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文革时期(1979-1984),一些边缘艺术家还没有在公共空间展示作品的机会。他们不仅在公寓中创作艺术作品,还将公寓作为一个替代空间,在公寓中开办小型的私密性的展览,并在展览中相互交流。“公寓”这种私人生活的空间,在那个年代却成为中国最有前卫色彩的艺术沙龙,反映出当时边缘艺术家的典型生存状态。
不同于官方主流的“伤痕美术”与“乡土写实”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小人物”的关注,无论当时的公寓艺术家有意或无意,他们的姿态是充满活力与叛逆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文革后,文化专制被打破,外国的书籍和新思想逐渐流入中国。经历了文革十年文化沙漠,缺少受教育机会的年轻艺术家在接触到这些外国文化的时候,立即兴奋不已,投身进去,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文化,他们为当时的政府所反对的抽象和表现主义艺术痴迷。他们独自在公寓创作,没有公开展览的空间,就请来好友在自己的公寓办小型的画展。这些好友不仅是艺术家,还有摄影家、诗人、作家、外国友人。在展览中,大家激烈地探讨,执着地追求着艺术上的创新之路,进行现代艺术的探索。相对的,他们对官方和主流采取漠视和不合作的态度。1978年,北京西单民主墙的出现,使民众在压抑了十年之后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民主”、“要自由”的呼声一片,大字报、杂志、画作贴满西单民主墙。这场如火如荼的运动道出了艺术家们的心声,吸引了年轻的艺术家们,他们时刻关注着,甚至亲自参与。周迈由将自己的作品挂在西单民主墙上。
不同于同时代的“星星画会”和“无名画会”,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公寓艺术家没有为展览组成一个集体,也不是一个因相同艺术观组成的画会,公寓艺术家的圈子更为松散,活动范围更加疏离。1979年,“星星美展”、“无名画展”举办,以及“四月影会”的成立使中国在野艺术圈走进公众的视线。并且他们各自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样作为当时在野艺术一部分的公寓艺术家并没有这样的尝试。尽管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叛逆的,甚至格格不入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试图影响或者改变社会,他们主动将自己置于公众视线之外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与朋友们在一起写生,在家中办小画展,讨论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等。他们的艺术观不尽相同,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的,有时辩论得很激烈,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深厚的友谊,大家由于对艺术的热爱走到一起。
公寓艺术展览的第一部分将定位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公寓艺术。这个时期的公寓艺术家根据活动范围还有组成人员等因素,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子,这三个圈子在不同的范围活动,活跃于不同的时期,并各有各的特点。
以周迈由为代表的公寓艺术家的圈子,活跃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之中,他们的生活更为艰苦,形势更为严峻。但即便在这动荡的生活之中,他们依然坚持自己对现代艺术的强烈热爱,经常在公寓中或者外出画写生。他们用自己的艺术对抗着现实压抑与封闭的局面,在绘画中取得心灵上的满足,他们自称为“先锋派”。
八十年代的公寓艺术家们的活动相对最为集中,这也是个三个圈子中组成人数最多,造成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圈子。他们主要在张伟家活动。他们之中有原“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的成员,热爱自由的天性使他们从原来的画会脱离出来,组成一个小圈子,独立交流、创作。他们有意识地尽力去和主流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发生对立、冲撞,在其中寻找自己艺术的价值。抽象绘画的实验与创作切合了他们的要求,实现了他们艺术语言的创新。他们的艺术创作在当时吸引了许多国外友人前来观看,大家相互讨论,其中,就有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劳申伯格。在张伟家小小的公寓中,年轻艺术家们用画笔纵逸地描绘自己心中的无限天地。
住在各个部委大院的年轻艺术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艺术圈子。关迺炘自称为“京城子弟画画圈子”。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部委大院中“内部图书”的流通一定程度满足了他们对各种知识的渴望,并引发他们对自己艺术的思考。这个松散的艺术圈子没有固定的活动据点,对社会的关注也不强烈,他们并不介意自己的作品没有公开展览的机会,反而很满足于在这个松散的小圈子中开办画展时大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友谊。
公寓艺术展览的第一部分在布展时,完整的还原了张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住的公寓和当时其他公寓艺术圈子的一些活动的场景。并且展示了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公寓艺术家们的老照片和文献。力图通过展览,尽量反映出当时在野艺术圈的状态。整个展览不可避免带有一种怀旧的色彩,并包含着对已过去的那个纯真时代的向往与怀念。在对过去的怀念中,引发我们对当下艺术现状的思考。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