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是兴起于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农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制下,为了政治宣传和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一些美术爱好者被当地政府组织起来,一边劳动,一边作画。因此,农民画既不同于学院式的美术,也区别于传统的民间美术,虽然它大量吸收借鉴了民间民俗艺术的图式、风格,但其强调主题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是传统民俗民间美术所不具有的。所以说,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至70年代末,农民画形成其第一个发展高峰,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农民画之乡,如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广东龙门等。这些农民画共同构成了全国民间美术一道亮丽的色彩,同时又各具地域特色,它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受到专业美术界的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民画现象也面临着发展机制的严峻考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画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期我们对广东龙门县的农民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令人欣喜的是,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创性的扶持和引导下,龙门的农民画不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而且还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伴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新世纪农民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通过对广东龙门农民画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试图揭开农民画这一独特艺术样式迷人而神奇的面纱,期待更多的人欣赏它、支持它,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
农民画,顾名思义即农民的绘画,其创作主体是农民,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也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广义的农民画应包括宗教信仰民俗中的神庙壁画、水陆道场画,居住民俗中的屋顶彩画、箱柜漆画、灶台画、炕围画,节令民俗中的年画、剪纸、彩灯、风筝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我们通常统称为民间美术,而“农民画”一词却是在建国以后才出现的,它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绘画形式。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工人画”、“解放军画”等。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了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文艺上也要求“大跃进”,提出了“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乌托邦式的文化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河北束鹿、江苏邳县为代表的农民为了宣传大跃进运动,兴起了大画壁画和张贴画运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老老少少齐动员,参加壁画和张贴画的创作运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的农民画的萌发阶段,但由于受作画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能留下的作品很少。而接下来是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民画运动被迫消退。
农民画真正形成规模,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应始于十年文革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破除旧文化,宣扬革命的、进步的文化,不仅要狠抓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同时也要在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这样的基层群众中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当时的文艺创作活动有两项使命:一是歌颂。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歌颂领袖,歌颂党的领导,歌颂英雄事迹等。二是批判。批判封建落后的文化形态,批判帝、富、反、坏、右和牛鬼蛇神等等。这些构成了文革时期中国文艺活动的主旋律。大多数“农民画乡”的兴起都是始于这个时期。
随着反右等政治运动进入文化领域,各地很多文艺工作者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成为批判的对象,在美术领域还进行了“批黑画”的运动,这批专业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工厂、农村接受思想改造。与此同时,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使得一批年轻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来到了农村。为了配合政治宣传工作,加强工农兵美术创作与展览,他们参与到辅导农民进行美术创作的工作中去,担任起各地农民画培训班(创作组)的老师。1973年10月,以陕西户县为代表的“写实”型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又在全国八个大城市巡展,从而又掀起了中国农民画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共性明显,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很相近,大多采用新年画的形式,以“写实”的方法来表现(见图1-3)。这一时期画面中的人物都是面带微笑、积极向上、红光满面,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红光亮”、“高大全”的文革美术特征十分明显。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这种以政治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农民画也退到了低谷。
农民画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与思想的解放,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主流美术。在变革的压力下,在对现代性的向往或抵制的过程中,很多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民间美术,80年代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民间美术热。虽然,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崇尚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上,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原始的力量和纯朴的美;一种是以民族主义为立足点,以传统民间艺术来抵御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农民画也借此时机得以大力发展,以上海金山为代表的农民画辅导者发掘当地民间艺术,将民间造型因素吸收到农民画创作中来,给农民画创作带来了一股全新的现代气息。继而各“农民画乡”纷纷取经,各展所长,把我国各地的民俗风情完美展现在农民画中。
