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汇报》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个影迷津津乐道的单元“向大师致敬”。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人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三大系列主题影片展映,在电影节指定的25家影院举行。从出票情况看,“向大师致敬”单元中有数十年历史的老电影丝毫不输给众多最新的参赛和参展片。这再次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向大师致敬”单元共有27部影片。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后窗》、《迷魂记》、《精神病患者》等10部影片,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如何制造“悬念”。一个镜头拍到底的《夺魂索》,用“窥私”和想象拼凑出邻居杀人的《后窗》。希区柯克的很多电影技巧,不仅是学院派的必修课,也成为当代商业电影的典范。而《精神病患者》中,从未出现过凶器杀人的暴力镜头,却依旧让观众感觉被恐怖包围,也给如今银幕流行的“视觉系”上了如何调动观众想象力的一课。
在法国“新浪潮”单元中,众多“新浪潮”代表人物的作品也集体亮相。《筋疲力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朱尔与吉姆》等片的背后,是戈达尔、雷奈、特吕弗等大师,用个性化的影像向青春致敬。女导演阿涅丝·瓦尔达的代表作《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往往被贴上“真实电影”、“女性电影”等多重标签。电影讲述了巴黎女歌手克莱奥担心自己身患癌症,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她走街串巷,最终遇到了一位即将赶赴战场的士兵。同样面临死亡威胁,克莱奥最终坦然面对命运。
此外,今年戛纳电影节主席、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钢琴教师》、《海堤》、《冷酷祭奠》等代表作,也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于佩尔被誉为欧洲电影女性第一人。角色从贵妇、作家,跳跃到杀人犯、站街女,于佩尔将通过亮相的影片,证明她摘得凯撒奖、两度封后戛纳、擒获柏林“银熊”的实力。同时,于佩尔还将踏上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红地毯。
“向大师致敬”是国际电影节的传统之一。重温杰作,用大师作品鼓励年轻电影人,也是很多世界电影节的主题。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就以希区柯克导演的《后窗》剧照,用作电影节海报,向悬念大师致敬。在世界电影“抢滩”上海做宣传推广的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用银幕展映向更多的大师致敬,不但让影迷一饱眼福,更彰显出电影文化的“国际属性”。
评“向大师致敬”单元希区柯克影片
高挑的眉毛、抱在胸前的双手,眼神里有一丝轻蔑。希区柯克的照片,张张都是一场秀,为他导演的作品打着广告:前卫、倔强、老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向大师致敬”单元,希区柯克的10部影片,在他诞辰110周年之际,通过大银幕和观众见面。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鸟》、因镜头被今年戛纳电影节选作海报而成热门的《后窗》、以及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家庭阴谋》。他半个世纪前的影像和声音,被人冠以“经典”头衔,已经将现代商业电影的诸多元素都玩了个遍。不过,希区柯克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学青年的膜拜对象,更是一种谁看了都可以说上几句的娱乐。
“我避免纯粹虚构,重要的是让观众在人物中找到自己。”希区柯克和“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特吕弗,曾有一段关于电影的对话。在他的《西北偏北》中,一个广告商人被误认为是特工,平静的生活变得出生入死。为了让观众体会主人公的种种遭遇,影片一开头出现了以往希区柯克极力避免的街道场景。而身份错乱的创意,后来被商业电影发展出“失忆”系列。马特·戴蒙的《伯恩的身份》、成龙的《我是谁》都脱胎于此系列。
希区柯克在拍摄《夺魂索》时只用了一个镜头。课本中的蒙太奇剪辑理论,完全被他扔在一边。近90分钟的电影,秒秒对应,讲述了90分钟的故事。这套“实时剧情”的理论被《24小时》采用,在50年后横扫美国各大奖项。当年,希区柯克在用“妙想”形容《夺魂索》之后,又觉得它“愚蠢”,甚至想毁了它,“必须把技巧插入情节之中。我向自己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摄影机放在能使场景产生最大力量的地方。”
在惊悚片《鸟》中,家庭话题和鸟群危机双线展开。热爱特技的希区柯克,在银幕上表现出的鸟群至今令观众冷汗阵阵。技术之外,希区柯克设计的人物也带给观众异样的感觉。布伦纳太太对家人的惊恐置若罔闻,她只是专心地寻找一套破碎的茶具。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抛弃,远比群鸟袭击带来的伤害更大。
1976年,希区柯克在病中完成了第53部影片《家族阴谋》。尚未等到新片开拍,他于1980年与世长辞。6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次次失之交臂。投资80万美元的《惊魂记》,赚得1300万美元,却也没有妨碍他成为拥趸心中的“艺术大师”。就像他离开欧洲转向美国却又与好莱坞保持距离一样,在市场和艺术两极的波峰之间,希区柯克营建了自己的影像高峰。有意思的是,在《家族阴谋》的新版海报中,希区柯克眼睛一睁一闭,多了一份以往不曾有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