955年出生上海,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7-88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文化协会之邀赴美国学术考察。1989年,移居美国。1995年起任上海美术馆顾问、客座展览策划。1997年起,任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我的抽象画得益于在敦煌受到的震撼和后来对东方哲学的领悟,我用了很多物质材料,东方式的物质材料,木头、纸、石头、碳条,自然元素的东西。最早我记得在戏剧学院孔伯基做了一个展览,我拿了一批黑白的抽象画。此后在复旦办过一个展览,我参展的作品使用一些木片、石头、玻璃之类的材料,因为我喜欢的是使用这些自然元素加入到作品当中去,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多,李山做的是一些图腾的符号,还有一些抽象的作品。第一天是预展,来了很多人看,有很多学生,青年艺术家,还有些比较有名的艺术家都去看了,包括戏剧学院的马列主义研究所也组织学生来看,其实是来审查的,然后就给封掉了。那个时候正巧是“反精神污染”,这个画展马上就变成一个事件了,作为反精神污染活动中的上海的一个案例,再后来就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文章,当时有8张作品被批判,其中有4幅是我的作品。
  周长江:“互补”系列的命运

  (简介:1950年4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互补系列》。)

  1983-1985年间,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国文化,因此周边拥有这样一种气氛。通过对老庄哲学理解以后,我就开始创作“互补”系列,而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了形式的研究。因此,我最早的“互补”系列都是集中在1983至1986年之间。1985年,调到油雕院并开始画大画,第一张就是《生命孕育》,当时就慢慢开始找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虽遭批评但仍旧坚持画下去并更往前走:从孕育到死亡一共有五张画,有孕育,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到人死,我就这样描绘一个人的生命过程。1986年上海海平线展览,我拿去五张画都是“互补系列”,那是“互补”系列第一次露面,当时绘画界的很多朋友都觉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互补系列”真正的被社会承认,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对于我来说那是是一个转折,也是社会的一个转折。

  王劼音:版画界也办了新展览

  (1941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于受教于哈定画室,后就读于浙江美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进入位于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后转入上海美专。他与卢治平肖谷等12人在“85新潮”到来之后创办了名为“版画角”的艺术展览。)

  我记得有一个比较新的版画展,好像是1985年。当时我参展的,是有点抽象的版画作品。这个版画展是针对老的版画的。当时有人对美协不满意,然后找到我,于是就做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打破了版画界的老面孔。参展的版画家大概有十几个人。当时展览效果很火热,引来上海美协的干预。上海美协主席沈柔坚找我们谈话。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当时的那种情况的。但我们还是比较坚定,所以就办成了这个展览。展览还有艺术家交流座谈会,后来版画展还做了第二次、第三次,效果还不错。这次版画展后我有了很多想法,1985以后我出国了,后来去了维也纳进修,开始接触当代艺术。

  余有涵:“圆”系列找到了感觉

  (1943年7月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毕业后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至今。成名作《圆》系列,最早诞生于1985年前后,用点、线组成的圆,来表达宇宙的混沌和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从一开始的单一笔触、单一色调,再到后面的多重笔触的交替重叠。)

  这个“圆”系列诞生在84、85年前后,我当时一方面对老子的《道德经》感兴趣;另外一方面在抽象画上也摸索了一个阶段,特别是各种颜色的,有的是用油画的,但感觉基本风格都不行。“圆”系列出来以后感觉找对路子了,和老子的思想比较接近——大象无形。当时很简单的。第一张尝试是画黑色的,后来又画了一个灰的。第三张好像磁力线一样。后来有一天,我感觉不太像一张画,有点像一个物理的什么图,不像一个艺术品。艺术是手工的、表达情感的。后来我就画了“圆系列”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短的线条充实在圆当中,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

  沈忱:要标新立异

  (1955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绘画和舞美设计。在他的作品里,宽阔的笔触之重叠或间隙,构成了细密而深浅黑白不同的“线条”,就像中国画“留白”及“用墨”的效果。)