从农民画的创作题材来看,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它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生动反映了农村的现实风貌和时代变迁。从集体所有制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都能从农民画的丰富图像中找到印记。从艺术表现特点来看,农民画的构图灵活,画面饱满,没有学院派的严格透视;造型上重夸张,讲变形;色彩上喜好对比强烈,讲究热烈明快,注重装饰性,这是各地农民画的共性。同时,对当地民间艺术养分的有效吸收,使得各地农民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面貌。如陕西的农民画吸收了当地剪纸、皮影等表现特点;贵州的农民画吸收了蜡染、刺绣的艺术风格;新疆的农民画则吸收了新疆壁画、服饰、地毯的一些手法和样式。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农民画才真正与其它的美术样式区别开来,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成为民间美术中一支与时俱进的、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旺盛生命力的专业艺术队伍。他们和职业画家一样,选择以绘画为终身事业,并通过传帮带,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绘画群体,使农民画艺术薪火相传。通过各地农民画乡的不懈努力,使农民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全国很多美术馆也相继举办农民画展,收藏农民画作品,有些农民画作品还被文化部推介选送到国外办起了展览。仅1988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之乡”就达到了51个。这一时期应该是农民画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许多农民画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使原本繁荣的农民画创作再次遭遇挫折,但是几个著名的农民画之乡由于其早期形成的影响和品牌优势,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还是保持了下来。到了新世纪,伴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农村的文化发展,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各农民画乡的政府也想打好“农民画”这张文化牌,农民画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又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以中国美协为主体的全国专业美术机构也积极为农民画构建更好的交流、展示平台,扶持和引导农民画艺术向专业、多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全国农民画发展的又一黄金期正在形成。其中,广东龙门县对农民画资源的整合与推广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具有示范的意义。
二、浓郁乡情,岭南风采
龙门地处广东省惠州市,面积2296平方公里,它是国家示范生态试点县、是中国的年桔之乡,是市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广东旅游强县,其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等品牌旅游形象正逐渐深入人心。勤劳智慧的龙门人还为龙门赢得了“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这些荣誉的取得当然要归功于龙门的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是首批被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龙门农民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下乡知青中的一些专业美术工作者开始组织、辅导龙门的一些美术爱好者进行墙报、黑板报和宣传画创作,其题材一般是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以及表现新农村的新人新风貌等内容,如集体生产劳动场面、一些好人好事的宣传等等。这些美术知青中就有原广东省画院的陈国勋、吴炳德,广州美术学院的汤集祥等人,可以说正是他们为龙门播下了农民画的种子。1979年,广东省艺术馆编印了《龙门农民年画》,龙门农民画开始扩大影响。1984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组”。1985年,改组农民画创作组,成立“龙门县农民画学会”。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龙门县“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称号。2004年,“龙门县农民画学会”更名为“龙门农民画协会”。2005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中心”。 2006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加大农民画人才培养力度的“一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龙门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门农民画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已经有几代人为之付出智慧和辛劳,其中我们必须提到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龙门农民画的代表人物谭池发。
1972年4月,谭池发(1939-2005)办起了龙门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这标志着龙门农民画真正开始。谭池发为原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画培训班每年开班,每次一到两周时间,培养出了许多农民画家,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在龙门依然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家中,许多都是培训班的学员。谭池发对龙门农民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组织培训工作,更在于他领导学员们认真学习岭南的民间美术,探索出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岭南农民画创作风格。1982年,谭池发还组织带领龙门县的农民画家收集整理本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从刺绣、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运用于新型农民画的创作中。这一时期,龙门的农民画才形成了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以风俗民情为题材的艺术风貌。他潜心带头创作,现存很多代表作品的原作者就是谭池发。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龙门农民画的影响逐渐扩大,享誉国内外。(谭池发也于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龙门地处岭南山区,是客家人和瑶族聚居的地方。此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一年四季草木茂盛、繁花似锦,盛产水果、大米、茶叶。我们在龙门农民画中常常会看到香蕉、木瓜、荔枝树、橘树、茶树等岭南特色的植物,也可以看到龙门地方特色的建筑,如古堡村落、客家围屋和瑶寨等等(见图4-9)。龙门地区的生产、生活场景也是龙门农民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如采茶、酿酒、饮蜜、对山歌等劳作场景,画花床、捡草菇、晒柿饼、做艾糍、打年糕等生活场面。具岭南风情的民俗活动也是龙门农民画的重要题材,如闹元宵、划龙船等节日风俗,婚嫁迎娶礼仪风俗等等。