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碑之后,以帖这种形式出现的石刻,当不晚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有《淳化秘阁法帖》为证。此类刻帖是供人们欣赏临摹书法艺术的,版别除石刻之外,尚有木刻和砖刻两种。传拓下来的成品称为法帖,可视尺寸大小,分割裁剪,装订成册。自北宋以后,有名书家墨迹,勒石嵌壁之风,仍十分兴盛,传拓的各种摹刻、重刻拓本,不胜枚数,广为传布,成为保存古人墨迹最好的一种办法。拓本当然是越早的越好,越早越贴近原创面貌。而早期拓本,即初拓本,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较少,有的原石早毁,拓本已成孤本,更是稀有。
该拓本为竹纸,纸纹较宽,墨色熟旧感自然。其纵40.5厘米,横600.4厘米,上拓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诗文墨迹,共计151字。该拓本字体轮廓清晰,字口锋棱保留完好,观之神采飞扬,不失原刻风韵,能较好地反映出黄书的艺术风格和特征。经初步判断,此本应为清初拓本。
黄庭坚(1045年至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其书法长于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宋史》本传称其行草书,纵横奇崛,自成一家。史书还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颁其所书《御制戒石铭》于郡县的事,可见其书法在很早以前就备受推崇了。其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诗直抒胸臆,有诗造势,使他的书法更显得超凡脱俗。结合该拓本上的字来看,其字外观劲险横逸,细品味字字“神闲意浓”,十分动人。有的字,直刚刚的一撇,却含百媚之态,勾人魂魄,不愧为雄视一代的大手笔。还有必要一说的是,拓本所书诗文,《全宋诗》中无收,从题款可知,该作品为黄庭坚55岁时所书。诗文流露出一种失意无助、寂寞难耐的情绪,这对了解黄庭坚晚年艺术创作心境很有帮助。
来源:网络