  1978年,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与美术系的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名为“野蔷薇”的展览。展览发起人除了我本人,还有夏雨冰,钱培森以及其他学生和社会上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很多人名字都不记得了。作品就摆在礼堂里,展出的作品基本上是绘画:油画、水粉、水彩什么都有,其中以人物和风景为主,但已经不是非常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开始半抽象、印象派风格、立体派风格、毕加索风格,当时的初衷可能是反对体制内的教育和当时官方的所谓正宗的美术模式。如果没有当时那种朋友之间的想法,可能也就不会走到今天。我当时很快就开始画抽象水墨了,一直到现在20多年了。如果说,其他艺术家是用西方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东方的一种思想,但我不一样,反过来用东方的材料和手段来表现西方的东西。我比较强调个人的东西。上学的时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画得新。所谓新就是跟我们受到的传统教育不一样,要标新立异。水墨这种艺术带来的偶然效果很多,这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因素。这样可以带来你预想以外的一种你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主持人语:

  把握历史文脉 了解全球化语境

  大浪淘沙,30年过去了,这群在中国现代艺术转向的“第一起跑线”上起步的艺术家们却有不少一直坚持至今。现在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已迈向成熟,并在得到了“市场”这一标杆的认可,其中李山、余有涵、周长江和王劼音等艺术家在市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李山:从1997年至今共上拍548件拍品,392件成交,成交总额逾5700万元,成交率达72%。其中,成交价格过百万元的作品就达11件,艺术家作品拍卖最高纪录由他本人的《阅读系列》在去年12月上海泓盛拍卖以504万元高价创下。此外,艺术家的《胭脂系列》最受市场追捧,在过百万元成交作品中就有7件作品。其中艺术家1990年创作的《胭脂帝国——胭脂之十五》在今年4月28日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425.6万元的价格成交。目前,艺术家还有5幅作品将在5月的拍卖场上上拍,其中北京保利在5月29日的拍卖中将推出艺术家1987年的《水乡》和1996年《周庄》,估价都过30万元;而香港佳士得在5月25日的拍卖中则推出艺术家1996年的《胭脂系列》,估价为7.6-11.4万元。

  余友涵:其拍卖纪录主要集中在2005至2007年间,共有7件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成交6件,总成交金额逾228万元,成交率为86%。在已经成交的6件作品中4件都是经苏富比之手拍出,其中最高纪录是1995年作的《挥手的毛》,在2007年3月纽约苏富比拍卖春季拍卖会上以98.28万元人民币成交。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2007这3年时间里,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每年都会有一件余友涵的作品出现,并都拍出了不俗的成绩。今年则有了转变,艺术家作品开始出现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会上。在即将到来的5月25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艺术家的两件早期作品:1996年的《人民就是英雄》和1993年的《毛泽东》将分别以估价11.4-17.1万元和估价14.25-19万元上拍。

  周长江:有43件作品上拍,但成交率达86%,总成交金额近千万元。从1983年至1986年间,艺术家的《互补系列》就已成型,在市场上也具有强劲的表现力。1997年他的作品《互补系列NO.128》首次出现拍卖市场就拍出了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随后几年其作品价格逐年上升,2005年是他作品的最高位,在他作品交易记录前10名中有4件作品都是在2005年成交的。其中艺术家最高成交记录就是2005年12月由上海海派拍卖拍出的2003年《互补系列》,成交价为128.7万元。

  王劼音:1998年就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但2005年之前作品上拍不多,仅20来件,而且成交价格基本在5万元以下徘徊。2006年以后,其作品数量在拍卖市场上明显增多,并且成交价格明显提升,超过10万元的作品就达6件,其中2007年7月上海朵云轩拍出的《浮云》为艺术家拍卖最高记录18.48万元。但这样的价格还属较低位置,其原因与艺术家作品几乎全部都是在国内市场上拍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高价和走俏的作品,往往都是他们早期刚开始创新的作品。可见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作品的价值已经被市场有所认识。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这样一张由历史开列的名单中寻找金矿,一定要了解这段历史,把握历史的文脉;同时,理解这段历史,还需要了解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语境,才能真正把握这份名单中的艺术家的创作成就。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5/2019-09-17/3754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展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