龙门县蓝田瑶寨村落特有的“舞火狗”活动是瑶族重要的传统礼仪,这在龙门农民画中也有表现,如黄伟平的《蓝田瑶寨舞火狗》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扮演火狗的是一群未婚少女,她们头戴草笠,身上捆满黄姜叶,被安排于画面中央的一团火球之中,周围各男青年也身穿瑶族特色服装,和她们一起载歌载舞。这幅画大胆的布局和艳丽的色彩,把龙门蓝田“舞火狗”民俗风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些岭南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带给龙门农民画浓郁的乡土气息。岭南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为农民画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与吸收的造型与装饰语言,使龙门农民画真正形成了具有岭南民间特色的艺术风貌。自1982年起,龙门农民画家开始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艺术,把木雕、刺绣、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因素引入农民画创作,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还将民间艺术元素和西方现当代绘画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农民画增添了些许现代艺术的气息。由于大量吸收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元素,使得龙门农民画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化、图案化和对称性等特征。
平面化不仅指农民画舍去了写实绘画中对立体感的追求,而趋向于平涂式的描绘;也指在画面构图方面不再顾虑任何透视的合理性,采取自由的平面化布局,不仅可以将画面中的形象上下左右任意安排穿插,还可以将人物旋转三百六十度,绕画面中心排列,甚至出现人物倒置的构图等(见图10-11)。牺牲学院派绘画的立体造型性而趋于平面化,是农民画形成自身形式语言的第一步。我们从潭池发70~80年代早期的几幅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过渡的明显过程。从《渡口》、《田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较严谨的造型与透视关系,到《迎亲》,再到《农家妇》,其构图已变得自由、随意,更具装饰性和图案化(见本书图版12-16)。有关图案化的特征,似乎已毋庸多言,丰富的民间图案在农民画中随处可见。用具象的图形作为人物(或动物)五官的装饰图案,虽在其它民俗美术中也常见到,曾宝田等农民画家却将这种装饰性运用得十分巧妙(见图12)。传统的图案对称性和象征大团圆的图式也是农民画家们最喜爱的构图,它很好地表达了美满、和谐等概念,有些作品实际上就是一幅对称的图案(见图13-14)。由于深深植根于民俗风情的土壤之中,使得龙门农民画具有特别淳朴的乡土气息;由于农民画家们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使得龙门的农民画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富于岭南风情的文化品牌。
三、立体开发、多元化发展
如前所述,中国的农民画是在特定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乡土艺术。在失去了过去的集体经济支撑后,农民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机制的严峻考验。虽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与推广,农民画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喜爱,但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依然是每一个农民画乡及当地政府所面临的挑战。龙门的农民画在转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民画家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过去他们既是画家也是农民,如今龙门的农民画家几乎没再从事农村生产劳动,他们都加入了由县文化局组织的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还有些农民画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人提出了农民画创作身份的问题,说农民画家脱离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画出来的还是农民画吗?这对第一代、第二代的龙门农民画家来说,问题不大,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农村生活都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他们现在还是龙门农民画的主导力量,不过对于新一代的农民画家来说,他们已没有农村生产劳动的体验,许多经验与感受都是间接的,这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农民画创作中心通过组织农民画家下乡体验、采风等方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而且他们实际上仍生活在岭南的乡土风情之中,相对集中的工作空间也有利于画家们相互激发创作灵感。农民画最大的冲击应该来自于市场。虽然艺术市场对农民画的需求为农民画家找到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但市场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市场的选择,造成农民画家对销量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这不仅涉及到原创作者的版权问题,同时也造成农民画的价格很难提高,因此画家们更无暇进行原创。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通过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原创;第二、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尊重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原创性是农民画的生命力所在,鼓励原创实际上是解决农民画自身的发展能力问题。
龙门县委县政府通过多年来开拓性的努力,正探索出一条令人鼓舞的发展之路,他们将农民画的发展计划与当地发展环保旅游经济的战略有机整合在一起,将农民画作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扶持引导和宣传推介。不仅组织农民画家集中创作,为其开拓市场,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农民画,发展农民画的衍生产品。我们走在龙门,深深感受到农民画乡的气息和氛围,不仅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行业以农民画作为其地域特色,还通过民间投资兴建了一座集研究、交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龙门农民画博物馆(见图15)。如今“龙门农民画艺术节”正在申报筹备中,龙门农民画博物馆也即将完工开馆,龙门农民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和经济上的大力扶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龙门的农民画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李小山:《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2. 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龙门农民画发展情况汇报》,2006年。
3. 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龙门农民画发展论坛语录》,2008年。
4. 王德聚:《对日照农民画创作培训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5. 孟云剑、杨东晓、胡腾:《共和国记忆六十年•编年纪事》,中信出版社,2008年。
6. http://www.farmerpainting.net (中国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户县农民画大事记)
谢先良 黄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